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基本知識形成及電流

2021-03-04 01:08:49 字數 5128 閱讀 4457

第一部分雷電基礎知識

雷電是雷雨雲之間或在雲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象,雷雨雲是產生雷電的先決條件。那麼雷雨雲是怎樣形成的?

一、雷雨雲的形成

(一)雷雨雲的巨集觀結構

雷雨雲是對流雲發展的成熟階段,它往往是從積雲發展起來的。發展完整的對流雲,其生命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形成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從淡積雲向濃積雲發展。雲的垂直尺度有較大的增長,雲頂輪廓逐漸清楚,呈圓孤狀或菜花形,雲體聳立成塔狀。

這樣的雲我們在盛夏常常看到。在形成階段中,雲中全部為比較規則的上公升氣流,在雲的中、上部為最大上公升氣流區。上公升氣流的垂直廓線呈拋物線型。

在形成階段,一般不會產生雷電。

2.成熟階段:從濃積雲發展成積雨雲,就伴隨雷電活動和降水,這是成熟階段的徵象。在成熟階段,雲除了有規則的上公升氣流外,同時也有系統性的下沉氣流。

上公升氣流通常在雲的移動方向的前部。往往在雲的右前側觀測到最強的上公升氣流。上公升氣流一般在雲的中、上部達到最大值,可以超過25—30公尺/秒(見圖1)。

3、消散階段: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之後,雷雨雲就進入了消散階段。這時,雲中已為有規則的下沉氣流所控制。

雲體逐漸崩潰,雲上部很快演變成中、高雲系,雲底有時還有一些碎積雲或碎層雲。

(二)雷雨雲的微物理結構:

一塊成熟的雷雨雲,其頂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約l萬公尺以上),而雲底部的溫度卻在10℃以上。由於雲體在垂直方向上跨過了這麼寬的溫度範圍,因而雲中水汽凝結物的相態就很不一樣。在雲中有水滴,過冷卻水滴、雪晶、冰晶等(見圖2)。

我們把雷雨雲按溫度高低來分層,便可以看:在溫度高於0℃的「暖層」的雲中,全部是水滴(包括雲滴),在溫度0至-8℃的雲層中,即有較多的過冷卻水滴(溫度低於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溫度低於-20℃的雲層中,由於過冷卻水滴自然凍結的概率大為增加,雲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為顯著,故雲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在成熟階段的雷雨雲中,發生著非常複雜的微物理過程,在雲的「暖層」,有水滴之間由於大小不同而發生的重力碰撞,也有湍流碰撞和電、聲碰撞過程。

同時,有大水滴在氣流作用下發生變形,破碎而產生「連鎖反應」;還有由雲的「冷層」中掉到「暖層」中來的大雪花、霰等的融化等。在溫度0℃至-20℃的雲層中,水汽由液態往固態轉移十分活躍,冰、雪晶的粘連,大冰晶破碎等也很頻繁。在低於-20℃的雲層中,也還有冰晶之間的粘連和大冰晶的破碎過程發生。

在雷雨雲中發生的所有這此微物理過程,都可以導致雲中水汽凝結物電學狀態的改變,對於雷雨雲的起電有十分重要的貢獻。

(三)雷雨雲起電機理

雷雨雲起電的機理目前主要有四種理論:

(1)水滴破裂效應:雲中水滴在高速氣流中作激烈運動,**成一些帶負電的較大顆粒和帶正電的較小顆粒,後者同時被上公升氣流攜帶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這樣正負兩種電荷便在雲層中被分離,這也就是造成90%的雲層下部帶負電的原因。

(2)吸電荷效應:由於宇宙射線或其它電離作用,大氣中存在正負離子,又因為空間存在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正負離子在雲的上下層分別積累,從而使雷雨雲帶電,又稱感應起電。

(3)水滴凍冰效應:水滴在結冰過程中會產生電荷,冰晶帶正電荷,水帶負電荷,當上公升氣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帶走時,就會導致電荷的分離,而使雷雨雲帶電。

(4)溫差起電效應:實驗證明在冰塊中存在著正離子(h+)和負離子(oh-),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離子發生擴散運動並相互分離。積雨雲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對流的碰撞和摩擦運動中會造成溫度差異,並因溫差起電,帶電的離子又因重力和氣候作用而分離擴散,最後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

綜上所述,雷雨雲起電可能是某一機理也可能是多種機理的效應而產生的。

二、閃電

由於雷雨雲中不同部位聚集著不同極性的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在雲團之中,雲團與雲團之間,雲團與地面之間會產生很強的電場,當電場強度達到空氣擊穿強度時,便會發生正負電荷之間的放電現象,這種瞬間的強火花放電就是閃電。

