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何以形成

2022-08-27 13:24:02 字數 3326 閱讀 1088

對康德教育思想中知識**的考察

摘要:康德從其唯心主義先驗論出發對理性作了系統、綜合的考察。並認為先驗的和經驗的綜合來「為自然立法」。而先驗圖式聯結了概念範疇與感性直觀,從而產生知識。

關鍵詞:康德先驗圖式。

康德認為:「人有許多種子不能發展。我們的責任便是設法使這些種子生長,平均的發展他的各種自然稟賦,無過無不及,使之實現其究竟。

」[1]這裡的「種子」就是先於經驗的「自然稟賦」,即康德哲學中的「先驗」。而知識的產生就是先驗與經驗的綜合。

一,康德在哲學中帶來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關於知識的**,在康德之前,經驗論和唯理論已形成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以培根、洛克為代表的經驗論者認為知識的唯一源泉是感性經驗,而以笛卡爾、萊布尼茨為首的唯理論者則認為知識**於「天賦觀念」、「先驗原則」。到了康德時代,唯理論的繼承者沃爾夫主張一切真理都可以從純粹概念中得出;與之相對應的是經驗論的發展者休謨主張一切來自經驗,否認有關超感性的一切知識。

為了克服這兩派將經驗和理性截然割裂的缺點,康德對理性作了系統、綜合的考察。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通過對先驗自我意識在認知活動中表現為理論理性,通過先驗自我意識具體化、經驗化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次遞增的經驗的認知能力,同時在三個階段分別產生純直觀形式、知性範疇、理性理念,並且分別以它們作出先驗的和經驗的綜合來「為自然立法」,從而既解決了知識如何擴充套件的問題,又解決了知識因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問題。因此,康德所帶來的是知識**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知識的形成及先驗圖式

康德把知識分為三類:數學的知識、自然科學的知識以及哲學的知識。他認為, 數學中的判斷、自然科學中的判斷、形上學中的判斷皆是先天綜合的判斷。

知識是否可能歸根結底是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可能的問題。為了回答此問題,康德提出了他的先驗唯心主義學說。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本身就具備一種認識形式,這些認識形式是先於經驗的,但是一切經驗之可能都必須以它為條件或依據才成。

他說:「我們得到知識是從兩個基本源泉來的:要就是我們以印象的形式接受表象,要就是通過自發的概念能力來藉著那些表象以認識物件。

在前一種情況下,物件是給予我們的;在後一種情況下,物件是和發生在我們意識中的印象相關聯著而為我們所思維的。」[2]康德指出,我們的感官接受了物自體[3]的刺激,一方面產生了表象,一方面促使我們的知性活動起來,對這些表象進行比較,把它們聯絡起來,或把它們分離開來,使感性印象的材料成為「關於物件的知識」,就是所謂的「經驗」。我們的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但是這並不就是說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發生、產生,因為我們的經驗的知識,也是由於我們所感受的印象和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本身所配合而成的。

這些能夠加之於印象的知識能力本身所提供的東西就是康德所謂的「先天的形式」。先天的形式是我們的認識能力本身預先就具備了的、形成了的一套認識形式,不來自經驗,也不依賴於經驗,而是先於經驗的先天意識形式。在沒有經驗之前,在觀察事物之前,我們內心就已經有了這一套現成的形式。

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就普遍地、必然地會把觀察到的感覺材料放到這種形式中去,因此,外來的感覺材料是不成型的、處於混亂狀態之中的,只有依靠我們內心所固有的一套先天的認識形式才成其為有條有理的知識。所以康德說:「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

……只有當他們聯絡起來時才產生知識。」

那麼,概念是怎樣與感性直觀相結合的呢?康德首先將概念分為了兩種:經驗概念和純粹知性概念(即範疇)。

他說:「一切經驗地或後天地給予的概念稱為經驗概念;一切先天地給予的概念稱為知性概念。」[4]因此,他認為,經驗概念不存在同感性直觀相結合的問題,因為經驗概念是後天的,是從雜多經驗中抽象概括出來的。

例如「盤子的經驗的概念與圓之純粹幾何學的概念就是同質的東西。」[5]思維中「圓」這種概念,本來是從許多個別圓盤、圓桌等直觀物件中抽象、提公升出來的,即通過歸納就可直接獲得的,而不需要任何中介。所以將這種與直觀物件同質的概念拿過來又運用到直觀物件中去,便不會存在什麼困難,只要把「物件包攝於概念之下」就可以了。

