專題7 關於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思考

2022-09-02 16:00:07 字數 2939 閱讀 2447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來我國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尋求工作崗位,尤其是2023年高校擴招之後,越來越多的就業問題開始出現。預計2023年也就是今年七月份,全國將有671萬大學畢業生走出校園,踏上求職之路。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分析

針對社會的角度,就業總體形勢嚴峻限制了大學生就業。我國目前社會就業總體形勢嚴峻,實際失業率為6%~7%,實際失業人口相當於歐盟11國失業人口之和,達1500萬~1800萬。首先,高校擴招之後大量應屆畢業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其次近幾年來我國企業轉軌期間,進行行業調整,相當多企業處在復甦階段,企業不景氣;最後,在下崗職工再就業過程中,大批有經驗,有技術,有知識的技術人員再上崗給應屆大學畢業生帶來巨大挑戰。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不完全統計,這類群體每年大概有423萬人。在這種就業壓力比較大的環境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更加困難。政策,法規的不完善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影響。

近年來,我國關於大學生就業的人事**,戶籍政策相近出台,畢業生就業法規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就業機制正在形成。

從家庭角度來看,父母文化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就業意願。現在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要求未來的職業要輕鬆一點,工作環境要舒適一點;單位管理要鬆一點,彈性工作制,有充分的自由;自立意識薄弱,不願離開父母,不願離開大都市。有些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擇業能力,擇業技巧上,而極端地認為求職的競爭就是關係的競爭,擇業與自身素質關係不大,把希望寄託於其他方法上,使自己失去了在擇業中檢驗自己,磨練意志,了解和適應社會的機會。

從學校角度來看,首先是專業設定不盡合理,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曾是高校的痼疾 ,幾經調整,已有很大好轉。但在調整過程中,又出現「跟風」現象:

有些熱門專業,一哄而上,從而造成了新的專業結構不合理,供需失衡,影響了畢業生就業。其次是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就業指導是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不可缺少的學校常規性工作。

目前總體上看,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尚缺乏系統性,規範性,針對性。學生由於得不到來自學校的更全面,更具體的幫助,因而只能自己在實踐中摸索,自己去了解資訊,去調整目標和心態,這難免會走彎路,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最後是由於傳統教育的弊端,在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重成績輕能力,重學習輕創新,重授業輕傳道等等問題。

從自身角度看,絕大多數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同學過於看重學習成績,不願參加更多職業能力提公升的相關社會活動,忽略了職業能力的培養。次外,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近年一些大學生忽視所學專業特點,忽視自身特長不從個人發展和事業前途考慮,而嚮往大城市,大機關,大單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熱門專業」,他們的就業期望值和實際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另外,大學生就業心態也有待調整。由於大學生都屬於初次就業,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表現在就業過程中,或自卑心理嚴重,不敢參與競爭,或出於自傲心理,不願參與競爭。

缺乏經驗,再加上心理準備不足,稍遇挫折,就會造成心態失衡。

二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期望值不斷提公升,社會對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注重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而不再是簡單的思想素質和在校表現。作為大學生,除了學好專業文化知識外,還應通過「輔修」、聽各種知識講座、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等途徑,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學習能力,通過職業能力培訓等高階手段,培養和鍛鍊自己的社會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應對國際化的交流能力等所有職業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實踐鍛鍊,優化知識結構和智慧型素養,把自己培養成為文理兼通、視野開闊、富有綜合創造力的複合型人才,依靠自身真實的職業能力去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在現階段,畢業生「自主擇業」不等於「自由擇業」,必須在國家就業政策規定的範圍內有序進行。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澄清認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和職業道德觀,構建合理的價值取向,倡導艱苦創業精神,把個人願望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他們自覺服從社會需要,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多渠道就業。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到能夠發揮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崗位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擺脫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改變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通存在的「就東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現象。

高等學校要及時調整課程體系

高校要適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尤其應開設公關禮儀,社會心理和職業能力特訓等選修課程,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高等院校要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資源和結構,開展職業能力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職業素質和主動就業意識,幫助他們的就業市場中贏得競爭。

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具備超前的競爭意識。

我國高等教育具有週期性較長的特點,這就要求畢業生參與競爭的能力培養必須具有超前性。在人事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後,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由市場調節,畢業生可以「擇木而棲」,「擇主而從」,用人單位也可以「擇才而用」,「擇人而用」,煥發了知識經濟的活力,選擇和競爭成為推動市場航船的雙槳,選擇的雙方都在接受著競爭的嚴峻挑戰,優勝劣汰的規律意味著就業機會雖然增多但失業危機也隨時存在,生存和發展成為每個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的主題。因此,大學生必須從進校起就意識到競爭的緊迫性和殘酷性,超前創造條件,主動迎接挑戰意識,保證就業渠道的暢通。

雙向選擇方式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供需雙方在相互選擇時也將更加理性化和科學化。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更加注重其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已經悄然成為了選拔人才的最大標準。在錄用方式上,以往的僅憑一張推薦表、自薦信、成績單和一次談話的印象選人的做法,將會被嚴格審查、科學的心理測試以及各種職業能力實證所代替。

大學生如果大校期間就能夠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應聘的技巧將大為提高。同時,畢業生也將更加理智地選擇職業,也會敢於對用人單位說「不」。

相信隨著對創業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創造教育的新理念必定會逐漸樹立,高校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是成為新的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而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社會對崗位的需求,培養創業能力和精神,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並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隨著技術的進步,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即對技術工人 特別是熟練技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卻跟不上形勢,以至於缺乏一定技能的勞動力越來越難以找到工作,而迫切需要技工 特別是熟練技工的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人。而對於大學生來說,只是單方面的擁有理論知識,缺乏操作能力,這就成為大學生就業困...

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

4.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探索。即根據自己的常識 經驗和能力,來收集各種感興趣的有關職業資訊。成形。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具體的定向。主要考慮所確定的職業生涯方向的價值 目的和能夠獲得的報償等因素。選擇。就是分析 考慮並初步選擇確定具體的職業目標。澄清。就是在初步選擇的基礎上,從多方面自我質疑,最終...

專題8關於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分析

中國當前的大學畢業生都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很多人是獨生子女。這些人一方面親歷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方方面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家庭的溺愛下,使他們更加崇尚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追求的更多的是經濟收入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求職過程中,如果面對期望值過高 收入過低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