閃電的雷擊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雷電流(目前觀測到的最大雷電電流幅值為430ka)和高電壓(雷電通道兩端電位差可達上萬伏),因此按功率為電壓與電流之積計算,雷電具有極強大的功率,從而構成一次**過程。雷電直擊到地面的建築物和各種生物上,因其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力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災害。雷電的強大的破壞力,主要是由於它把雷雲蘊藏的能量在極短促的幾十微秒中釋放出來,它的功率巨大,但是由於放電時間太短,以功率乘以時間得出功的數值卻很小,只有幾十千瓦小時。

這裡主要講的是直擊雷,對雷擊電磁脈衝將在後邊章節著重介紹。

(一)閃電的分類

閃電可以按其形狀分為:線狀閃電、帶狀閃電、片狀閃電,聯球狀閃電和球型閃電。

線狀閃電:最常見的一種閃電,我們常常看到這種閃電呈倒置的樹枝狀,其實是若干次線狀閃電的組合,由於幾次發生閃電之間的時間極短,用肉眼很難分辨出。

帶狀閃電:仍是線狀閃電的一種,只不過是在閃電過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風吹經閃電通道的空間,將幾次線狀閃電放電的通道吹的分開,用肉眼看去閃電通道變寬了。

片狀閃電:線狀閃電被雲體遮住了,閃電的光照亮了上部的雲或反射的光映入人眼中,閃電呈片狀的亮光。

球狀閃電:又稱球型雷、滾地雷,不但出現在雷雨天氣中,在晴天時也偶有出現。其形狀大多是球形,直徑可達幾十厘公尺,多呈橙色和紅色,有些還帶有硫磺或臭氧的味道。

球型雷多順風或沿著物體移動,但也發現過垂直運動或逆風而動的情況。對它的起因有許多不同的假設,至今未探明其奧秘。

聯珠狀閃電:很少見的一種閃電,有人認為它是一串球型雷組成的。

閃電也可按其發生的空間位置而分成:雲內閃電、雲際閃電(云閃)、雲地閃電(地閃)等。其中地閃又稱直擊雷、落地雷,是防雷研究的主要物件。

(二)地閃的結構

在雷雲對地的放電中,90%左右的地閃是在負極性的雷雲和正極性的大地(含地面建築物等)之間發生的,一般稱為負極性雷擊。相反,約有10%的雷擊呈正極性。因此,且以負極性雷擊為例說明地閃的結構和過程。

在負極性雷雲的感應下,地面呈現正極性電荷,並且隨電場分布的變化可以迅速集中到某個地點。然而,雷雲與大地電場之間的空氣仍然是絕緣的,必須形成導電通道,地閃才能發生。於是,在大氣電場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大氣中的電子有足夠大的動能撞擊空氣分子,使其電離並加入撞擊,這種現象如同雪崩,為形成雷電通道起開路先鋒的作用。

雷電隨著雷電通道的開闢而向地面探索著前進。這種梯級先導稱為流柱,流柱在尋找一條電阻最小的通道,有時遇到阻力,便另闢通道,於是空中便出現了不同形狀的枝叉。在經過多次放電,消失,再放電,再消失之後,梯級先導的通道前端已到達離地面很近的距離(10m~100m),這時它的趨向開始受到地面物體的影響。

可以這樣理解,從通道前端伸出一支長10m~100m的長臂向四周探索著,這個臂長叫做「擊距」在標準中叫做「滾球半徑」其長短與雷電流幅值大小成正比。一旦接觸到地面物體或與地面提前先導相會便發生了閃擊,從地面物上衝出一股明亮的光柱,沿放電主通道達到雷雲,完成一次回擊放電或主放電。幾十毫秒之後,由雷雲中伸出一條較暗的光柱,沿已開闢的主放電通道衝向地面,這就是第二次回擊放電,以及第

三、四次,最多達26次放電。這種多次放電只見於負極性雷擊,正極性雷擊只有一次放電。另有一種叫長時間放電雷擊。雷擊的三種形式見圖6、圖7和圖12。

常見地閃的結構見圖3,地閃全過程見圖4。

(三)地閃的型別

地閃型別分類辦法:

1.負極性雷擊與正極性雷擊之分。(圖1a、1b、2a、2b與3、4之分)

2.有回擊和無回擊之分(圖b與a之分)

3.提前先導的上行和下行之分(圖2、4與1、3之分)

具體可參見圖5。需要說明的是:2a和2b型:多發生在高層建築上,因雷雲感應的尖端物體上聚集了大量的異性電荷,可能會主動迎合雷雲的流柱面發生閃擊,常被稱為「上行雷」。

