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教學反思

2022-01-18 04:03:26 字數 4626 閱讀 5542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物件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

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但在教學的同時我也有許多困惑: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

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還有,本節課如能設計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讓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乙個同學。這樣的親身參與活動,應該更能使孩子體會噸的重量。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絡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

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

《平移和旋轉》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再加上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卻不會應用。

我們知道數學**於生活,其實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大部分學生還親身經歷過。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課前我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遊樂園的遊樂專案)如:

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平移、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

在教學平移、旋轉的現象時,我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正確數出物體(或圖形)平移的距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如何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在教學中我分三步進行:

1、點的移動設計,先讓學生用實物移動,如,我先在黑板出示方格圖,請學生將彩色磁鐵向上、向左分別平移五格、四格,並說說你是怎樣數格仔的?(避免學生把原點當作一格)

2、請學生將小房子向左向下移動。(由點過度到面,是乙個飛躍)開始學生無從下手,後來通過討論協作認為:要移動房子,必須先確定房子各點的位置。

這一內容的設計,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讓學生在動手擺學具,與同伴合作討論中得出結果。學生有了結果時,教師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讓不同意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然後在教師引導學生的進一步操作下得出結論。

接著,教師再設計疑問:實物移動大家都會了,那麼圖形你能移動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七嘴八舌紛紛發表意見,活躍了課堂氣憤,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學生知道要移**形的位置,必須先確定圖形各點的位置,而確定各點的位置,又只需找準乙個點的位置,其它按圖形形狀數格畫出就可以了。

3、課件動畫驗證。最後讓學生說說怎樣正確數出物體平移的距離,學生通過用眼觀察、動手操作,以及課件演示對平移的距離有了很好的了解,就能正確地說出平移的距離。教師把抽象的概念通過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自身體驗化為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的現象,因而學生都能舉出生活中許多有關平移、旋轉的現象。

如:人走路是做平移運動:國旗冉冉公升起時做上下平移運動;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做平移運動車輪卻在做旋轉運動……我在設計突破:

平移與旋轉的本質區別時,先課件動畫出示:盪鞦韆,接著問學生,盪鞦韆是平移現象還是旋轉運動?學生各說不一,我藉此機會讓大家討論:

平移與旋轉究竟有什麼區別(此時提醒學生:要在它們的運動方向上加以區別)。

數學**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過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自身體驗,化抽象的概念為看得到摸得著的現象,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會數學知識。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教學反思

在教學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時由於部分學生已經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並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2)2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3)豎式中的4、12分別表示什麼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運用已有知識(有餘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4、12分別是怎麼得來的,表示什麼?

缺點: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單元有兩次比較。其一:以有餘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以前學的有餘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其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演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他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他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沒有讓學生進行及時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後教學中要發揮板演的作用,加強豎式寫法的指導。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徵,並初步理解周長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一、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我首先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形,讓學生指一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接著讓學生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那乙個圖形周長長一些,最後要讓學生**用最好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的正確性。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並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演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演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適當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畫圖幫助學生理解。

但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老師的組織作用不能忽視。學生自主交流時間還不夠充分,交流不徹底。

三、練習設計開放有層次。

本節課的另一重點是通過測量和計算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圖形的周長與邊之間的關係。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邊長。因此基本練習沒有給出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自己在量的過程中體驗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邊長。

讓學生鞏固一下基本方法。

柵欄題,比較靈活比較開放,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第乙個問題應該先讓學生做一做,再做一邊靠牆的情況,效果會更好些。

整節課上下來,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夠紮實,有點急於求成,從練習中發現學生還是習慣用原來的計算方法。二是對於有難度的習題,給學生**時間短。

今後的教學要注意了解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水平,該扶則扶,該放則放。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也算是乙個難點,雖然天天都在說時間、都在用時間,卻不知24時記時法,也受平時用時間的影響,學生很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時我盡量做到:

一)匯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丟擲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後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係,引出24時計時法。

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定啟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後,教師設定了一系列富有啟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後問學生你還在**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為什麼用這樣的計時法;什麼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2019學年西師版三年級上數學教學計畫

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計畫 一 基本情況分析 1 學生人數 57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31人 2 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一小撮學生數學成績很差,數學學習行為習慣 學習習慣養成較差,但是他們天真 活潑 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 可塑性較強,對數學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3 學生知識 能力分析...

北京版數學三年級上《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一般說來,教師 概念之形成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楊士勳 唐初學者,四門博士 春秋穀梁傳疏 曰 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 這兒的 師資 其實就是先秦而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之一。韓非子 也有雲 今有不才之子 師長教之弗為變 其 師長 當然也指教師。這兒的 師資 和 師長 可稱為 教師 概念的雛形,但...

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計畫

一 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54名,在基本知識 技能方面基本上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 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成績不能代表他學習數學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