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料平台方案

2021-10-24 11:28:43 字數 4241 閱讀 7822

一、 工程概況

陽光保險集團金融後台中心工程1#樓(研發樓)地下1-2層,地上6-7層,地下1-2層,地上建築面積:49031.83m ,地下建築面積:

15001.04m 。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

二、 搭設方案

根據jgj59—2011標準要求,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卸料平台選用鋼管、10號槽鋼以及16號工字鋼,鋼管尺寸為ф48.3×3.6mm,在符合規範範圍內使用。對材料的要求如下:

鋼管:鋼管腳手架桿件採用外徑48.3mm,壁厚3.

6mm的鋼管,其材質要符合《gb/t700》的技術要求。凡鋼管表面有凹凸狀、疵點裂紋、變形和扭曲等現象一律不准使用。每根鋼管的兩端切口必須平直,嚴禁有斜口、毛口、卷口等現象。

鋼管必須有出廠產品質量證明。

10號槽鋼及16號工字鋼,其材質要符合《gb/t700》的技術要求,表面沒有裂紋,變形和扭曲,鏽跡及腐蝕現象。

2.2.1搭設要求:按設計要求進行焊接製作,完成後吊裝至需要位置,進行錨固及斜拉,平台四周全封閉式安全立網封閉防護,高度為1.5公尺。

2.2.2 落地式卸料平台:立桿間距0.8×0.8公尺,步距1.5公尺,平台尺寸3.2公尺×3.2公尺。搭設最高高度為12公尺。

2.3.1懸挑卸料平台

懸挑長度:3.90m,寬度為3.0m,腳手架外挑2.4公尺。

構造間距:見詳圖。

短向為兩根16號工字鋼,與長向懸挑工字鋼焊接,主梁即16號工字鋼與短向工字鋼焊接,10號槽鋼長向平鋪在主梁上,端部與工字鋼焊接固定。

斜拉:採用四根20的鋼絲繩進行斜拉,鋼絲繩卡末端要有足夠長度,同時要使鋼絲繩固定點、斜拉點及工字鋼與建築物的拉接點應在同乙個平面上。

面板鋪設要求:面板為1.2cm模板,與短向下層φ16鋼筋焊接,φ16鋼筋間距為300,焊接在次梁10號槽鋼上。

2.3.2落地卸料平台

四周搭設連續剪刀撐,料台高度大於4公尺時,頂部、底部搭設水平剪刀撐;料台高度大於8公尺時,頂部、中部、底部搭設水平剪刀撐。

2.4.1懸挑卸料平台

採用硬拉結,在主體混凝土樓板內預埋φ20鋼筋,固定工字鋼。在上一層樓板內預埋φ20鋼筋環,作為鋼絲繩斜拉的拉接點。

2.4.2落地卸料平台

高度大於4公尺時,架體與結構柱進行拉結。

三、 卸料平台的拆除

3.1懸挑式卸料平台的拆除

懸挑式卸料平台使用完畢後進行拆除工作,在整個平台拆除過程中應注意安全,事先對作業工人進行技術及安全交底。首先拆除平台上的材料,卸掉鋼絲繩,拆除防護欄杆,鬆掉主梁後端的木楔,將i16型鋼慢慢順出。

拆卸時,要有專人負責指揮,並在拆除範圍內設定警戒線,禁止非作業人員進入,同時要有訊號工指揮塔吊配合拆除工作,拆卸的高處作業人員應佩戴安全帽、安全帶,嚴禁向下拋仍平台構件。

3.2 落地式卸料平台的拆除

1、應全面檢查卸料平台的扣件連線、連牆件、支撐體系等是否符合構造要求;

2、應由專門負責人進行拆除安全技術交底。

3、拆除作業必須由上而下逐層進行,嚴禁上下同時作業;

4、連牆件必須隨架體逐層拆除;

5、拆除時,禁止行人進入,統一指揮,上下呼應,動作協調,防止傾覆和墜落;嚴格遵守拆除順序,由上而下,後搭設的先拆,先搭設的後拆;

6、拆下的鋼管和扣件等材料集中向下運輸,嚴禁亂扔。安全員必須在現場指揮操作。

四、安全措施

4.1卸料平台的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安全帶,穿防滑鞋。

4.2當有六級或六級以上大風和霧、雨、雪、冰雹天氣時應停止卸料平台搭設與拆除作業,並應將積水、冰、霜、雪、雹清掃乾淨後再施工,作業時應有防滑措施。暴風雪及颱風暴雨後,應對高處作業安全設施逐一加以檢查,發現有鬆動、變形、損壞或脫落等現象,應立即修理完善。

4.3卸料平台應有可靠的安全防護設施,按照相關規定沿著卸料平台外圍搭設高1.5公尺防護欄杆,兩道水平杆防護。並加全封閉的立面安全防護網。

4.4施工作業場所有墜落可能的物件,應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4.5卸料平台不得作為材料堆放場,和鋼管、鋼筋等倒運場所,其上只能堆放少量的物料,且應堆放平穩。

4.6工具應隨手放入工具袋;作業中的不得在平台上放置操作工具,物料吊離完畢應隨時清掃乾淨;拆卸下的物件應及時清理運走,不得任意亂置或向下丟棄。傳遞物件禁止拋擲。

4.7不得在卸料平台上進行電、氣焊作業等加工作業。

4.8搭設和拆除卸料平台時,地面應設圍攔和警示標誌,並派人專人看守,嚴禁非操作人員入內。

4.9鋼管下料和工字鋼懸挑梁錨固焊接時,應配備滅火器,以防發生火災。

五、落地式卸料平台計算書

模板支架搭設高度為12.0公尺,搭設尺寸為:立桿的縱距 b=0.80公尺,立桿的橫距 l=0.80公尺,立桿的步距 h=1.50公尺。

圖落地平台支撐架立桿穩定性荷載計算單元

採用的鋼管型別為48.3×3.6。施工人員等活荷載2.00kn/m2,最大堆放材料荷載10.00kn。

5.1基本計算引數[同上]

