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重點總結

2021-11-02 19:43:01 字數 5110 閱讀 1900

第一章細胞損傷、適應與修復

第二節組織細胞的可逆性損傷-變性

概念:細胞或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的數量增多。

型別(一)細胞水腫(hydropic degeneration)

(二)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

1.肝脂肪變性脂蛋白合成障礙中性脂肪合成過多脂肪酸氧化障礙

2.心肌脂肪變性(虎斑心) 主要見於貧血、缺氧、中毒、感染

3.腎脂肪變性主要見於貧血、缺氧、中毒、感染

(三)透明變性(玻璃樣變性):在血管壁,組織間質,細胞內出現嗜伊紅染色的均勻物質

(四)纖維素樣變性:結締組織,小血管壁伴有纖維腫脹、斷裂、血管壁破壞→纖維素樣壞死

(五)其它型別的變性:1.粘液樣變性(mucoid deg2.澱粉樣變性(amyloid deg.)

3 .病理性色素沉積:主要有含鐵血黃素、脂褐素、膽紅素 、黑色素等

(六)病理性鈣化 (calcification):在機體的骨和牙以外的部位,組織內有固體的鈣鹽沉著。

分為營養不良性鈣化和轉移性鈣化

第三節細胞的死亡

1、概念:活體內組織或細胞的死亡

2、型別:壞死和凋亡

壞死(necrosis)-活體內組織或細胞的死亡

(一)基本病理變化:自溶性的變化過程

(1)細胞核:固縮、碎裂、溶解

(2)胞漿:分解,水分↑,均勻伊紅染色

(3)間質:出現較晚,均勻無結構物質

(二)型別

1. 凝固性壞死(coagulation necrosis):

部位:腎、脾、心的缺血性壞死;生長迅速的腫瘤中心

眼觀:變實、乾燥、灰白灰黃色;早期有充血出血帶

鏡觀:細胞結構消失、輪廓存在

乾酪樣壞死:富含類脂質,乳酪樣,壞死徹底,細顆粒樣

2.液化性壞死(liquefaction necrosis):蛋白溶解酶的作用,呈液狀,形成壞死腔

腦組織含脂肪和水分多而蛋白質少,常為液化性壞死。

脂肪壞死:眼觀:黃白色不透明斑點斑塊。鏡下: 脂肪細胞輪廓模糊。見於急性胰腺炎。

3.壞疽(gangrene):體表肢體,與外界相通的內臟。壞死+腐敗, 發黑+ 發臭

(1)乾性:四肢動脈阻塞、靜脈回流正常。幹、黑、硬、界限

(2)濕性:內臟,動脈阻塞+淤血;濕潤、黑、軟、臭、分界不清

(3)氣性:厭氧菌感染、腐敗重

6.纖維素壞死(fibrinoid necrosis):發生在間質、膠原纖維和小血管壁的一種壞死。

形態學所見:病變部位正常結構消失,為嗜酸性顆粒狀無結構的物質。

(三)壞死的結局

1.溶解吸收 2.脫落排出 3.機化,由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的過程 4.包裹、鈣化

凋亡(apoptosis) 細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式,自己結束其生命的過程,最後細胞脫落離體或裂解為若干個細胞小體。

第四節細胞和組織損傷的適應性變化

一、萎縮(atrophy):發育正常的器官,組織或細胞體積縮小。分為生理與病理性萎縮

實質細胞體積縮小,實質細胞數目減少

病理變化:小、細胞器減少,脂褐素沉積。器官縮小,質韌,包膜皺縮,邊緣銳功能下降

二、肥大(hypertrophy):組成組織或器官的細胞體積增大

三、增生(hyperplasia):實質細胞數量增多

四、化生(metaplasia):一種分化成熟的組織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組織的過程

第五節修復與再生

一、再生(regeneration)

