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收入差距形成原因調查

2022-05-20 10:27:56 字數 4745 閱讀 8075

話題緣起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是今年「兩會」上最熱門話題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甚至懸殊,成為困擾我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大社會難題,並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說貧富差距擴大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道繞不過的坎的話,那麼有效遏制不合理貧富差距,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利益要求,則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

人們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時,提出了種種解釋。有一種觀點認為,「收入差距主要是市場發揮作用的乙個正常結果,」因此「市場取向的改革」是收入差距擴大的直接原因。持這種看法的人,不管是否意識到,他們的觀點必然會得出這樣的邏輯結論,縮小收入差距的有效辦法是限制市場機制,最好取消市場經濟。

顯然,這樣的結論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知道,庫茲涅茨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倒u假設,意思是說,在經濟發展初期,會出現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態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分配差距會逐漸縮小。我不想討論庫茲涅茨的倒u假設對中國是否適用,而是想沿用庫茲涅茨的研究方法,**一下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乙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乙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例如2023年至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乙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

**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

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資訊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

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貧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占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乙個經濟社會現象。

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

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這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會迅速擴大,爾後暫時穩定,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可能正處於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

當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既有體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場競爭的因素,也有行政壟斷的因素;既有歷史積累的因素,也有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定因素;既有正常的因素,也有不正常的因素。主要因素是:

由過渡體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資產流失和不公平競爭;歷史上形成並繼續擴大的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由市場扭曲造成的企業和個人在經濟上的分化;由某些傾斜政策和行政性壟斷造成的地區差別和行業差別;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差別;由於財政轉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會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別迅速擴大等。

最突出問題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機會的不平等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而公平的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如對於市場經濟來說,平均主義的分配就是不公平的。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實際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機會的不平等,或者是由不平等導致的不公平。

機會平等被看作是實現社會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徑,這種源於現代福利經濟學的觀點,把社會成員的經濟平等規定為機會平等和結果的公平。機會平等的意思是,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其就業、投資、職務公升遷、賺錢盈利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作為競爭主體他們都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結果的公平指個人的努力與所得的對稱。

乙個人只要有能力,勤奮努力,抓住機會,就可以從低收入者進入高收入者行列,所以機會平等可以促進結果的收入公平。機會平等意味著對身份特權的否定、對財產權的有效保護、對未來均等機會的開放。

機會平等關鍵要有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合理的政策機制

在機會平等中改善公平,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場機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機制。

現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場平台的不公,遠沒有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如目前的要素市場沒有市場化,距離統

一、開放、競爭、有序這四個要求差距很大。勞動力市場依然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土地市場受到產權模糊的約束、資金市場受到若干歧視政策的影響。

即使是市場機制執行良好,它所帶來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說是正確、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場競爭機制本身有加劇貧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有責任通過政策機制對過大的收入差距進行補救,如對弱者的援助、對壟斷的遏制、對收入的調節等,從而改善公平。

機會平等核心是保證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和起點公平

推進機會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競爭的權利,核心是保證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社會保障方面的起點公平。

每個人的能力不等、貢獻不同。之所以貢獻不同,基本問題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社會成員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關係,受教育機會的不均衡導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

柬埔寨、尼泊爾、越南這些人均gdp是中國1/3的國家,都在教育上完全免費了,中國現在完全有能力讓農村的義務教育免費,同時對農民工和城市失業人員進行培訓和職業教育。

中國目前有近8億農民,佔總人口的60%以上,但農業在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卻不到15%。據估計,目前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達3億—4億。如果一大堆人擠在一小塊土地上的情況不改變,那中國的農民怎麼也不會富起來。

因此,必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程序,並使他們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社會保障體系十分不足。覆蓋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只有20%,醫療與失業保險的覆蓋率不到20%。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有利於起點公平,也是市場競爭的社會安全閥。

強化稅收調節功能

稅收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槓桿之一。強化稅收的調節作用,對於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擴大消費稅徵稅範圍

消費稅是我國流轉稅中以調節消費結構,引導消費方向為主要特徵的稅種。現行消費稅的徵稅範圍比較窄,只對11類產品徵收。為了更好地發揮消費稅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調節作用,應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消費稅的徵稅範圍,如在適當提高名牌轎車消費稅負擔的同時,把高爾夫球等高檔休閒娛樂專案列入徵稅範圍,調節高收入者的收入。

個人所得稅應重點調節高收入者

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是2023年稅制改革時制定的,隨著形勢的發展,已暴露出不少問題。如徵稅的目標不夠明確;實行分類徵收制,不能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費用扣除制度不夠完善,費用扣除額過低;稅率檔次過多,規定複雜;沒有把個人的各種收入專案納入徵稅的範圍等等。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

首先,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我國個人所得稅在現階段應以調節收入特別是高收入為主、組織財政收入為輔;其次,應改分類徵收制為分類綜合徵收制,改按月、按次徵收為按年、按次徵收;再次,規範稅率,貫徹合理負擔原則。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簡稅制、低稅率精神,筆者建議,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設計應以保護低收入者、適當照顧中等收入者、重點調節高收入者為原則,對綜合所得徵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對分項徵收的所得則繼續實行比例稅率。對按年計徵的綜合所得實行5%~40%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

年應稅綜合所得額在2.5萬元以下的,稅率為5%;超過2.5萬元至8萬元的部分,稅率為12%;超過8萬元至25萬元的部分,稅率為20%;超過25萬元至75萬元的部分,稅率為30%;超過75萬元的部分稅率為40%。

最後,規範減免稅,調整費用扣除標準。除撫卹金、救濟金、離退休工資、見義勇為獎勵金等少數列舉的收入給予免稅外,其餘各種收入如各類獎金、補貼等都應列入徵稅收入的範圍。費用扣除標準應考慮撫養子女、贍養老人,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保險費用支出、物價變動等所帶來的影響,允許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納稅。

不同家庭人口結構不同,費用開支不同,費用扣除額應當有別。如一時難以按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確定費用扣除額,也可繼續實行法定費用扣除制度,但不搞「一刀切」。對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也不應「一刀切」,建議由**統一規定個人所得稅的幅度費用扣除標準,具體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確定。

此外,應強化對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改變目前個人所得稅主要依靠代扣代繳,主要**於工薪階層的狀況。

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分析

作者 張夢楠 中國市場 2017年第26期 摘要 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人力資本投資具有緩和及縮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功能,文章依據京津冀地區城鄉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收入的相關資料建立面板資料模型,並得出京津冀地區人力資本投資差異與城鄉收入差異的相應關係。關鍵詞 京津冀 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 城鄉收入...

區域收入差距

古書有云 不患寡而患不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諧。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主體。當前的諸多不和諧 不穩定現象,其引發的深層次原因實際上都是一種利益的失衡這種利益失衡的交匯點突出表現在總體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 地區之間 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區域間的差異分為省內間差異 省際間差異 ...

如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作者 常瑞東孫小蕾陳玉龍 商場現代化 2012年第14期 摘要 目前我國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嚴重影響內需的擴大和社會的穩定。今年召開的兩會上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也是重點議題之一。本文總結梳理了有關文獻,找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關鍵因素,提出了乙個政策系統模型。該模型全面概括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旨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