在8種地閃中,1a和3a實質上是雲閃,真正地閃只有6種,以負極性下行雷(1b)為最常見,但特高層建築物的逐步增加,使負極性上行雷(2b)也有增加的趨勢。

在《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gb50057-94區域性修訂條文(徵求意見稿)中對平原和低建築物典型的向下閃擊,確定為圖6(a、b、c、d)四種組合;對高度約為100m的高層建築物典型的向上閃擊,確定為圖7(a、b、c、d、e)五種組合。

三、雷電活動的氣候特徵

(一)我國年平均雷暴日數的地理分布

我國年平均雷暴日數的地理分布示於圖6,根據此圖,可將我國的雷暴活動劃分為四個區域。第一區域大致位於長江以北,東經105°以東地區;第二區域大致位於長江以南,東經105°以東地區;第三區域大致位於北緯36°以北,東經105°以西地區,但其東南角劃歸第四區域;第四區域大致位於北緯36°以南,東經105°以西地區。

第一區域主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湖北省大部、陝西省、四川省東半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東南角等地區。這一地區年平均雷暴日數為20——50天左右,年平均雷暴日數隨緯度的變化不大顯著。

第二區域主要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徽省東南角、江西省、湖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湖北和江蘇三省位於長江兩岸的地區。這一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隨緯度的減低而明顯遞增。如長江兩岸的年平均雷暴日數為40—50天左右,到了兩廣南部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已遞增到90——120天以上。

第三區域主要包括內蒙古自治西南角、甘肅省中部和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區。這一地區除新疆西北角外,主要由沙漠、戈壁灘和盆地等乾旱地區組成,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數較少,一般只有20天。其中甘肅和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地區,年平均雷暴日數不到10天。

如內蒙古老東廟為8天,甘肅民勤為12天。新疆準葛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物沙漠,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及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塔完拉瑪幹沙漠,以及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等廣大地區。新疆西北部山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明顯增大,一般可達20一50天。

其中,巴音布魯克一帶年平均雷暴日數約大於50天,而昭蘇一帶則可達80—90天。

第四區域主要包括甘肅省東南部、青海省大部、**自治區、四川省西半部和雲南省中部和本部等地區,該地區由於多為高原和山丘,地勢較高,地形起伏較大,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數偏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一般為50—80天。

綜上所述,我國年平均雷暴日數約地理分布特徵大致可歸納為以下規律。

1.東經105°以東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隨緯度的減低而遞增。但長江以北地區這一變化規律趨勢不明顯。而長江以南地區這一變化規律較為明顯。

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約為30—40天,長江兩岸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略有增如,約為40—50天,而兩廣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則遞增至70一100天以上。其中,海南省中部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超過120天,近期資料達130多天,這是我國年平均雷暴日數最多的地區。

2.東南沿海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低於同緯度離海岸稍遠地區的數值;而小島嶼的年平均雷暴日數,又低於同緯度沿海地區的數值。此外,江湖流域、河谷平原和河谷盆地的年平均雷暴日數,往往也低於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數值。這是由於上述地區受水面影響,使下半年近地層氣溫偏低,不利於形成可產生強烈對流運動的不穩定層結,從而使年平均雷暴日數偏少。

雷電基本知識

雷電是雷雨雲之間或在雲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象,雷雨雲是產生雷電的先決條件。那麼雷雨雲是怎樣形成的?一 雷雨雲的形成 一 雷雨雲的巨集觀結構 雷雨雲是對流雲發展的成熟階段,它往往是從積雲發展起來的。發展完整的對流雲,其生命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從淡積雲向濃積雲發展。雲的垂直...

手機大電流充電基本知識一

圖1 介面卡充電示意圖 如圖1所示為介面卡在充電時的電流流動示意圖,它的輸出電壓如圖所示的vab,經過usb線的傳輸後到達手機端的電壓為vcd,二者之差我們稱之為usb線壓降。一根普通的usb線內阻為500m歐姆左右,在功能機500ma充電使用下,充電線上的壓降為250mv,介面卡輸出5v的情況下到...

高中物理競賽 穩恆電流基本知識

b 基爾霍夫第二定律 在電路中任取一閉合迴路,並規定正的繞行方向,其中電動勢的代數和,等於各部分電阻 在交流電路中為阻抗 與電流強度乘積的代數和。例如,在圖8 2中,針對閉合迴路 有 3 2 i3 r3 r2 r2 i2r2 基爾霍夫第二定律事實上是含源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的變體 同學們可以列方程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