組織細胞損傷後,由鄰近健康的細胞**增殖來完成修復的過程

生理性再生:多為完全再生

病理性再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再生

二、修復

1、纖維性修復

肉芽組織:新生毛細血管、纖維母細胞及多少不等的炎細胞

疤痕組織

2、創傷癒合

一期癒合,直接癒合,少或無疤痕

二期癒合,間接癒合,肉芽組織,疤痕多

痂下癒合

第二章區域性血液迴圈障礙

內容包括:區域性血量的異常、 血液性狀和血管內容物的異常、 血管密閉性或連續性的改變

第一節充血

一、區域性充血(hyperemia)機體區域性組織或器官內微迴圈含血量增多。

(一)動脈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由動脈流入的血液量增多所致,又稱主動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簡稱充血

(二)、靜脈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靜脈回流受阻所致,又稱被動性充血,簡稱淤血(congestion)。

1、**和發病機制:1.區域性性:靜脈受壓、靜脈管腔阻塞和墜積

2.全身性:心力衰竭

2、病理變化:體積腫大,色暗紅(體表紫紺),溫度低;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充滿紅細胞

重要臟器淤血舉例:

1.肺淤血

(1)急性肺淤血:見於急性左心衰竭

大體:肺飽滿腫脹、肺膜光滑,切面暗紅色,擠壓時有泡沫樣液體流出。

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呈串珠狀突起,肺泡腔內充滿水腫液和氣泡。

臨床: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樣痰。

(2)慢性肺淤血:多見二尖瓣狹窄,有心力衰竭史

大體:似急性肺淤血

鏡下:肺靜脈擴張,肺泡壁增厚,其中纖維組織增生,毛細血管擴張淤血;肺泡腔內有水腫液和紅細胞、含鐵血黃素、巨噬細胞、心力衰竭細胞。

臨床:呼吸困難、紫紺、溼羅音、咳鐵鏽色痰。

後果:肺褐色硬變→肺迴圈阻力↑→右心衰竭

2、肝淤血

(1)急性肝淤血:多見於肝靜脈和下腔靜脈阻塞

病變:**靜脈、肝竇淤血,肝細胞壞死

(2)慢性肝淤血:右心衰竭所致全身靜脈淤血

大體:體積增大,包膜緊張、質實,切面紅黃相間(檳榔肝)

鏡下:**靜脈及肝竇擴張淤血,小葉**肝c受壓萎縮、消失(色紅),周邊肝細胞缺氧而脂肪變性

臨床:肝臟腫大,有壓痛

後果:淤血性(心源性)肝硬化,無肝功能衰竭。

二、區域性貧血(local anemia)

由於區域性動脈血液**不足,致區域性組織或器官微迴圈的血量少於正常。又稱缺血(ischemia)。

第二節血栓的形成

血栓thrombus:在活體的心腔或血管內,流動著的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成分發生凝集,形成凝血塊

一、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

(一)心血管內膜的損傷:主要原因

(二)血流狀態的改變(緩慢或渦流)

利於血小板聚集;區域性血液凝固性增加;區域性內皮細胞損傷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形成過程(見書45頁)

三.血栓的型別和形態

(一)血栓的型別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常見於瓣膜上,色灰白,由血小板及少量纖維蛋白構成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紅白相間,由聚集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網內凝固的血液相間呈層狀排列構成

3.紅色血栓(red thrombus)常見於靜脈內,暗紅色,由血液凝固構成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常見於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為均質紅染的透明性團塊,由纖維蛋白構成

四.血栓的結局

溶解和吸收

軟化和脫落

機化和再通

再通(recanalization):血栓內的裂隙或肉芽組織中毛細血管相互溝通,形成新的管腔,使已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復血流的過程。

鈣化五.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一)對機體有利的影響

(二)對機體不利的影響:阻塞血管腔,阻斷血流; 造成栓塞;形成瓣膜病;出血傾向

第三節栓塞

正常的迴圈血液中所不應有的物體隨血流執行並阻塞血管腔的過程稱栓塞(embolism)

阻塞血管腔的物體稱栓子(embolus)

栓子執行的途徑

(一) 常見的執行途徑:

1、來自左心或體迴圈動脈系統的栓子;

2、來自右心或體迴圈靜脈系統的栓子;

