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結構素描 新

2022-08-21 08:18:05 字數 4993 閱讀 2999

單元闡述: 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角度,圍繞設計素描的性質,我們開設了三大教學單元:結構素描、表現素描和創意素描。

三個單元從教學內容到訓練方法,相互聯絡,而又有區別,其劃分的內在指導思想,是我們在概述部分已闡述創造思維的兩種既相聯而又不同的思維模式,即:聚合思維和擴散思維。雖然我們糾正以往素描教學過於重視聚合思維訓練而忽視擴散思維能力之培養的教學方法,但不等於說就不要基楚性的知識了,否則,就歪曲了「創造思維」的涵義。

因此,三個單元中的第一第二單元所設立的結構所設立的結構素描和表現素描之課題,就是根據藝術設計的特性,整合相關素描造型知識,開展設計素描基礎訓練,培養學生聚合思維活動中的條理性和**能力。

顯然,了解並掌握素描造型要素的相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乙個重要基礎課程。下面,我們先從結構素描所主要涉及的形體與結構的關係問題談開去。

造型藝術領域,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的物象,首先涉及的就是形體與結構的關係問題。形體不僅指外部輪廓,還應包括它的高度、寬度、深度(或厚度),通常稱為造型藝術的「三度空間」。如果在畫面上只表現了高度和寬度,不表現厚度或深度,往往只反映物象的外形,雖有「形」但無「體」。

可見,「形」是指平面的概念,「體」才是指三度空間的立體概念,因此,通常我們說的「圓」是平面的,而「球」則是立體的。

所謂形體結構,指的是形體占有空間的形式。形體以什麼樣的方式占有空間,形體就具有什麼樣的結構。舉例說,形體若以立方體的方式占有空間,它就有著立方體的結構;若以圓球體的形式占有空間,它就有著圓球體的結構;若以不同形體穿插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占有空間,它就有著相應的較為複雜的結構。

形體結構本質地決定著形體的外觀特徵,而光線照射所產生的明暗變化、「固有色」的深淺、透視變化等,只是其特徵在特定條件下才呈現的現象,這種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均離不開形體結構的制約,因此是非本質的。我們認識和表現物象就要從形體結構本質出發,這是學習和掌握結構素描的要領所在。

形體結構最基本的特徵是由圓球和方塊體構成的。圓球的伸延可形成圓柱體,由大到小的伸延又可形成圓錐體等形體;方塊體的伸延可形成長方體,一半則成扁方體,由大到小的伸延又可形成方錐體,從對角線分割還可成三角體,再伸延則可成梯形或相合成稜形體等。如果圓球體與方塊體互相穿插組合,就會形成千差萬別的形體結構。

也就是說,任何物象最基本的形體結構特徵都是由方、圓兩種基本形體組合而成的,只是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而已。因此。面對乙個物象,尤其是乙個結構複雜的形體,就必須認真的觀察分析,力求用最基本的方、圓來理解其結構特徵。

形體與比例是塑造物象的另乙個基本關係問題。

任何特定的形體結構都有自己特定的比例。比例關係是物象形體結構存在的最基本的關係。

學習素描,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觀察、分析並確定物象形體各部位的比例位置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深入刻畫物象。要正確地找出形體的比例關係,必須把形體的空間關係,透視關係,以及物體的基本結構及解剖關係考慮在內。

須注意的是我們在研究、分析物象的比例時,常常會受到錯覺的影響。什麼是錯覺呢?達·芬奇有段話便是最好的說明:

「乙個陰影物體若有乙個極明亮的背景,則顯得小了,乙個明亮的物體若有暗背景,則顯得比原來大。黑夜裡背後可見有閃電的建築物就顯示這種情形,閃電一亮的時建築物馬上顯得矮了半截。」可見,同大的物體在亮背景前顯得小,在暗景前顯得大,這就是錯覺。

我們在結構素描寫生訓練中,要善於運用「錯覺」,正確把握物象的形體與比例的關係。

我們人類對於物象比例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希臘時代就計算出最美的比例為1:1.618,俗稱作**比。

至今許多國家的國旗都採用**比,或**比的近似值3:2。到文藝復興時期有專門的比例論。

達·芬奇對人體的「神聖比例」的研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體各部分和身高成簡單整數比,各部分之間也成簡單整數比。另一方面人體可以形成極為對稱的幾何圖形,如臉部可構成正方形,叉開的腿成等邊三角形,而伸展的四肢形成圓形,它們之間都具有相應的比例關係。