而純粹概念(即上述引文中的「知性概念」)則不同。它與經驗無關,是人類知性先天提供的,是先天的純形式,它不源於經驗而源於思維主體本身,是作為先天的知識存在著的。而感性直觀是雜多的、具體的、經驗的。

前者為主體一般形式,後者為物件內容,二者完全異質。

那麼,怎樣才能把知性概念範疇與異質的感性直觀相聯結呢?康德說: 「顯然必須有第三種東西,一面與範疇同質,另一方面又和出現同質,而這樣才使前者之應用於後者成為可能。

這種中間媒介的表象必須是純粹的,即毫無經驗性的內容,而同時它還要一方面必須是知性的,另一方面卻必須是感性的。這樣的一種表象就是先驗的圖式。」

何為先驗圖式?首先,圖式不是「圖畫」、「影象」或感性形象。康德認為,圖式既與經驗有關,又與範疇有關。

它既不是事物的具體形象,也不是經驗的概念,而是一種介乎概念與具體事物感性形象之間的一種抽象的感性結構,是一種概念性的感性結構方式、結構原則,象似某種圖表或模型、構架。對於感性概念的圖式來說,它「象個略圖」、象個輪廓、象個圖紙,為感性直觀提供規則。對於知性純粹概念的圖式來說,它就是對於感性材料進行綜合統一的過程。

圖式既不是概念,又不是具體事物的形象,為了說明「圖式」與感性形象的區別,康德舉了5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他說:如果我把五點併排著像這樣『……』點下來,那麼,我們就有了關於5這個數的影象,但我們如果僅僅思維乙個一般的數目,不問它是5還是100,則此種思維,實乃一數量(例如1000)依據某一概念在影象中表現的方法之表象,因為在1000這種數的情況下,我們不容易一眼就看見它的意向而把它和概念來比較。

康德將這個表象稱之為概念的圖型。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把5個點乙個乙個地展現出來,這五個點就會作用於視覺,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圖形,便產生關於「5」的影象,它是對這5個點的摹寫性的圖景或影像,就其**說,它是「再生的想象力的經驗能力的一種產品」。但如果不管它具體的乙個乙個的點,只講數目,那麼這「數」便是「圖式」。

5的圖式不是具體的圖畫,也不是知覺的殘留物,又不是寫在紙上的「5」字,而僅僅是關於5這個數目的思維。它是具體事物的抽象化,概念、範疇的圖形化。康德還說,如果數不是「5」,而是乙個大數,就更加明顯地說明數不可能是感性形象,而是抽象化了的感性,它對感性具體已經作了初步的綜合,從而具有「一般」的性質。

另一方面,雖然「數」依據由概念的性質,但它又還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只是具體的感性形象與純粹概念的中間環節。

三,總結

綜上所述,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認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並認為先驗和經驗的綜合為「自然立法「。

連線概念範疇與感性直觀的是一種類似表象的先驗圖式,對於知性純粹概念的圖式來說,它就是對於感性材料進行綜合統一的過程。

注釋:[1]康德.康德論教育 . 上海:商務印書館

[2]康德.康德哲學原著選讀.商務印書館

[3]「物自體」在康德哲學中有兩種含義:其一是不依賴於意識,不依賴於先天的直覺形式或先天知性形式(範疇) 而客觀存在的東西,這是感覺的客觀**,就其性質卻是不可知的;其二是靈魂、世界以及作為二者的統一體的上帝,這也就是康德所謂的「超驗的客體」。

[4]康德.邏輯學講義.商務印書館

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課堂活動 內容提要 小學數學課學教學中,隨著新一輪課改轟轟烈烈的展開。教學要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對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靈活解題有相當大的幫組。關鍵詞 數學教學經歷自然生活知識形成 數學新課程標準 中指出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

玉石何以珍貴

玉石何以珍貴?許多人不禁疑惑,俗話說 有價玉無價 古時秦王願以十五城換取一塊小小的和氏璧,今則拍賣市場玉石價值動輒千萬上億。小小的玉石何以如此珍貴,擁有如此魅力?玉石的形成條件非常複雜,其形成多是地心含有各種礦物成分的岩漿,在地質運動中湧到地表,冷卻結晶而成。它們形成的年份非常久遠。玉石的受到其礦物...

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突出學生的探索精神 讀 教學論 有感 書中作者認為兒童的成長有一定的模式,因此從根本上說,教學就是試圖促進學生成長或者塑造學生的成長的活動。作者還強調 教育過程的核心應該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幫助和對話的機會,以促進他們將經驗轉化為更加強有力的符號系統和秩序系統。還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