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旅遊文化學的重遊文化詳解

2022-08-03 07:00:08 字數 2800 閱讀 1117

旅遊文化學的重遊文化論述

傳統重人傳統政治傳統與民同樂傳統關於旅遊文學概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尚未有統一意見。但歸結起來大體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劃分:狹義旅遊文學概念是嚴格意義上的旅遊文學,範圍比較狹窄,專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鄉里的旅遊過程之中或之後用文字模山範水抒發性靈的文學作品;廣義旅遊文學概念是寬泛意義上的旅遊文學,範圍比較寬,凡記述描寫部落遷徙、士卒征戍、遊子離家、帝王巡遊、貴族狩獵、官宦歸隱、士大夫貶謫、士子遊學、藝人遊藝、學者遊歷考察、僧侶拜謁傳經、商賈異地經商等旅行和旅遊過程中所見所聞及抒發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都歸於旅遊文學。

本文採用的是廣義的旅遊文學概念,原因是嚴格意義上的旅遊文學是在魏晉以後才出現的,而中國古代旅遊文學最初就產生在廣義旅遊文學概念所包涵的旅行和旅遊之中,這和中國古代文學最初就產生於先民的勞作之中同出一理。旅遊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相當分量,具有重要影響。每一時期的旅遊文學都受到前期及當時思想文化的共同作用,並在積澱之基礎上求得不斷發展和革新。

研究其歷程,會發現一些相對穩定並長期延續的特徵。這些特徵在積累中一再地重複出現,在變革中穩定地保留傳承,對當時及以後的旅遊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便是旅遊文學的「傳統」。

一、重遊傳統旅遊文學的重遊傳統,指旅遊文學創作者重視旅遊的傳統。這個傳統的形成是民族傳統心理結構影響和一定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從本質而言,重遊是古代旅行或旅遊者對於旅遊的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恐懼,這種傳統對旅遊文學的發展一直有著重要影響。

旅遊文學重遊傳統的思想基礎是行路難,即對旅行和旅遊的一種恐懼。中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人們出行受限。加之道路不暢,荊莽叢生,虎豹出沒,盜匪猖獗,出行時有生命之虞。

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經·海外北經》神話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艱難的寫照。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負書擔橐,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飽嘗旅遊艱辛。

徒步旅行難,憑藉交通工具同樣也難。九曲黃河,洶湧長江,高山深谷,原始森林,浩瀚沙漠,構成旅行巨大障礙。李白的《行路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堪稱旅遊文學中的絕唱。

這種對艱險之途的憂懼,行路難的慨嘆,便積澱成旅遊文學中反覆詠唱的主題,成為重遊傳統的思想基礎。重遊傳統在旅遊文學創作中主要體現為懼遊、慎遊和重遊。

(一)懼遊。即對旅途的畏懼。《詩經·檜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晉陸機《赴洛道中作》詩「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

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緜。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顛。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

悲情觸物感,沉思鬱纏綿。佇立望故鄉,顧影悽自憐。」陸游《自興元赴官成都》:

「此生均是客,處處皆可死」。都表達了對旅途危險的畏懼。韓愈貶潮州刺史赴任途中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被貶謫後面對艱險行途的悲涼憂悸與生死未卜的驚恐心情。

(二)慎遊。指在恐懼旅遊的心態下潛移默化形成的旅遊者對旅遊十分審慎的行為準則和規範。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保重身體。《禮記》勸戒世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旅遊者出門在外,往往要經歷生死險境,故要求以保重身體為第一要務。

旅遊文學中多有表現慎遊的作品。如《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父親要求兒子快快回家,切莫死在異鄉。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棄捐無復道,努力加餐飯。」是婦女對即將遠行的丈夫在旅途中要萬萬保重身體的叮囑。2、結伴而游。

據許慎《說文解字》解釋,旅行猶侶行,是一種結伴而行的集體性行為。按照《禮記》的觀點,結伴而游比單獨行走安全可靠。《詩經·唐風·杕杜》:

「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表達了對結伴而游的呼喚。

從《詩經·鄭風·秦洧》、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柳宗元《永州八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等作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旅遊常常是結伴而游。3、遊必有方。「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外出旅行和旅遊,須有正當理由,有一定時間、地域或距離限制。古代認為外出旅行或旅遊的正當理由是經商、遊學、遊宦、遊方、鎮戍和遊豫等。《詩經·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就表達了妻子要求丈夫結束遠遊及早歸家的願望。

(三)重遊。重遊是由慎遊、懼遊等觀念演變而來。重遊觀念在長期發展演變中,約定俗成為一系列行旅程式或禮俗,久之遂形成傳統。

旅遊文學作品中廣泛地表現了這一傳統:1、卜行。古人出遊前,要先行占卜擇日,以示吉凶:

吉則行,兇則避。《詩經·衛風·氓》:「卜爾卜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小雅·杕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

卜筮偕止,會言近止,徵夫邇止。」前詩是為女子離家出嫁前的卜行,後詩是為在外的遊子卜歸期。2、祖道。

行旅之人上路要進行祭祀,就是祖道。反映祖道祭祀的作品很多,如《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出祖」。

許多人還專門寫了祖道詩。如晉孫楚《祖道詩》、張華《祖道征西應詔詩》、王潔《祖道應令詩》、陸機《祖道潘正》等。3、送行。

旅遊文學中描寫送行的作品數量極多。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表現了送別時的傷感。南朝江淹的《別賦》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更使人覺得黯然消魂。

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則一洗送別詩文悲涼之態,意境開闊,格調高昂,是送行詩中上品。送行路程一般以城郊分界為限,唐宋多以灞橋、勞勞亭為界。

廣告文化學複習

文化的定義 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 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徵符號而獲致和傳遞 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他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 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 即歷史地獲得和選擇的 觀念,尤其是它們所帶的價值 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文化的六個特徵...

《胡同文化》學案

學習目標 1 積累詞彙 胡同 安土重遷 冷眼旁觀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西風殘照 衰草離披。2 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 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4 能體會出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複雜感情。學習重難點 1 胡同文化的內涵。2 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點與其衰亡的命運之必然聯絡。3 ...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女生文化節策劃書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院團委學生會 女生部一 活動背景 響應雲南省教育廳加強三生教育的號召,為此我院團委學生會舉辦一系列以 珍愛生命,頑強生存,熱愛生活 的教育活動。鑑於當今在校學生的問題所在,圍繞 生命,生存,生活 展開。我部門傳承往屆女生部的傳統,開展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二 活動目的 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