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新看法

2021-03-03 22:38:44 字數 2565 閱讀 8967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各個電視台講中國文化的談話節目越來越多,一般都是用故事化的方式講歷史。鳳凰衛視的《秋雨時分》則完全不同,在津津有味地選擇中國人最低限度文化記憶的同時,表達了一系列嶄新的學術觀念,引起國內外文化界的普遍重視。我是余秋雨研究者,每次**《秋雨時分》時記錄了一些新的思維片段,現舉示幾條上網,供同好們參考。

1,余秋雨先生認為:中華文明作為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文明,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力量,無法用現代科學完全解釋。例如,為什麼恰恰在山河飄搖、強敵圍噬的關鍵時刻發現了甲骨文,讓中國人猛然想起乙個偉大的商代,又立即發現了敦煌藏經洞,讓中國人猛然想起乙個偉大的唐代呢?

而且,又為什麼偏偏讓京城的城防大臣自己發現呢?又為什麼讓這個發現者在京城淪陷的當下壯烈自殺呢?這是一種強烈提醒,提醒者正是變成了神靈的中華文化本身。

2,余秋雨先生認為:諸子百家在當時是乙個個門派,在後來卻變成了每乙個中國人的素質組合。我們的人格,正是由諸子百家的不同成分組合而成。

尤其是老莊的道家、孔孟的儒家,韓非的法家,以及那個奇特的墨家,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他們的影子。你要了解自己是誰,首先是探測自己身上諸子百家的組接比例。

3,《詩經》這兩個字說明,中華民族曾經是乙個「以詩為經」的群體。詩是中華民族的魂魄,這個特點甚至還帶來了整體缺少科學思維、實證意識的毛病。《詩經》是平原小合唱,《楚辭》是懸崖獨吟曲。

4,《詩經》使中國人懂得什麼是詩,屈原使中國人懂得什麼是詩人。

5,屈原並不是「愛國詩人」,楚國並不是後來意義上的國家。與後來的國家意識比較靠近的,反倒是屈原反抗的秦國,因為它要真正統一中國,使中國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屈原是超超楚國的,證據是,全國在端午節都在紀念他,包括當時被楚國侵略和把楚國侵略的地區。

6,諸子百家以教育者的身份訓示大眾,屈原卻相反,是乙個永遠提問、又永遠找不到答案的人。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大轉型。這個過程,後來還一再在新的階段重複,即「教育者」上公升為「提問者」。

看似降低,實則昇華。

7,如果說,屈原使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一點原始的詩意,那麼,司馬遷則使每個中國人都有一點原始的史識。司馬遷以《史記》為「二十四史」定下了格局,因此他是整部中國史的總策劃。他以一支史筆懸在所有王公貴冑、文人墨客腦後,使中國歷史具有了一系列基本的標準。

他使所有的中國人有了同乙個「家譜」,使他們或多或少都成了比較在乎歷史評價的人。

8,司馬遷承受了腐刑,即被切割了男性的生殖系統。他以自己的恥辱,換來了民族的尊嚴,他以不堪的日日夜夜,換來了中國的千年萬年,他以失去性別特性的蒼白,換來了九州大地的雄魂。

9,下令對司馬遷實施腐刑的漢武帝也是乙個偉人。這是英雄時代發生的悲劇。悲劇之上卻有兩種偉大:司馬遷的偉大目光,遭遇了漢武帝的偉大江山。

10,漢武帝在對司馬遷實施腐刑後,反而大大地提公升了他的官職。在這種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上,宮廷和牢獄沒有太大的界限。他把手指輕輕地滑動了人們的生死禍福之間,這種權力遊戲使他真正體驗到權力是什麼。

11,司馬遷沒有反抗。低頭彎腰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為了屈服,一種是為了扛起整座泰山。

12,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散文最好的是漢代;在漢代,散文最好的是司馬遷。

13,兩個高爽之地之間有乙個雜亂的叢林,但對勇敢的探險者來說,更喜歡深入的正是雜亂的叢林。漢代和唐代就是兩個高爽之地,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則是雜亂的叢林,裡邊風光無限。

14,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雜亂叢林裡,仔細一看,晃動著一些熟人的背影。他們是華佗、阮籍、嵇康、祖沖之、酈道元、王羲之、顧愷之、劉勰、陶淵明、謝靈運……就憑這些背影,我喜愛上了這個亂世。

15,三國對峙,如果上公升到文化層面,力量對比就十分有趣。東吳列於末位,周瑜、陸遜這些年輕將領只在乎指揮千軍萬馬的形象,而看不起詩文。劉備那兒本來也荒於文化,幸好諸葛亮的兩篇「軍事文化」改變的局面,一篇是《隆中對》,一篇是《出師表》。

處於首位的一定是曹魏,曹操和諸葛亮在軍事上可以打上幾仗,在文化上卻不必。他的那些詩,使他成了中國千年間第一流的文化大家。

16,在人品上我們可以喜歡諸葛亮,不喜歡曹操,但在文化上卻不能以此類推。任何一部中國文學史,不寫曹操是不可思議的,寫了諸葛亮也是不可思議的。

17,在詩文上,諸葛亮在於君臣之誼、臨表涕零;曹操在於自然天地、宇宙生命。

18,三國的文化對峙,更讓別人氣短的是,曹操還有兩位堪稱優秀詩人的兒子:曹丕和曹植。

19,曹家父子三人的文化排序,歷來都是曹植、曹操、曹丕,而我則堅持曹操第一,而且他比第二的曹植高出許多。曹植營造的是亂世錦苑,曹操鍛鑄的是洪濤絕壁。

20,魏晉名士處在「後英雄時代」,對曹操、諸葛亮式的英雄人生進行了陌生化的擱置。他們長時間清談,玄而又玄,沒有邏輯,只求駭俗;他們在山間嘯吟,沒有內容,只是與自然相溶的氣流。他們我行我素,喝酒吃藥,早就不聽三國故事,因為覺得三國故事都太功利、太殘酷、太世俗、太作秀。

他們對三國,連批判的興趣也沒有,因為一批判,就進入了同乙個價值系統。

21,三國人物的太較真,與魏晉人物的不在乎,都表現得十分響亮。但是,這個漫長時代的最高人物是隱潛的,既不表現出太較真,也不表現出不在乎,他幾乎沒有引起什麼人注意,而最重要的卻是他,就像厚雲把頂峰遮住了。他,叫陶淵明。

…… ——以上,就是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時分——中國文化記憶》中每期講述的觀點拾零,實在是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香港學者黃奇之先生讚之為「平生聽過的最精采的中國文化課」,毫不為過。

但是,我知道大陸觀眾在接收鳳凰衛視這個欄目時由於時間不巧常常漏掉,這太可惜了。我用上面的摘錄提醒觀眾,萬不可錯過。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作者 王玉昕 青年文學家 2012年第05期 摘要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 醫藥等科學技術。唐代高僧一行創 大衍曆 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

中國文化史科舉制產生的原因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5 隋唐時期的經學大統一為應考士人提供了必備的教科書,規定了法定的經義文字。比如說規定考試的範圍,舉個例子說明,明清時期規定的考試範圍就是八股文。第二,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作為一項特定的制度范型,在其長期的歷史執行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進行客觀論述 一...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澱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居安思危 樂天知足 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 和合 二字。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 合 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 指和諧 和平 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