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科舉制產生的原因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2-04-05 10:05:24 字數 2197 閱讀 9853

5、隋唐時期的經學大統一為應考士人提供了必備的教科書,規定了法定的經義文字。比如說規定考試的範圍,舉個例子說明,明清時期規定的考試範圍就是八股文。

第二,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項特定的制度范型,在其長期的歷史執行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進行客觀論述:

(一)、科舉制度對經典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影響

「經典化」意味著某些文學形式和作品,被一種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並且其引人矚目的作品,被此共同體儲存為歷史傳統的一部分。儒學在自漢代以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兩千餘年間,之所以能夠一直作為文化主流,獨占鰲頭,其原因就在於儒學的「經典化」過程。而儒學的經典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科舉制度的支援。

1、儒學歷來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唐代將儒家九部「正經」按篇幅份量分為大、中、小三類,作為不同級別考試的內容;宋元明清各代雖然在考試形式上各有改變,但都承襲了以儒家經典為主要考試內容的傳統。

2、儒家經學隨著科舉制度而不斷演變發展。唐代為了統一全國的經學注疏,唐太宗命孔穎達等編撰科舉考試的規範讀本《五經正義》。宋代,隨著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策論地位上公升,逐漸提倡發揮經典中的精神義理,從而形成了新儒學—宋**學。

王安石推行變法,科舉基本上統一成進士一科,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其自撰《三經新義》,並廢除以前各家傳注,作為士子唯一「經術」及科舉取士的教科書。朱熹的《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是宋廷將儒家思想通過科舉和教育社會化在民族成員心靈中內化的新成果。

3、科舉制度造就了龐大的自覺承擔傳承與傳播儒家經典任務的士人群體。廣大的儒生階層通過講學、辦私塾等各種方式,使得儒家經學下移至平民百姓,「四書」「五經」成為家傳戶誦之學。例如,晚明的泰州學派,運用如「詩歌」、「口訣」、「救心」、「七日閉關」等貼近百姓習慣的方式手段來宣傳儒學,將儒學由「士學」真正變成了「民學」。

(二)、科舉制度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1300 年間,不僅多數文學家是科第出身,而且科舉影響到中國文學的方方面面。

科舉制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唐代科舉的考試科目以貼經、策論、詩賦為主,進士科尤以詩賦為主要考試科目,而政治人才的選拔則倚賴進士科。作詩既然成了士人的進身之階,就必然促使他們將心血澆灌於詩的創作,推重詩歌的社會風氣也隨之形成。

科舉制度促進了古文復興。1044 年科舉改革,以用古體散文寫成的策論確定取捨,對當時文風產生極大影響,奠定了古文復興運動的基礎。隨後以歐陽修為首的一批優秀作家主張文貴以平實優美而非綺麗華艷,紛紛以個人的創作實績糾正文風,使得古文遠動取得最終勝利。

科舉制度促進了元曲的興盛。中國戲劇的成熟晚於西方,其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特殊的社會形態使知識分子階層和人民大眾之間產生較大距離。而元朝統治期間,科舉制度是科舉史上最低落的一代,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沒落的一代。

大批儒生求仕無門,農工商又皆非所長,於是走上文藝道路,將不肯埋沒的知識水平和創作才能獻給社會大眾,極大地推動了元雜劇的興盛。

科舉制度促進了明清**的發展。首先,科舉制度壯大了**的作者群。由於清初的科舉仕途明顯窄於明朝,許多仕途蹭蹬,處境困厄的中下層文人便尋求新的排遣之道,創作**便是其中一種。

其次,科舉制度豐富了**的題材內容。其一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盛行——才子一般就是有文章才學能高中科名的士子,而才子與佳人能否最終團圓卻決定於才子的科舉考試成功與否。這種題材的盛行一方面表達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普遍生活期望,另一方面又使落第士子獲取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其二是以批判科舉制度腐朽沒落為題材的諷刺**。明清時期,絕大多數文學巨匠將其前半生的心血傾灑在鑽營入仕之道上,目睹著登科者飛黃騰達,落第者窮困潦倒,巨大的反差驅使他們通過藝術形象抒發個人壯志難酬的憤懣。《儒林外史》與《聊齋志異》等作品都是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為中心,勾勒出封建末世官場的糜爛景象。

(三)科舉成為確定一部分人的社會等級和政治經濟特權的依據。

一朝高中,母雞也會變成鳳凰,這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乙個重要的特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特色。科舉成為了文人雅士施展抱負的一種途徑,成為確定讀書人社會等級的乙個依據。一旦高中,就是官老爺,就可以上公升為統治階級的一員,社會等級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經濟特權也和一般的老百姓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科舉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使得整個社會都圍繞著它轉。

讀書人地位也要高於一般人。

(四)、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項文化遺產

在任何乙個社會中,社會晉公升機制都是其社會結構的核心。因此可以說,公元587-2023年間,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國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科舉制之上的。由於科舉選士是傳統社會的重心所在,它必然在傳統文化的演進中發揮樞紐作用,因此科舉考試的發生、發展與衰亡史,就是傳統文化傳承與變革的歷史。

讀中國文化史導論有感

城市規劃1201 趙慕萍 3120103675 讀 中國文化史導論 總有一種在讀一本過去的古老的預言書的感覺,其中充滿了一針見血的詮釋和許多已經實現的 不得不說,錢穆老先生是一位哲人,一位智者,他深邃的眼光可以撥開時空的迷霧,看到他的未來,我們的現在。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可以具有曠達的心態,可以不計...

中國文化史導論讀後感

讀 中國文化史導論 之 弁言 結合現實談當代中國文化 大二時一次去圖書館,偶然看到錢穆先生的 中國文化史導論 出於錢穆的大名我就借來看了,但是發現當中的 弁言 寫得非常好,這次閱讀讓我對文化這一概念有了更深理解。基於這樣的理解,下意識地想到乙個問題 古代中國的文化能以文明的形式傳播世界,而當代中國的...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作者 王玉昕 青年文學家 2012年第05期 摘要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 醫藥等科學技術。唐代高僧一行創 大衍曆 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