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的飲食管理和營養治療

2022-06-05 23:39:02 字數 3836 閱讀 4458

李素雲(北京世紀壇醫院營養科,北京 100038)

高脂血症係指血液中一種或多種脂類成分的異常增加,由於血液中的脂類以脂蛋白形式運轉,故高脂蛋白血症常反映了高脂血症。血漿中的脂類主要有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主要與某些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大分子,迴圈於血液中。用超速離心法可將脂蛋白分為四種,即乳糜微粒、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

極低密度脂蛋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極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動脈和腸壁合成,能將周圍組織(包括動脈壁)的膽固醇運轉到肝臟進行代謝,具有抗動脈硬化作用。

高脂蛋白血症的發生包括如下三個主要因素:第一,遺傳因素,見於各種型別的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第二,飲食因素,多數病例是由於飲食中糖和脂肪長期過量,引起胰島素分泌過多和胰島素抵抗,產生內源高脂血症;第三,激素和代謝異常。

血液中甘油三酯有兩種**:外源甘油三酯和內源甘油三酯。外源高甘油三酯血症可由攝食脂肪過多或/和周圍組織清除不利而引起。

內源性甘油三酯主要**於肝臟合成,肝臟能將從腸道吸收的糖和從脂肪組織釋放的脂肪酸以及各種**的二碳化合物合成為甘油三酯,然後以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運送入血。一旦肝臟合成速度太快或清除障礙,則極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酯將過多地堆積於血漿之中,造成內源高甘油三酯血症。因此,內源高甘油三酯血症也與膳食攝入密切相關。

血漿中的膽固醇包括兩種**:外源性膽固醇主要來自於食物,內源性膽固醇主要**於肝臟和腸壁的合成,醣類、脂肪和某些蛋白質是合成膽固醇原料的主要**。

高脂血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膳食營養因素與血脂的變化密切相關,膳食結構不合理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起高脂血症的發生和發展。因此,控制飲食、改變膳食結構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

一、營養成分對血脂的影響

1、膽固醇和脂肪:

膳食膽固醇主要存在於動物界中,其攝入量與血漿膽固醇含量密切相關;同時,在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種類繁多的植物固醇,其結構與膽固醇十分相似,隨食物進入腸道後能競爭性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從而具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因此,適當限制動物性食物攝入並相應提高植物性食物的食用,可有效防治高膽固醇血症,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由於自然界中脂肪的分布比膽固醇更廣,一般食物中的含量也比膽固醇為高,因此,脂肪對血漿膽固醇的影響也更加重要。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主要存在於動物食品中)可使血膽固醇含量公升高,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存在於植物油中)可使血膽固醇含量降低。但過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同樣會大大增加總熱量攝入,因此無論飽和脂肪酸還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都不宜攝入過多,脂肪熱比以不超過總熱量的30%為宜。

2、糖和總熱量

糖對血脂的影響與其種類有關。精製糖如蔗糖、果糖等可使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特別是肥胖或已有甘油三酯增高者更為明顯,在冠心病患者中由糖引起的高脂血症最為多見。當蛋白質缺乏時,過量攝入的糖極易在肝臟中轉化為甘油三酯而堆積起來,從而形成脂肪肝。

總熱量也是乙個重要因素。不少冠心病患者都存在肥胖或超重。這些人的膽固醇含量有時不一定增高,但甘油三酯增高者則非常多見,說明這類患者的熱量經常相對過多。

其機理可能是由於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代償性地形成高胰島素血症,後者將促使肝臟更快地合成內源性甘油三酯,終致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熱量攝入過多引起的肥胖,尚可使血中的hdl-膽固醇含量顯著降低。通過限制熱量攝入或增加消耗而使體重降低時,血脂異常情況也常會得到改善。

3、蛋白質

來自動物和植物的膳食蛋白質,尤其是大豆蛋白,對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有預防作用,但不同**的蛋白質對血脂的影響不盡相同。大量的研究報告,食用植物蛋白多的地區,冠心病的發病率顯著低於食用動物蛋白多的地區,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可使血膽固醇含量顯著降低,據認為這與它們的氨基酸組成有關。另外,大豆蛋白可促進腸道內膽固醇的排洩、減少腸道內膽固醇和膽汁酸的重吸收,從而使血清膽固醇降低。

大豆中豐富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易於體內膽固醇的乳化、運輸和代謝,使其不易在動脈壁沉積,因此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4、膳食纖維

一些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麩、大麥、豆莢、蔬菜和水果等可降低人的血漿膽固醇,且幾乎都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的很少或不降低。這些膳食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體內脂質和脂蛋白的代謝,增加體內膽固醇的排洩,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在膳食中新增全穀類、豆類和富含果膠的水果即可產生上述有益的效果。

