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們心中的「愛」討論話題

2022-07-30 10:42:06 字數 3263 閱讀 5486

讓心靈交流不再受阻

**:《中國教育報》

2023年11月29日,在北京市海淀區「中學校長德育論壇」北方交大附中分論壇上,參會的100餘位中學校長和教師在論壇發言人、市青少年心理與法律諮詢中心主任宗春山的帶領下,做了乙個心理遊戲---當乙個人看到自己面對著一群面戴面具人的時候,心中是何感受。遊戲的目的是要告訴與會者,在師生交流中,老師不要戴有「面具」,而應敞開心扉。

《教師戴「面具」感受心靈的距離》是一幅獨具匠心的攝影**,給人以心靈的觸動。

從視覺上講,這張**拍攝得過於平實和隨意,似乎沒有什麼提煉,但是它抓人眼球的地方卻是那張張相同又不同的「面孔」,看了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這本該是西方「萬聖節」上出現的場景,現在卻是由百餘位校長和教師所為。當然,這只是在「中學校長德育論壇」上的乙個「體驗遊戲」。

試想,任何乙個人,生活在都戴著面具的一群人之中時,心中一定會產生恐懼甚至讓人毛骨悚然。從這個場景所折射出的,是面具背後隱藏的、值得深刻反思的教育問題。

這幅**上表現的是遊戲中的面具,然而在現實中,還有許多心靈深處的「面具」,時常徘徊在真實與虛假之間。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與人之間,難道非要戴上「面具」才能進行交流嗎?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如果戴上這樣的面具,那在學生面前就如同把自己偽裝起來一樣,用千人一面的面孔,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事物。這樣的教育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

隔閡,讓人和人的關係漸行漸遠;讓師與生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教師最大的悲哀是培養出具有雙重人格的人。教師是學生心中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無論以怎樣的情態出現,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

如果教師總是以「面具式」的冷面孔對待人,學生也將會形成對人對事的冷漠態度,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如今,在一些學校的教育中呈現出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追求完美的不許犯錯誤的「教育」。為了追求教育的結果,有的教師時常用冷冰冰的面孔教訓學生,而忽略了必要的教育過程。

有的教師一看到學生犯錯,心裡就不能容忍,或者用刻薄的語言訓斥,或者用無端的理由責難,好似急風暴雨一般。既沒有耐心地去傾聽,也不容學生主觀申訴。這樣做的結果,勢必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眾所周知,自古「天地君親師」,教師地位高高在上,「師道尊嚴」也就不足為奇。然而,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教師也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要用更開放的心態,去引領年輕的一代。

人們喜歡把青少年比作花朵,而花朵的培育,是需要園丁施以愛的陽光的。沒有陽光照耀的花草,會枯萎無華;沒有愛的滋潤的教育,青少年的成長就會萎靡不前。而愛是真實的、是燦爛的。

用愛澆灌心靈,一定會綻放出人類最美的花朵。

敞開心扉,希望教師們用真實的面孔面對學生,用真心的愛對待學生,用溫情的目光凝視學生,用廣博的學識培育學生,用超前的眼光引領學生。教師們定會看到一片神奇的天地,也會收穫沉甸甸的碩果。

(作者系《人民教育》雜誌管理室主任)

教育的期待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肖川

在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中,不少德育工作者對學生的管理習慣用批評、責罰、處分等手段。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其它的好方法?

如何得心應手地運用好方法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肖川教授的這篇文章,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刊發此文,希望與讀者一同關注並**這個問題。

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決於我們的信念和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乙個價值預設:人性向善。

基於這一價值預設,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應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範與責罰。

我們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而往往漠視我們每乙個人身上存在著的寶貴的「善端」,因而我們就往往少了乙份對人的信任與由衷的尊重。在我們的教育實際中,在對待學生,特別是對待那些暫時在某些方面後進的學生,有著太多的輕蔑、譏諷、責罰和制裁。筆者看來,更多地給予學生溫暖的感化,讓他們多乙份真誠的感動,喚醒、啟用他們心中潛藏著的對於美好生活與美好事物的嚮往,是與對人性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聯絡的。

