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宇傳承創新的設計實踐

2022-07-24 19:42:02 字數 3921 閱讀 8814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3月22日上午,園冶高峰論壇之優秀設計師作品交流會在新大都飯店國際會議中心多功能廳舉行,國內外10餘位優秀設計師齊聚一堂,用生動地案例作品講解設計理念,分享實踐心得,奉獻了一場精彩的交流講座。交流會上,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張新宇先生發表題為《傳承創新的設計實踐》的演講。

以下是內容實錄。

張新宇:我交流的主題是傳承創新的設計實踐。首先介紹一下我個人的情況和所在的企業。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成立於2023年,現有60多年的歷史。

這是條幅是部長的題詞「民風與時代渾然一體,環境與人文相應成輝」。這是我院60年創作理念的總結,民風既民族傳統的傳承,時代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研究與環境的關係既生態,所以我院的設計理念簡而言之就是「傳承創新、生態人文」。今天的報告也是從中提煉的字,圍繞傳承、創新的交流。

簡單說一下我個人對傳承創新的認識,沒有傳承的創新可能就是***所說的奇奇怪怪的建築,沒有創新的傳承可能就是守舊。所以傳承與創新用中庸的話來講,就是找到兩者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是動態的,並非靜態的畫面,那麼,這就要思考,傳承什麼和如何創新?

傳承,從中國園林的角度來講,更注重神的傳承,而不是注重形的傳承。這個「神」,剛才都暢(美國都蒙泰景觀設計事務所)女士也說道了,中國人對人和自然關係的認識,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不過我們現在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把傳統的東西忘掉了,或是缺乏自信而拋棄了,這需要我們再重拾回來。

接下來,是如何認識創新。其一,價值判斷和評價標準的同質化是園林創新的障礙,其中包括西方化、復古化、模式化、低俗化等問。比如領導強調中樞,而後簡單的理解生態就是高大密,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簡單模式化的理解,也有可能成為一種低俗化的理解,影響創新。

其二,文化上的自覺自信是創新的前提。中國文化具有創新性,可能大家對此認識不足。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美國寫過一篇博士**——「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寫中國科學史的人聽完馮友蘭的博士答辯以後才受到啟發。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還是要有自覺和自信。

其三,要有跨文化對話的意識,現代中國文化精神應該有一種既有獨特性又有普適性的價值體系,需要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相結合,構造創新的路徑。

最後,科學成果的應用是創新的支撐。我個人總結了一些創新的路徑:與文化傳承結合,如地域特色、鄉情鄉韻等;與時代特徵相結合,比如氣候的變化等;與人的需求相結合,如現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怎麼適應這種變化;與科技成果相結合,如bim、3d列印等;與環境空間相結合,如國土、區域、街道鄉村等;與行業規律相結合,縱向延展與橫向跨界等。

這是我個人對創新路徑一些不成熟的思索,與大家一起分享。

北京雁栖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專案規劃圖

下面,我交流的專案是去年在apec國際會議中心的景觀專案,是用傳承創新和生態人文理念進行的專案實踐。示範區規劃範圍東起懷豐公路,西至懷柔區雁栖鎮鎮界及下辛莊、柏崖廠村界,北起雁栖鎮柏崖廠村界及中科院用地北邊界,南至京通鐵路。規劃總用地2097.

97公頃,其中林地990.21公頃、公共綠地及防護用地543.52公頃、水域249.

69公頃、可開發建設用地280.66公頃、道路廣場用地33.89公頃。

公共景觀綠化工程專案涉及用地面積共計1533.73公頃。共栽植喬木12萬株,其中山體綠化10萬株,土方108萬方。

北京雁栖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平面設計圖

中國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在設計中我們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高於自然三個層級,三者既相互獨立更相互銜接。尊重自然就是要達到自然而然的效果;順應自然就是要突出人的使用、參與、改造應與自然相適應,符合「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標準;高於自然是人文生態觀的最高境界,即所謂「天人合一」,它是人的思想、精神與自然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結晶。

設計的第一層次,是達到自然而然的效果。雁栖湖生態發展示範區21平方公里,區域內青山疊翠、波光瀲灩,一幅天然山水畫卷。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本著尊重原生態自然環境,最小擾動原有地形地貌的原則,所有的設計效果都要放到整個山水大環境中考量檢驗,盡最大可能地保留自然環境的本底,所有的設計都應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這是在保有鄉土原貌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人工改造、提公升,上圖是改造前後的對比圖。

上圖是改造後自然的清水岸。

設計中充分利用場地裡現有的資源和設施,當地的老百姓叫這種當土牆叫「壩接子」,是用當地的河軟石堆砌而成。我們在場地裡對其進行了保留,進行適度的修正。

這個是保留現狀樹木以後形成的景觀效果,達到自然而然的景觀效果實景圖。

第二個層級是順應自然,達到宛自天開的效果。「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核心理念,它既有借用外部之景為我所用的意思,「因借」二字更核心的含義是憑藉,是指藉因喻果,就是說設計的立意、構思應有巧妙的憑藉。宜」為適宜、合適、恰如其分之意。

