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標準

2022-02-20 12:20:19 字數 4663 閱讀 7398

新課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一、指導思想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乙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評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二、基本原則

1.先進性原則

現代教育以人為本,不僅關注人類文化發展和文化繼承的需要,而且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2.獨立性原則

課堂教學的各項評價內容要盡量避免交叉和重複,界定應力求準確。

3.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即實用性原則。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應簡單明瞭。

三、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一)教學目標評價細則

1.知識與技能

實施素質教育,對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首位,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掌握具有可遷移的、生動活潑的知識結構。

(1)「感知、理解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為呈現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

②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羅新知的本質屬性;

③感知階段的引導是否便於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展開未知探索;

④新、舊知識結合點的確定是否便於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

⑤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助於學生省時有效地發現和理解新知的本質。

(2)「抽象、概括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利於學生在探索新知本質的過程中,展開高效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

②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歷了乙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

③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現象概括的是否正確、全面、深入淺出,表述是否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定的教學目標;

④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性作用的發展如何,全員參與的競爭質量與程度怎樣;

⑤學生在**和獲取知識與方法時的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否是建立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乙個主動建構的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基於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基礎的。基於此,學生才能夠通過各種活動將新舊知識聯絡起來,思考現實中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發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而數學中量的關係、量的變化等都是用符號進行描述和刻畫得。

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數學的抽象性特徵決定了學生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學習,兩者之間應相互融合和轉化,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的重要途徑。

(2)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否是充滿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在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3)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否富有個性、體現多樣化。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著差異,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著差異。

①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交流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感受、體驗、反思與發展;

②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促進其思維的系統和深化。

(4)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否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否形成初步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否發展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課堂教學活動中,是否尊重學生,以強烈的責任心、嚴謹的治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影響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2)課堂教學中是否為學生創設乙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及和諧的學習氛圍,逾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積極探索,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地交流,並通過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3)是否關注數學學習中認知、情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學習素材的選取和呈現、學習活動的選擇與組織等方面,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細則

1.學生課堂學習狀態

(1)是否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資訊。

(2)是否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3)是否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負其責。

(4)是否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5)是否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2.學生學習的效果

(1)學生對數學課的喜歡程度

在學生喜歡的課堂上,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學生能大膽質疑,樂於討論,對數學活動充滿熱情,積極主動地從事**活動,有時很輕鬆,有時很專注,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合作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

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發現、提出並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和同伴解決問題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數學課程標準在「解決問題」目標中提出的要求。好的數學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建立多邊的、豐富的、多樣的資訊聯絡與資訊反饋,學生願意互相交往,能夠與人合作,懂得尊重別人、取長補短。在動手實踐中、自主探索中發揮智力潛能,能靈活、綜合運用知識,能獨立構建新知識。

(3)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

學生能否切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同時,關注每乙個學生的達成狀態,讓不同的學生各盡所能,學有所得,並且對後繼的學習更有信心。

(4)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是否能從生活中感知數學,從收集整理的資訊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在學習活動中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的水平。具體包括:課前收集生活資訊,課內交流、整理和分析資訊,將所獲知識再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與聚合思維統一,直覺與分析有機結合創造性想象的參與等方面。

(三)教師教學行為評價細則

1.教師素質

(1)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書、口頭表達能力。組織教學到位、課堂評價合理,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比較強。

(2)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課堂用語規範、科學。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

(3)具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夠適時捕捉和恰當處理生成性資源。

2.教學觀念

(1)是否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情感和態度的形成等等。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關注他們的數學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

(2)是否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和普遍發展

教師能對每個學生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承認差異,實行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學生都具備必要的數學素養,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對他們現有水平來說最大可能的發展。教師不僅要關注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的發展,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3)是否關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待,在啟用學生思維的「深」度上下功夫,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主動獲取知識;在調動學生主動性的「廣」度上下功夫,使每乙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之中,使全體學生獲得發展,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4)是否關注注重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的獨立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培養創新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從事數學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教學能力

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準確、全面

所謂「準確」是指符合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了解和把握教學的起點。教師是否根據學生實際,充分考慮當地的教學條件,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和難度要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所謂「全面」是指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諸方面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

(2)教學內容的處理是否恰當

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並不等值對應,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教學內容包括教材內容以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際活動的全部。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處理上,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同時要注意本學科與其他領域的聯絡,重視數學的應用。

另外,對於不同型別的課,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側重也要有所不同。比如新授課,要理清知識發生於發展的脈絡,對關鍵問題做出恰如其分的處理;練習課,要靈活選擇題目,使練習的難度和開放性成斜面上公升;複習課,要引導學生將複習內容自主地進行回顧整理,形成知識網路,達到知識的系統化。

(3)教學方法是否切合學生實際和內容要求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又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則是教師在教的方式上要努力做到的。

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標準

新課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一 指導思想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 交往互動 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注重培養...

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標準

新課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一 指導思想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 交往互動 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注重培養...

數學課評價標準

一 教學目標 15 1 教學目標全面 具體 明確,符合 課程標準 要求。2 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教學要求恰如其分。二 教材處理 10 1 領會編者意圖,保證科學性,重視系統性 邏輯性。2 有較高的處理教材的能力,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教材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三 教學過程 30 1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