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智財權運用 梁碩

2022-07-22 21:12:14 字數 1006 閱讀 1154

企業之間沒有仇恨,僅僅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罷了

梁碩正在讀一本外國的基礎的智財權的書。我覺得其對智財權的價值的和由來的理解跟我之前學習時理解的角度不同,也是我第一次換了乙個思路來看問題。

首先,賣家都希望從生產和交易中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在久遠一點的時代,賣家通過每月生產10個斧子,每個賣10塊錢,每月收入100塊錢,扣除成本每個斧子5塊錢,賣家每月淨收入為50塊。然後,賣家發現大家喜歡他的斧子,於是僱了乙個人,每月生產20個斧子,每個斧子成本增加了人力成本每個2元,每月收入200塊錢,減去140塊成本,每月淨收入變成了60元,比原來收入增長了20%。

於是,賣家計畫繼續擴大生產,僱傭100個工人(自己不幹了),每月生產1000個斧子,每月收入1萬元,扣除原料成本5千元,人工成本2千元,每月淨收入就會是3千元,比原來每月60元增長了5000%(50倍)。然而,並非只有這個賣家想到了擴大經營的方法,其他賣家也使用了該方法來占領市場。於是,工人要求漲工資,每個斧子人力成本增長到3塊錢。

由於市場上有太多的斧子,每個斧子的**也大幅下降,每個成交的**降為8塊錢,這樣,每個斧子的**基本與成本相等。這個賣家根本賺不到錢。於是,他決定減少產量,回到每月賺60元的時代。

然而,他減少的市場**馬上被其他賣家所填補,斧子的**還是8塊錢,永遠不會回到10元一把了。

上面這些廢話想說明的其實只是乙個簡單的經濟規律,即最大的利潤點來自於單位**與銷售量的動態平衡。

在傳統實物經濟的模式下,所有企業追求的都是以最小的生產數量獲得最大的利潤,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並降低商業風險。

而到了新經濟時代,在不存在智財權保護的假設下,技術的複製成本幾乎可以忽略,無數的賣家生產無數的同樣的商品,所有賣家都無法賺取利潤,更不用說以最小的生產數量獲得最大的利潤了。然而,智財權制度的建立防止了這種混亂的發生。賣家通過例如專利等智財權手段的使用,限制了市場上同時出現大規模的同類產品的情形,達到了縮小生產數量,而又不會損失單位**的目的,得到了最大化的利潤。

因此,企業運用智財權的目的不是排除競爭對手,而是利用市場規律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排除競爭對手僅僅是一種手段罷了。

知識經濟時代

隨著生產知識取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就業方式。知識就是力量 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2003年統計,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後,這種趨勢愈加明顯。高校專業...

知識經濟時代 企業如何出招

我認為,知識是乙個行動能力,它是乙個過程,知識是動態的,個人化的。這一點對企業的經理們至關重要。如果你的員工有許多知識但沒能在工作中得以發揮怎麼辦?如果知識和它所產生的價值是存在於每個員工身上,那你給電腦輸入那麼多資訊的意義又何在?因此,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關注如何最佳地培育 利用和激勵人們去改進和共...

知識經濟時代的新HR觀

演講者 袁兆億 廣東省人才研究所所長 對於今天這個時刻,我們首要的就是需要怎麼樣認識企業當前所處的戰略環境。客觀來講,以往的企業hr比較容易做,我個人感覺比較容易陷入一種微觀的一種環境中,就是埋頭幹自己的事,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覺得作為乙個企業的hr,特別是咱們經歷了金融海嘯的這麼乙個歷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