因而,人性問題就不僅僅是乙個哲學問題,而是與我們日常的教育行為密切相關的問題。

人性的問題,不是乙個實證科學或經驗科學的問題,而是乙個人文世界中的價值預設。在道德、教育領域,作「人性本善」的價值預設,是道德與教育的內在特徵所要求的。筆者看來,肯定人的精神自我、精神生命、精神需要的存在,是對人的獨**值和人的尊嚴的肯定;是對人性中光明與正義的樂觀的祈盼。

「人性向善」不是乙個需要去證明的事實,而是一種價值承諾,一種有待實踐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確定的基礎和前提。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內心世界的美好,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醜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內心的陰暗。在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的價值預設就好像要製造一種產品,原材料必須具備可加工成這種產品的效能一樣。

「人性向善」是說在人性中先驗地存在著各種道德萌芽,因而造就道德性的個體只需「培養」,使這種種子發揚光大。

人性既然是善的,那麼造就道德的個體就是可能的。在教育中,進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作「人性本善」的價值預設,我們才可能對教育的結果作樂觀與光明的期待,才能確立起對人的信心、對教育的信心。這種期待,也就是教育人類學所謂的「教育的意向性」。

道德教育必須對人類自身的道德潛能予以充分的信任,否則,道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淪為防範、懲罰與模塑的同義語。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真正具有「道德」意義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會現存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乙個個「美德的集合體」,而是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使學生樹立道德理想,領悟人生真義。而「啟發」和「喚醒」學生道理自覺和道德良心之所以可能,是要以個體人性中先驗地存在著「向善性」為前提的。

在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理論建構中,把「人性本善」作為其價值預設,其目的就是在於導引出一條現實途徑:那就是通過啟用、喚醒等方式來發掘、弘揚人的潛能中積極的、美好的、建設性的、善良的因素。「如果認為人的內心深處基本上天生是惡的,那麼必然意味著壓抑性統治、不信任、控制和警戒。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片森林,如果沒有一點空隙,陽光怎麼能照進來呢?人先驗在存在著的「向善性」就如同森林中的空隙,這空隙才是陽光得以照進去的先決條件。真正的道德教育基於一種肯定超越性和趨向於普遍義理的自覺性作為人的本質特性的人性論。

換言之,它建基於對人的道德自覺與向善性的無限樂觀的期許。

以「人性向善」為價值預設的教育力圖引導受教育者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建構堅實、豐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引導年輕的心靈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深切的體認,引導人生對世俗功利和有限性的超越,喚醒、弘揚、提公升人性深處對正義與光明的期待。因為,千百年的人類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心中有一縷陽光,它便會照亮我們生活的每乙個角落,我們就會有更多友善的、真誠的、甜美的微笑;只有我們在心中珍藏起乙份美好,生活就是最甜美的清泉。

思考題:

讀了這兩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嗎?

請結合你平時的教育教學感受談談我們教師的愛指的是什麼?可以包含哪些方面?在教育學生時應該有哪些具體體現?我們的教師應該如何愛自己的學生?

讀書心得 我們心中的愛與怕

讀書心得 我們心中的怕和愛 我們心中的怕和愛 是一本回信集子,內容也多是訴說情感遭際 生活煩惱,還有一些對人生價值的 水木丁的回信,敦厚卻有風骨。或三言兩語,或長篇累牘,跟你說說生活,說說怎樣能讓自己生活得舒坦,怎樣能在被別人傷害 不被別人愛的時候還能對自己不離不棄,愛自己,不為難自己。水木丁的文字...

以愛為話題的作文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不同形式的愛,而我們對待它的態度也是千差萬別。對待父母的愛,我們有的是不太在乎,有的是心情的享受父母的愛。當我們初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愛就沒有停息過。俗語說 水之剛柔,在於內心!而我們對待父母的愛也是如此。曾記得小時候父母的愛是溫暖的,而我對待它也是溫暖的,而現如今,父母的愛...

別讓心中的愛繼續荒蕪

人為萬物之靈。當外太空飄來第一粒塵埃,當上帝摶起第一塊泥土,當女媧吹過第一口仙氣。終於有一天,人可以脫離動物,穿上衣服,坐著吃飯,站著說話,直立行走。人憑藉賦予萬物之靈的聰明,開始發明很多東西,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自私 貪婪 冷漠佔據了內心,人終於受到了自己貪婪 自私 冷漠的報復。曾幾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