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學反思ument

2022-02-11 11:43:01 字數 2965 閱讀 5426

六年級《圓的面積推導拓展》教學反思

教師:王培江

這節《圓的面積推導拓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圓的面積》的拓展延伸。圓是小學階段最後的乙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乙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

一.明確概念:

圓的面積是在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周長和面積是圓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生必須明確區分。首先利用課件演示畫圓,讓學生直觀感知,畫圓留下的軌跡是條封閉的曲線。其次,演示填充顏色,並分離,讓學生給它們分別起個名字,紅色封閉的曲線長度是圓的周長,藍色的是曲線圍成的圓面,它的大小叫圓的面積。

通過比較鑑別,並結合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摸一摸手中圓形紙片的面積和周長,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

二.以舊促新

明確了概念,認識圓的面積之後,自然是想到該如何計算圖的面積?公式是什麼?怎麼發現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

這些都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問題。因為,學生已經推倒過圓的面積公式了,但再問,孩子們,圓還可以轉化成那些學過的圖形時,有的學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不管怎樣都要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設想,說出他們預設的方案?你打算怎樣計算圓的面積?

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機處理,估計大部分學生會不得要領,即使知道,也可以讓大家共同經歷一下公式的發現之路。此時,由於學生的年齡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圖形建立聯絡,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迅速回憶,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根據學生的回答,選取其中的三個平面圖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讓學生討論並再現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根據學生的回答,電腦配合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通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從而推及到圓的面積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發現它的計算方法了。經過這樣的抽象和概括出問題的本質,因為知識的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數學的精髓。

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動手操作活動既是他們認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但在教學實踐中卻經常看到「做」與 「思」脫節的現象,學生的活動完全成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活動目的是單一的、機械的,對思維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只有動手操作與思維活動有機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提公升思維訓練的水平。

三. 轉變圖形

根據發現,把圓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拼並觀察它像什麼圖形?為什麼說「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肯定學生的觀察。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會怎麼樣?64等份呢?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得出等分的份數愈多,拼成的線段圍城的圖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乙個重要數學思想—極限思想的滲透。

四. 公式推導

通過實驗操作,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不但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形結合的內在美,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自主探索」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相對於被動接受和機械學習而言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實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徵的過程。

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導學生經歷主動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因此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自主探索並非是放任自流,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及思維特點,由於兒童的知識與經驗都比較少,有時不能意識到自己該做什麼,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他們的自主探索不可缺少教師的指導,只有在教師建設性的指導下,才能促使他們形成科學的觀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動的實效性,進而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思維。

開放的教學組織可以給學生留出更大的思維空間,促進思維的發展。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開放的教學不是放開的教學,「動」但不能「亂」,如果把握不好「放」的度,將會出現學生無拘無束、放任自流的現象,當教師僅靠大聲吆喝或敲擊黑板的辦法組織教學的時候,學習活動肯定是無效的。因此,開放的教學應是教師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過程,放出去也要收得回來,才能使課堂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學生的思維活動自然流暢。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教師:王培江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乙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

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紮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裡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

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型,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捲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

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六年級教學反思

培優輔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我們教師不可缺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它的成效直接關係到班級教育教學質量與水平的高低,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達到培優輔困 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一預期目標,我校在培優輔困工作中,積極進行了嘗試 探索,現對一點收穫和大家進行交流。一 主要做法 一...

六年級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 3 夸父逐日 教學反思 本文是文言神話故事,篇幅短小,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且課文配有注釋,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並通過互助學習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於怎樣看待夸父這個人物,我鼓勵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多元地理解,引導學生理解 人們常以 夸父逐日 比喻人有巨集大的志向...

六年級美術教學反思

1 基本形體切割反思 本課 基本形體切挖 教學中,先由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基本形,然後複習基本形體,然後聯絡生活實際,觀察物體與基本形體的關係,理解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通過分析 凱旋門 與立方體的區別前,我對於凱旋門做了詳細的介紹,學生了解了凱旋門的有關資料。通過分析 凱旋門 與立方體的區別,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