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系統流路設計規範

2022-05-05 19:06:03 字數 1517 閱讀 4331

.2 盤管感測器位置設計:

.2.1 對於室外化霜用感測器,其必須位於最下方流路之製冷流程出口段(接近毛細管),可以在與毛細管連線的液管段,也可以在與之最接近的彎頭處;

.2.2 對於室內盤管感測器,其位置應綜合考慮制熱過負荷(熱幫浦型)以及製冷防凍結。

如在部分非標工況下,換熱器存在分流不均的隱患(當然,此種隱患應該盡可能通過流路改善來杜絕),感測器應置於冷媒流量較大的流路以保證正常保護。

.2.3 盤管感測器位置必須在評審時專項評審。

.3 流路數設計:

.3.1 分路數多少以eer最佳為原則。

路數多流動阻力損失小,功率下降,但由於冷媒流速下降,換熱係數也下降,同時也很難分配均勻;反之,路數少流動阻力損失大,功率較高,但由於冷媒流速增大,換熱係數會提高,因此只有設計合理的分路數才能使系統達到最佳;

.3.2 蒸發器中壓力較低,對流動阻力比較敏感,單程管長應少一些;冷凝器中壓力較高單程管長可以長一些;

.3.3 兩器流路設計應盡可能借用舊流程。如舊流程存在不合理處,應盡可能重複試驗兩次後經過評審更改。之後再設計盡量借用改良流程,不合理流程自然淘汰。

.4 分配器

.4.1 冷媒分配器應優先選用具有收縮混合室的結構形式以便氣液兩相製冷劑能均勻地進入各路分液管。比如選用含有孔墊片的分配器;

.4.2 分流毛細管內徑在ф3.0mm以上,以免產生節流噪音;

.5 集氣管

.5.1 三路以上彙總應考慮用集氣管,比如「笛形管」;

.5.2 集氣管各路出口應與總管垂直,以使冷媒分配均勻;

.5.3 不能用液相分配器作集氣管;

.5.4 集氣管總管盡量選大直徑,有利於冷媒動能轉化為勢能後均勻分配。

.5.5 流路彙總應用首選分流三通、次選「y」型三通,避免用「t」型三通,減少冷媒「對撞」損失;

.5.6 選用三腳三通時,同方向入口應在一條直線上。

.6 輸入輸出管

.6.1 流路流通面積應設計成冷媒氣相越多截面越大的趨勢,即隨冷凝過程而合併,隨蒸發過程而多分流路;

.6.2 兩器單進單出的脆弱管段應該通過加強管焊死在有足夠強度的彎頭,以防止斷管。

.6.3 由於結構限制,分體蒸發器輸入輸出管口不宜伸入接水盤。

.7 流路表示方法

.7.1 為方便交流與共享,定義常用流路的表示式如下

例1:h(((5+5)+1)+ ((5+5)+1))+1)

1 h型流路(中間交叉),4進1出

2 上半部分冷凝器分兩路各5根長u管,彙總後進一根長u過冷管;

下半部分冷凝器也分兩路各5根長u管,彙總後進一根長u過冷管;

之後上下兩部分冷凝器再彙總進一根長u過冷管。

例2:n(5+6+6+6+8+9)

1 n型流路,6進6出

2 由上而下各路長u管數分別為5、6、6、6、8、9根。

.7.2 注:冷凝器、櫃機蒸發器按由上而下順序,分體蒸發器按上中下(按照展平蒸發器位置)順序標記各路管數。

附加說明:本設計規範由空調技術部提出並歸口。

本設計規範由空調技術部負責起草。

本設計規範主要起草人:陳靜

製冷設計規範

杭州科龍空調維修網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6.1.1條空氣調節用人工冷源製冷方式的選擇,根據建築物用途 所需製冷及冷水溫度以及電源 水源和熱源等情況,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 民用建築應採用氟利昂壓縮式或溴化鋰吸收式製冷。二 生產廠房及輔助建築物,宜採用氟利昂或氨壓約定縮式製冷。注 採用...

製冷系統方案設計 好

第一節製冷系統慨述 一 製冷系統的定義及分類 1 定義 任何使用外部能量不斷把溫度低的物質的熱量檔蛤溫度較高的物質的系統稱製冷系統。2 分類 按上述定義,製冷系統可分為蒸汽製冷系統,空氣製冷系統和熱電製冷系統。其中蒸汽製冷系統又可分為 1 蒸汽壓縮式 2 蒸汽噴射式 3 蒸汽吸收式。蒸汽製冷系統是利...

懸架系統設計規範

目錄 一 概述 二 設計輸入 1.市場分析報告 2.產品概念報告 3.技術方案分析報告 4.產品信函 5.專案描述書 三 懸架系統設計目標 1.承載性目標 2.平順性目標 3.安全性目標 4.成本目標 5.總成重量目標 6.整車姿態目標 7.整車動行程目標 四 懸架系統結構引數的確定 1 前 後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