雁栖湖園林設計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精髓,從總體設計理念講,依託雁栖湖自然山水,「山與水」不再是景觀環境的背景與底襯,而是把「看山瞰水」作為設計的主體、核心與亮點,成為設計的首要理念。在此理念下,無論是範崎路兩側大面積景觀林地;還是上游水源片區、東岸公園;或是其它任何區域,所有園林設計都圍繞此理念,並選擇適宜的形式、材料、色彩、尺度進行建設,因此形成了既豐富多樣又和諧統一的景觀效果。

上圖是到會場中心的道路俯瞰圖。研究大尺度空間地形布局的特點。將遠山引入視線組織畫面。人工地形與自然起伏的山形融為一體。

這是自然地形和遠山地形的結合,樹木的尺度規模、品種要和周圍山林相互呼應,我們進行了圖紙上的研究和現場的親身感覺,最後塑造乙個人工與自然相統一的和諧景觀效果。

上圖也是自然地形和遠山的關係處理,通過地形和種植尺度的調整,使人工地形和自然地形融為一體。研究大尺度植物配植設計手法,在大山大水之間,即突出了植物的自然氛圍,與起伏開合的山巒融為一體,同時注重細節的處理,創造精美的畫面感,以中國傳統山水畫為指導,追求植物配置的韻律美、與自然山水結合的融合美。

上圖是研究大尺度空間種植設計方法,需要把尺度放大做設計。在這個專案中,我們運用鄉土植物營造地域景觀,大量採用懷柔本地鄉土樹種,適地適樹。在本工程中選取了油松、檜柏、欒樹、元寶楓、黃櫨、山杏、山楂、栗子等在本地區長勢較強,分布較廣的苗木品種。

這個是道路修整以後的狀態,因為對山體有一些破壞,我們進行了地形上的保護,盡量對人工破壞的原有地貌進行恢復。爭取做自然的山體坡角的銜接,並通過擋土牆進行銜接,讓牆體和山體整體的延續感繼續存在。盡量保留原有樹木,在山坡上補植鄉土樹種,恢復原有的雁栖湖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園林還需要現場的工作和深度的挖掘。這是對現場植物保護以後,配置的景觀實景圖。

這是自然的鵝卵石和駁岸結合的實景**。

第三個層面,是高於自然,利用山水詩畫的設計手法,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雁栖湖園林設計中,設計師有的採用了山水詩畫式的設計手法;有的採用的鄉土式的設計手法;有的採用混搭式的手法,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松雲邀月」、「五峰秋韻」、「古槐溪語」等景區景點的設計,既有景更有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形成了文化與自然的相通相融。

在大片整體山林的背景下,路口處我們做了一組山石點景。利用懷柔當地的植物、石材等造景,使整體景觀更具懷柔特色,更好的與周邊自然山水融合。從尺度變換的過程中文化是相同的,只是手法在改變。

這也是一些石景效果的**。

上圖表達的是在拆遷以後村落的改造,運用場地留有的古樹(老槐樹)和拆遷後的廢棄物(磚瓦石材等)形成了新的景觀。

地面上的瓦片都是拆房以後殘留的瓦片,我們運用它們做了鋪地,把材料和樹木與周邊環境進行了重新的整合。

滄桑歷盡身猶健——著名畫家傅以新的國畫記載了這棵古槐,我們在改造後的「柏崖印記」景觀中,古槐猶在,形態仍舊挺拔繁茂,體現出「古槐村蔭」的意境。

「柏崖印記」景觀實景圖

最後是利用科技生態手段的設計成果。包括雨水收集、綠植噴播和一些新型技術。

上圖是原有低窪地成為匯集雨水的綠色生態設施。

大量採用以「黑心菊、花菱草、金雞菊、石竹、松果菊、虞美人、射干」等品種為主的野花地被,既符合周邊山體景觀格調,又減少了後期養護管理的壓力。首先,混播地被組合是本工程的一大亮點。本工程嘗試宿根花卉混播模式,並加入少量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增加當年的觀賞效果。

從效果上混播花卉不但豐富了綠化層次與色彩,營造出自然、清新的感覺與整體環境氛圍相得益彰。從經濟上看,由於混播花卉具有種類繁多,適應性強,群體功能強,還降低了栽植養護成本。

這個是在設計師堅持下做的乙個環湖綠道系統,建立這樣的慢行遊步道系統框架,能為將來實現環湖綠道和人車分離奠定基礎。

管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喬治 埃爾頓 梅奧提出了人際關係理論,他認為工人的工作效率與其工作態度 周圍人際關係環境 心理滿足感等社會 心理方面的因素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在現代管理工作中,人際關係理論仍然意義重大。但由於過分強調 人的因素 其本身存在的侷限性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也影響其...

管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二 提公升工人的士氣即工作態度以及改善他與周圍人的關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通過霍桑試驗可以推出,在決定勞動生產率的諸多因素中,生產條件 作業方法 工資待遇並不是首要因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工人的士氣,也就是說,士氣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同時,工人周圍的人際關係越融洽,他的工作積極性也越高。梅奧認為...

《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設計方案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 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 政治 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二 大眾傳媒 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6 37頁內容,並思考文化傳播手段是如何變化發展的?學生活動 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 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