3、來自腸繫膜靜脈的栓子

(二) 特殊的執行途徑:

1.反常性或交叉性栓塞2.逆行性栓塞

二、栓塞的種類及其後果

(1)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sm):心血管壁上的血栓全部或部分脫落成為栓子引起的栓塞

診斷依據:肉眼或鏡下見病變組織的血管內存在脫落的血栓。

i. 肺動脈血栓栓塞

**:下肢深部靜脈(股、髂、靜脈),少數來自盆腔靜脈或右心附壁血栓

後果:少數肺動脈小分支栓塞;大栓子致肺動脈主幹、大分支栓塞;大量小栓子致肺動脈小分支廣泛性栓

ii. 大迴圈血栓栓塞

**:左心或主動脈的附壁血栓、球形血栓或贅生物,少數為反常性栓塞的靜脈系統栓子

後果:(1)壞疽 :下肢 、腸、上肢(2)梗死 :腦、腎、脾(3)無明顯病變:肝

(2)脂肪栓塞(fat embolism):迴圈血流**現脂滴阻塞小血管

**:含黃骨髓的長骨骨折;脂肪組織挫傷→脂肪組織破裂;糖尿病→血脂不穩定

診斷:鏡下小血管內見脂滴

(3)氣體栓塞(gas embolism):

大量空氣迅速進入血迴圈或已溶解於血液內的氣體迅速游離形成氣泡阻塞心血管 。

i.空氣栓塞 :右心腔內泡沫狀血液 →猝死

ii.氮氣栓塞 :

(4)羊水栓塞 :羊水成分進入母體的血液迴圈引起的栓塞

診斷:肺小血管內見羊水成分

(5)其他型別栓塞-腫瘤性栓塞→轉移瘤;細菌性栓塞→膿腫

第四節梗死

梗死:由於動脈和靜脈阻塞,使該部組織或器官缺血而引起壞死,稱梗死(infarct)或梗塞

一、原因:1)血管阻塞2)不能建立有效的側支迴圈3)區域性組織對缺氧的敏感程度

二、梗死的型別及其形態特點

(1)貧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因含血量少故梗死灶呈白色,又稱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發生於組織結構緻密,側支迴圈不豐富的實質器官; 充血出血帶清晰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qic infarct)因梗死灶內充滿血液故色暗紅,稱紅色梗死(red infarct)

(3)敗血性梗死(septic infarct)多由細菌性栓子栓塞所致

梗死灶內有細菌繁殖和大量炎細胞浸潤,形成膿腫,病灶呈灰褐色; 繼發腐敗則成壞疽

出血:血液從心臟或血管內逸出,稱為出血(hemorrhage),以紅細胞逸出至血管外為主要指標。

出血的原因和型別:(1)破裂性出血(2)漏出性出血

出血的病理變化:1、內出血 2、外出血

病理重點總結

第一章細胞損傷 適應與修復 第二節組織細胞的可逆性損傷 變性 概念 細胞或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的數量增多。型別 一 細胞水腫 hydropic degeneration 二 脂肪變性 fatty degeneration 1.肝脂肪變性脂蛋白合成障礙中性脂肪合成過多脂肪酸氧化障礙 2.心肌脂...

病理學重點

病理學 pathology 研究疾病發生 發展和轉歸的規律。萎縮 atrophy 發育正常的細胞 組織和器官體積縮小。其本質是該組織 器官的實質細胞體積縮小或 和數量減少。肥大 hypertrophy 細胞 組織和器官的體積增大 增生 hyperplasia 實質細胞的數量增多。化生 metapla...

病理生理學大題重點總結

血流的重分布 外周血管的收縮使得腦,心等重要器官可維持正常的血供。臨床表現 脈搏細速,脈壓降低,臉色發白,四肢濕冷,尿量減少,煩躁 2 微迴圈淤血期 多灌少流,灌少於流 機制 擴血管物質的增加,如no,肥大細胞產生的組胺,使得毛細血管前阻力減小 白細胞因血管粘附分子的增多而粘附在微靜脈的表面,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