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外」何以創新

2023-02-03 09:45:02 字數 880 閱讀 9018

作者:吳亞生

**:《發明與創新(綜合版)》2023年第05期

創新意味著超越:超越前人、超越一切外國權威和中國權威。所以,對乙個科研工作者來說,對前人的工作要崇敬,但不可迷信。迷信有違科學創新的本質屬性。

但是,中國科技界不知從何時開始形成了一種「迷外」的風氣。文章以發表在外國刊物上為高人一等;水平以與洋人湊到一起為國際水平;不少大學和研究所都在翹首企盼洋人的加盟以提高政績或身價。

少數人「迷外」不要緊,要命的是很大一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管理人員,甚至企業的管理人員、社會部門的管理人員,都將洋人高看一等。

例如,不少大學和研究所的招聘條件特別強調對外國專家或海外背景人士的優先考慮。如此,科技工作者被人為地分了三六九等。一等一的是洋人;一等的是海外留學的或有海外背景的;二等的是院士;三等的是「973」首席科學家、傑出青年**獲得者、百千萬工程獲得者;四等、五等、六等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這不正常。

首先,外國人不一定比國人水平高。到現在為止,沒人能證明白**人的iq比黃**人的高。外國人能夠發現的東西,我們也能發現。

一些領域外國人做得好,那是因為他們開始得早。如果在同時同樣的條件下做,中國人的研究不會比外國人差。

一些管理人員不了解情況,制定了一些「迷外」的政策。這不僅造成了科研資源的浪費,而且實際上是逼著國人將研究成果白白與外國人分享。

其次,「迷外」打擊了本土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員,2023年總數超過300萬。他們的積極性必須要得到充分發揮,必須人盡其才,否則就是巨大的人才浪費。

如果把有限的科研經費集中到少數人身上,撇開大多數,那麼中國科研總體水平如何提高?科技強國的夢想又怎能實現?

平心而論,以中國現有的經濟實力,如果能夠理順科技體制,如果能夠充分發揮所有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那麼拿個諾貝爾獎也不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