對此,達·芬奇專門畫過**,他對人體比例的研究有極細微的分析和記載。而且嚴格地體現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建築家維持魯維烏斯在他的著作《建築十書》中說:

「大自然把人體的尺寸安排如下: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四腕尺為人身高,四腕尺合一步二十四掌合全身。」他還把這些人體比例尺寸應用在建築裡。

可見正確的美的比例關係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絡及它的重要性。

對於造型藝術中的形象與比例的研究所積累的豐富知識,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這對我們的實踐訓練有著內在的指導作用。

物象的形體問題還與輪廓表現息息相關。

人類最早描繪物象,可說都是從平面開始的,尤其重視物象的輪廓。古希臘關於「繪畫起源」的傳說,最早畫畫的是乙個陶工的女兒。一天晚上她在房內暇想,突然抬頭見牆壁上出現乙個人影,原來是她所思慕的男友。

於是在壁上將影子的輪廓描下來,並塗上了一層黑色,便成了最早的繪畫。傳說並非真實,但是人類早期的繪畫對形象輪廓的認識卻是有案可稽的。近似剪影的人物形象便是一例。

我國古代也有畫月光下竹影的記載。這些都說明人類最初觀察物象對外輪廓極為敏感,而且在描繪方法上也帶有影繪的特點。

從平面表層到立體表面,是人們對現象認識深化的結果。以立方體為例,乙個方形有四條邊,乙個立方體有六個方形的面,在沒有體積概念時,往往以方形替代方體。這種以平面表現立體的現象在我國古代的繪畫作品中屢見不鮮。

界於刻、畫之間的漢畫像磚中,許多房屋建築都被表現為正面的平檢視。當然這樣的表現無礙作品的藝術價值,但就真實感的追求來說總顯不足。因為人們既不能規定只准許從正面平視乙個角度看物象,也不滿足於只從乙個角度去表現物象。

事實上,人們看到的物象中完全正面的是極少數。那麼,怎樣去表現側視,乃至仰視、俯視的物象呢?關鍵就在於對體積的認識。

當我們能對乙個方體的正、側、上三個面的交接線都勾出來時,才能表現出立方體的基本形。安格爾認為:「在形的裡面存在輪廓線」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人們不能僅僅將輪廓線理解為單純的外輪廓線,還應該運用體積概念去理解,去表現。可見,要了解和表現物象的輪廓,必須先研究物象的形體構造關係和基本形。例如,寫生一架錄相機,必須首先注意這個「長方體」和長方體的幾條邊之間的比例,因為這正是錄相機的基本形,把握住這個基本形,再按比例畫出各區域性形象,錄相機完整的輪廓體積感就可表現出來。

接近幾何體的基本形是較容易把握的,但是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物象的形體構造往往比較複雜。如果能正確的把握這類複雜物象的基本輪廓形,那麼物象形體與輪廓的關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物象的形體表現還與透視知識密切關聯。觀察物象,研究透視規律,需要在人的眼睛前面和客觀景物之間豎立一塊假想的透明平面,千變萬化的景物透檢視形,都在這塊透明的平面上反映出來,如果離開了這塊平面,透檢視像就失去了落腳場所。這塊透明的平面,在透視學中稱為「畫面」。

理解了這個透視規律,就可以在只有兩度空間的平面上描繪出具有三度空間的景物影象。為此,我們有必要將平行透視、成角透視、傾斜透視的知識要點作概要解釋。

以正方體為例,在60°視域中,正立方體不論在什麼位置,只要保持有乙個面與畫面平行,就和視點、畫面成平行透視關係。這個涵義包括具有立方體性質的任何物體。方體的一部分線是和視平線成平行關係,所以,我們稱之為平行透視。

但是,該透視又是研究凡是與視平線成垂直與水平關係的方體的透視變化,消失到主點的線和水平線在實際情況下成垂直的直角關係,故又稱直角透視。

如果我們用乙個視域對上下左右各位置的平行透視正立方體進行觀察,就可以概括所有平行透視正立方體及其類似形狀物體的基本形體特徵及歸納出它們的透視變化規律。

從構成各立方體透檢視的平面特點分析,基本有三種形狀,第一種,當正立方體處於主點位置時,只能見到乙個沒有透視變化的正方體原面(平行透視正方體只要有乙個角重疊於主點,就開始進入這種狀態)。第二種,正立方體處在主點以外的視平線,正中線上(以及過主點的任意一條直線上,可以看到乙個正方形原麵加乙個側立面或加乙個水平面或加乙個斜面)。第三種,除了以上情況,正立方體處在其他位置時,可見到三個面,正方形面加上乙個側立面和乙個水平面(或是正方形原麵加兩個斜面)。