5.2縱向支撐鋼管的計算

縱向鋼管按照均布荷載下連續梁計算,截面力學引數為

截面抵抗矩 w = 5.08cm3;

截面慣性矩 i = 12.19cm4;

縱向鋼管計算簡圖

1.荷載的計算:

(1)腳手板與欄杆自重(kn/m):

q11 =0.150+0.300×0.800=0.390kn/m

(2)堆放材料的自重線荷載(kn/m):

q12 = 10.000×0.300=3.000kn/m

(3)活荷載為施工荷載標準值(kn/m):

經計算得到,活荷載標準值 q2 = 2.000×0.300=0.600kn/m

2.抗彎強度計算

最大彎矩考慮為三跨連續梁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彎矩。

最大彎矩考慮為靜荷載與活荷載的計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彎矩和,計算公式如下:

最大彎矩計算公式如下:

最大支座力計算公式如下:

靜荷載 q1 = 1.2×0.390+1.2×3.000=4.068kn/m

活荷載 q2 = 1.4×0.600=0.840kn/m

最大彎矩 mmax=(0.10×4.068+0.117×0.840)×0.8002=0.323kn.m

最大支座力 n = (1.1×4.068+1.2×0.84)×0.80=4.386kn

抗彎計算強度 f=0.323×106/5080.0=63.63n/mm2

縱向鋼管的抗彎計算強度小於205.0n/mm2,滿足要求!

3.撓度計算

最大撓度考慮為三跨連續梁均布荷載作用下的撓度

計算公式如下:

靜荷載 q1 = 0.390+3.000=3.390kn/m

活荷載 q2 = 0.600kn/m

三跨連續梁均布荷載作用下的最大撓度

v=(0.677×3.390+0.990×0.600)×800.04/(100×2.06×105×121900.0)=0.471mm

縱向鋼管的最大撓度小於800.0/150與10mm,滿足要求!

5.3、橫向支撐鋼管計算

橫向支撐鋼管按照集中荷載作用下的連續梁計算

集中荷載p取縱向板底支撐傳遞力,p=4.39kn

支撐鋼管計算簡圖

支撐鋼管彎矩圖(kn.m)

支撐鋼管變形圖(mm)

支撐鋼管剪力圖(kn)

經過連續梁的計算得到

最大彎矩 mmax=0.950kn.m

最大變形 vmax=1.50mm

最大支座力 qmax=12.701kn

抗彎計算強度 f=0.95×106/5080.0=186.99n/mm2

支撐鋼管的抗彎計算強度小於205.0n/mm2,滿足要求!

支撐鋼管的最大撓度小於800.0/150與10mm,滿足要求!

5.4扣件抗滑移的計算

縱向或橫向水平杆與立桿連線時,扣件的抗滑承載力按照下式計算(規範5.2.5):

r ≤ rc

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載力設計值,取8.0kn;

r —— 縱向或橫向水平杆傳給立桿的豎向作用力設計值;

計算中r取最大支座反力,r=12.70kn

單扣件抗滑承載力的設計計算不滿足要求,可以考慮採用雙扣件!

當直角扣件的擰緊力矩達40--65n.m時,試驗表明:單扣件在12kn的荷載下會滑動,其抗滑承載力可取8.0kn;

雙扣件在20kn的荷載下會滑動,其抗滑承載力可取12.0kn。

5.5、立桿的穩定性計算荷載標準值

作用於模板支架的荷載包括靜荷載、活荷載和風荷載。

1.靜荷載標準值包括以下內容:

(1)腳手架鋼管的自重(kn):

ng1 = 0.129×12.000=1.549kn

鋼管的自重計算參照《扣件式規範》附錄a 雙排架自重標準值,設計人員可根據情況修改。

卸料平台方案

遼寧金鼎嘉苑二期東鴻不夜城c區 c1 c2 c3 c4號樓工程 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遼寧本溪鋼鐵 集團 建築工程 二 一五年六月 施工組織設計 施工方案 報審表 施表7.1共 1 頁第 1 頁 目錄1 工程概況4 2 構造4 3 工藝流程4 4 搭設與拆除5 5 安全技術措施8 6 日常維護保養措施9...

卸料平台方案

一 編制說明 該工程的卸料平台與外牆腳手架分開搭設,採用槽鋼作為主要受力構件,鋼絲繩斜拉,該方案搭設 拆除方便 受力明確。二 材料選用 12 槽鋼 12鋼絲繩 20鋼筋 3噸花藍螺栓 48 3.5鋼管 竹腳手板。三 設計說明 1.卸料平台與外腳手架分開搭設。2.本設計計算有關取值 每個卸料平台所承擔...

卸料平台方案

北辰新河三角洲首開區d3地塊 1 棟建安工程卸料 平台施工 方案編制單位 湖南順天建設集團 編制時間 二 一 年三月七日 施工組織設計 方案 審批記錄 目錄 一 編制依據 4 二 工程概況 4 三 平台搭設位置及安裝程式 4 3.1 平台體系選用與效能 4 3.2 平面布置 4 3.3 安裝程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