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結構優化芻議

2022-05-06 23:51:02 字數 3659 閱讀 3428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戴直楷

課堂結構是執教者在法定時間完成教學內容的方式,涉及教學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體現著執教者思維方式的取向。由於課堂結構的多樣性和表現形式多變性,課堂結構優化的研究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巨大價值。高效課堂又是新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之一,各級各類學校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探索和研究。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加強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結構優化研究,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為此,本學期我選擇了「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結構優化研究」課題為學校校本小課題進行研究,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歸納如下與專家和同行商榷並求斧正。

一、依據課標和教師用書,把握教材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是根據《教育規劃綱要》對語文學科的的性質、課程教材建設、不同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培養能力等進行全面審視和系統梳理的語文教學指導性目標,教學、考核所必須遵循的範圍和標準,給語文教師以教學的方向和尺度;《教師用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建議性的輔導用書,對課程的重難點、主要內容、以及作業的處理方式方法給教師一定的指導。教師在研究教材時,這兩本書是必不可少的,能給教師以極大的幫助。如果語文教師要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得到巨大的收穫,不妨在上課之前,充分利用這兩本指導性書籍,認真研究教材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主要包括:

文章的寫作物件、寫作目的、編者的編排目的、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主旨)、給讀者的啟發或教育意義、文章寫作特點及語言方面的特點等等,這些對學生有幫助的東西,並弄清教材的課型(自讀或教讀課文),確定教學所用課時,然後根據課型確定課時計畫,進一步研究課時教學目標,如第一課時,可以從字詞基礎知識、文學常識、文章主要內容、寫作物件、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意圖、開頭結尾的特點、語言方面最能吸引讀者的內容入手讓學生能充分總體感知文章的內容。第二課時乃至第三課時(根據課程實際情況決定幾課時),主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作者的材料選擇、組織,語言技巧、修辭、關鍵語句的含義、寫作技巧等的分析,所有課時計畫安排,據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而定,切忌主觀臆斷、隨心所欲。同時融入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為課堂師生互動交流做好充分而有效的準備。

二、結合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探索語文課堂結構的層次系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基礎知識、語文知識的運用方法和技巧、語言文字的分析、理解、歸納和運用能力、學習前人優秀的語言文字運用方法和技巧,借用前人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和技巧來反映自己的現實生活,這就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

語文課堂學習知識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用這些學習到的知識來反映自己的現實生活,這就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在課後更需要進行大量實踐,才會讓學生在課堂學到的語文知識,變成自己反映現實生活的交際工具,這就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課堂是師生共同實現語文教育教學效果的主要陣地,那如何讓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體現在語文課堂?這就要認真探索語文課課堂結構的層次系統。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發現:明確目標,突破知識——師生互動,突破方法——拓展提公升,突破能力,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形式,簡稱「三段三突破」的結構模式。

(一)明確目標,突破知識。

這實際上是課時計畫的課堂開始階段(一般為10分鐘左右)。學生先學習討論後,明確教材內容的寫作物件,作者的寫作目的、編者的編排目的、歸納總結課文中的生字詞語。這些一般情況下學生是能夠解決的,然後,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提煉課文寫作材料、材料的組織方法、結構、語言特點進行質疑,教師巡迴指導,盡力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為下一階段做準備。

(二)師生互動,突破方法。

這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階段(一般為20分鐘左右)。學生根據學習討論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發問,師生共同**釋疑,學生能解決更好,不能解決,由教師做引導,學生再討論解決;再由教師依據課前對教材的研讀,發現的問題和學生討論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發問,學生討論解決,不能解決仍由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主要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這需教師在課前和前一階段做好充分準備,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拓展提公升,突破能力。

這是課堂結構的效果檢驗階段(一般為10分鐘左右)。教師根據教材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況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當堂進行解答,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然後根據自己的現實生活設計與課文有相似內容的練習進行拓展,強化學生的能力訓練,鞏固本課時的教學成果。

三、在法定時間開展師生互動釋疑設計,踐行生本高效新理念。

課堂,法定時間一般為40分鐘。要讓學生在這有限的40分鐘內獲得最大程度的收穫,必須體現「以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保障學生精力集中的學習時間,教師需採取多種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師生的互動是最好的一種方式。師生的互動技巧決定課堂的效果。

為此,本課題在研究的實驗中選擇多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師生互動的切入點。切入點的選擇,要根據課文的實際內容而定,因為現行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絡非常緊密,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課文內容選擇切入點是最好的入題方式。如新舊知識的串聯、情感薰陶、閱讀感悟等方式均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能夠自然而然的有機融合。

學生也能夠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二)嚴格把握學習的重心。每篇文章要學習的內容都非常多,但不可能面面俱到,這也能印證前面提到的「依據課標和教師用書,把握教材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嚴格按照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大膽取捨,比如材料選擇、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而不是每篇課文都要不折不扣的去分析,根據課文和學生生活實際作出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就應做好確定,嚴格遵照執行。

至於生字詞等其他內容,根據時間和要求課內課外進行都可以。

(三)落實語文知識的拓展與輻射。語文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了了事。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反映自己的現實生活,將語文知識變成自己反映現實生活的交際工具。

如何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反映自己的現實生活?主要是要善於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絡,實現知識的拓展與輻射。如課文內容向學生現實生活事件的拓展與輻射、課文內容向學生現實生活人生道理的拓展與輻射、課文內容向學生現實生活言行舉止的拓展與輻射,每堂課做好相應的拓展與輻射,並不斷鞏固和實踐,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課堂只有選擇好切入點,充分把握課程教學重點,並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落實語文知識的拓展與輻射,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

四、**加實驗,步步回頭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促成知識大變遷。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乙個**加實驗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在課堂這個有限的時間範圍內完成的,儘管在課前無論教師花多少精力、研究的如何細緻,課堂上一定有變化,因為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不排除有超前的可能,教師在課堂上萬不可能就自己的主觀臆斷強加給學生,否則,課堂就會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出現被動局面,學生就會滋生惰性。即使學生有想法、有思維,它們都不會運用的,畢竟沒興趣、沒積極性。這實際上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以生為本」也是相悖的。

本課題在實驗過程中,時時將課堂實驗中的相關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並瞻前顧後,充分尊重學生,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片面觀點,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程序,盡全力運用學生的現實生活例項給與闡釋,讓學生心服口服,從而明白道理,將課文知識與觀點變成自己的知識與觀點,並正確運用於自己現實生活的反應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成學生語文知識的大變遷,體現語文教學中的生本高效課堂理念。

總之,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的認識,要實現生本高效課堂,必須注重課前對課程內容的研究與設計。本課題的課前研究分析、課堂「三段三突破」的師生互動釋疑、以及知識的拓展與輻射等內容的實施,均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真正實現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最恰當地解決教學過程中要素的組合和程式的編排,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優化課堂提問方法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關鍵的一壞,是課堂交流的橋。有質量的提問是組織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它能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進入文字,與老師 作者對話從而牽動全文理解。那麼該如何優化提問呢?一 結合文字,擴大問題設計的內涵,尤其注意 主問題 的設計文字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心靈世界或隱或顯的滲透,在形簡義豐 體...

芻議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相關教學內容,設定一系列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優化初中語文教學

摘要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 傳道 授業 解惑 學生只是聽眾,學生沒有充分獨立思考 學習的機會,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要使語文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必須改變語文課堂單調 沉悶的局面。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關鍵詞 初中語文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