以上是視點從正立方體外部觀察的效果,如果視點從立方體內部觀察,如視點正對室內一面牆,就形成平行透視關係。室內平行透視,最多可以見到五個面——正面、頂面、地面兩個側面。視點在保持同一高度對室內選位觀察時,視點在中間位置,主點恰在中間。

左右兩側牆面透視變化相當。視點離開中心位置,主點靠近一側,這一側就離主點近,消失加快,牆面縮窄,而另一側,消失緩長,牆面增寬。

成角透視與平行透視不同,在60°視域範圍中,當平視立方體時,沒有乙個面平行於畫面,僅有一條垂直邊距畫面最近,這個方體就和畫面、視點構成成角透視關係。這個涵義同樣適用具有立方體性質的任何物體。 在乙個視域中。

上下左右規則排列的幾個成角透視正立方體,可以概括所有成角透視正立方體及其類似形狀物體的基本形態特徵及總結出它們的透視變化規律。

各成角透視的正立方體,由於佔據視域的不同位置,其形體表現不一樣。從構成正立方體透檢視的平面特點分析,正立方體基本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正立方體在視平線上時,可以看到兩個成角面。

第二種,正立方體在視平線以外時,可以見到三個面——兩個成角麵加乙個成角水平面。成角透視有以下特點: 立方體的邊稜與畫面構成兩種關係,垂直邊、(左右)成角邊。

兩組成角變線消失方向不一,構成兩個滅點,又稱二點透視。 立方體的各個面都含有成角面,所以產生變形。 兩個滅點都在視平線上,視平線以上的立方體成角邊線向下消失。

視平線以下的立方體成角邊線向上消失。 在同一視域中,由於立方體與畫面所成角度不同,決定了成角透視的滅點在視平線上的位置是可移的。 成角透視正立方體在一般情況下,與畫面成角小的, 比較正的面,見得寬。

稱主側面,比較側的面。見得窄,稱次側面。但並非絕對,當立方體在視域中偏居一側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效果。

立方體上下移動時,越接近視平線,兩組成角邊之間的夾角越大,體積越平緩。當立方體頂面或底面與視平線等高時,兩組成角邊夾角成平角,貼於視平線。而越遠高視平線夾角越小,體積感越強。

立方體作深度排列時,體積由大變小,而兩組成角邊夾角由小變大,越遠越平緩,彼此出現形體差異。

還有一種視角與物體成特殊關係的傾斜透視法,它包括平行傾斜透視和成角傾斜。

平行透視的正立方體產生乙個滅點,成角透視的正立方體產生兩個滅點,兩種平視狀態的正立方體所有豎稜不消失。現在,我們在這兩種透視關係的基礎上,視點不再左右移動,而沿著上下方向進行縱向移視,只要視中線、畫面一發生傾視,就會發現,原平行透視正立方體的豎稜傾斜消失,又產生乙個滅點,使原正立方體從平視一點透視關係進入了傾視兩點透視關係。同理原成角透視正立方體在原來兩個滅點方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豎稜的滅點,形成傾視三點透視關係。

立方體豎稜滅點的形成,是從視點引豎稜平行視線與畫面中心垂線相交而成。

第一章晶體結構

第一章p4問題對14種布拉菲點陣中的體心立方,說明其中每乙個陣點周圍環境完全相同 答 單看乙個結晶學單胞可知,各個頂點上的陣點等價,周圍環境相同。將單個結晶學單胞做週期性平移後可知,該結晶學單胞中的體心陣點亦可作為其他結晶學原胞的頂點陣點,即體心陣點與頂點陣點也等價,周圍環境也相同。綜上所述,體心立...

第一章晶體結構

第一章晶體結構本節主要內容 晶體結構的週期性 常見的晶體結構 常見的實際晶體結構 密堆積配位數 晶向指數與晶面指數 倒格仔布里淵區 晶體結構的對稱性晶系 固體材料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 構成固體的原子 分子在微公尺數量級以上排列是有序的,即長程有序。例如金屬 岩鹽等等 非晶體 非晶 構成固體的原子 ...

第一章晶體的結構

思考題1.1.以堆積模型計算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同體積的體心和麵心立方晶體中的原子數之比.解答 設原子的半徑為r,體心立方晶胞的空間對角線為4r,晶胞的邊長為,晶胞的體積為,乙個晶胞包含兩個原子,乙個原子佔的體積為,單位體積晶體中的原子數為 麵心立方晶胞的邊長為,晶胞的體積為,乙個晶胞包含四個原子,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