5、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與脂質代謝有一定的關係,其中vc在維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及脂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次b組維生素尤其是vb6,也具有較強的降血脂和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微量元素碘有防治脂類在動脈壁的沉著作用,鈉和鎘與高血壓的發病有關,因而也可間接地影響動脈粥樣硬化,而鋅則具有對抗鎘的作用。一般說來,食物中的鋅/鎘比值越高越好。全穀類、豆莢、堅果、茶葉等的比值較高,而食物經過加工精製後,比值即顯著降低。

6、其他特殊的營養成分

香菇、木耳、洋蔥、大蒜和海生植物如海帶及某些海藻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大量的酒精可使血中游離脂肪酸含量增高,因而引起肝臟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從而引起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而茶葉中除含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含有一些其他的植物成分,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降血壓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大豆中豐富的大豆異黃酮、大豆皂甙也具有明顯的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並可抑制血清中的脂質氧化,抑制過氧化脂質形成和過氧化脂質對肝細胞的損傷。大豆中的磷脂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血清中的中性脂肪,清除附著於血管壁的膽固醇,改善動脈硬化和脂質代謝,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防止脂肪在肝臟積聚。大豆中的豆固醇可競爭性地拮抗外源性膽固醇在腸道中的吸收和內源性膽固醇在腸道中的重吸收,從而起到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

但是,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實踐中不能單純強調某單一營養素或某一種食物的作用,應該在平衡膳食基礎上綜合把握。

二、高脂血症的膳食管理和營養**

1、食物多樣化: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食物中含有各種營養素與其它有益於健康的物質,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食物應多樣。選擇方法應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指導,在平衡膳食基礎上,以穀類、蔬菜為主,適量選擇水果和奶類、乾鮮豆類以及魚、禽、蛋、瘦肉等含蛋白質食物,但動物性食品應限量,少用純能量食物如油脂、精製糖等。

2、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防治肥胖或超重。

3、適當限制食鹽攝入,每日不超過6克/天。

4、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忌煙、咖啡及一切辛辣調味品,喝茶易飲淡茶。提倡清晨空腹飲一杯白開水。

5、如飲酒應適量。

6、低脂肪、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

忌肥肉、葷油,每日烹調用油不超過25克(相當於1.5斤/月),以植物油為主。膽固醇每日不超過300毫克(乙個中等大小雞蛋約含膽固醇250毫克左右),應適當限制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如蛋類、動物內臟、魚籽、蝦籽、魷魚、墨魚等。

7、主食適量,以多醣(碳水化合物)為主,適當選用粗糧、雜糧,嚴格限制單、雙醣等精製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並保證每日適量水果攝入。

8、蛋白質類食品,應多選用豆製品(腎功能不佳者慎用),適量選用奶類、魚、蝦、禽類,畜肉類不宜過多。豆製品每日100g左右(相當於豆腐),牛奶250g,雞蛋乙個和/或魚、禽、肉類(包括蝦等)總計不超過50-75克,即可完全滿足對蛋白質的營養需要,多者有害無益。

9、每日飲食中應包含適量菌藻類食品,如海帶、紫菜、香菇、木耳、口蘑等,以及香菜、芹菜、蔥頭等蔬菜。

10、烹調以蒸、煮、氽、燉、熬、熗、拌等用油較少的方法為主,忌油煎、炸、燒等用油較多的烹調方法。

11、適量增加體育鍛煉,如快走、慢跑等。每日不少於45分鐘。

總之,高脂血症與飲食營養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既是飲食失衡的乙個「指示牌」,也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前驅」和「訊號」,因此,應積極預防和控制高脂血症,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參考文獻

1. 侯祥川,顧景範,邵繼智,主編.臨床營養學[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13-527.

2. 郭俊生,主編.現代營養與食品安全學[m].第一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266-276.

血脂異常臨床診斷和治療

第一節血脂與脂蛋白 一 血脂 1 什麼是血脂?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質的總稱。脂質是一大類化學物質,主要包括 膽固醇 甘油三酯 也就是中性脂肪 磷脂 脂肪酸等。2 血脂的 有哪些?外源性 來自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 奶油 腦組織 內臟 特別是肝臟 及脂肪豐富的魚肉類。內源性 由體內自身合成。兩種 的血脂...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治療

高血脂可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高血壓 腦梗塞 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一 高血脂應少吃的食物 1 蛋黃和動物內臟如肝 腦 腰等含膽固醇相當高,應盡量少用或不用。2 盡量少喝咖啡,避免油炸的食物。禁止飲酒和吸菸。3 少吃動物脂肪。動物脂肪膽固醇含量高,可加速動脈硬化。如動物內臟 肝 腦 心 蛋黃...

病人飲食管理與營養會診制度

類別臨床管理編號lc 生效日期201408 題目病人飲食管理與營養會診制度修改日期201407 頁數1 2 一 飲食醫囑 1 病人入院後,主管醫生及時為病人開出飲食醫囑,包括禁食 基本飲食 飲食 特殊飲食或腸內營養等。2 開具飲食醫囑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 病情及 計畫 2 營養狀況或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