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學習心得

2021-09-08 11:36:53 字數 1635 閱讀 6755

通過對古漢語的學習,我學到了好多知識。古代漢語所研究的內容和物件是非常廣泛的。從時間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歷史時期內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稱為古代漢語,即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算,也有了三千多年。

關於漢字的形體構造傳統有六書的說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的《說文解字·敘》對六書進行了解釋:「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很明顯的是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的字,如:

日、月、鳥、魚、鹿、羊。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

會意是由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他們的意義組合成乙個新的意義,讓人們看了可以體會出來,如:步、逐、鬥、莫、牧。形聲字是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如:

杞、問、物、江。

漢字的形體演變可分為字形體態的演變和字形結構的演變。字形體態的演變可分為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而字形結構的演變可分為繁化、簡化和同化、分化。

繁化指為了更明確的表達意義或讀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再加上表意構建或表音構建,如:齒、骨。簡化是將原來構建繁複的字變為相對簡單易寫易認的字,如:

漢漢;雞雞。分化是乙個新事物產生就會有乙個相應的新詞語來表達它,新詞語不斷產生就要求文字作相應增加,漢字的增加有時並不需要完全重新創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關字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表義形旁或者改變某字原來的書寫方法就可以了。如「戔」可以變為:

淺、賤、殘;「白」可以分為:皎、曉、皙。同化是指本來不同的書寫方法由於同化作用變得相同了,如肉和月,左和右。

古今古今詞義的轉變可分為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和感**彩的差異。詞義擴大是詞義發展的重要途徑,它的特點是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括在今之中如「菜」,古代的「菜」是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在內。「睡」在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後來不管是坐著睡還是躺下睡,白天睡還是夜晚睡都可以叫做「睡」。

詞義的縮小是古義所表示的範圍大於今義,也就是說今義範圍縮小了,如「宮」,上古泛指房屋,現在只有某些文化娛樂場所才稱「宮」。詞義的轉移即由甲範圍轉移到乙範圍,主要特點是新義產生後,舊義就不存在了,如「暫」在漢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而現在只是表示時間短暫,並不包含將來要做的意思。感**彩的差異從意義褒貶不同的情況看有古褒今貶的如「復辟」「爪牙」,也有古貶今褒的如「鍛鍊」,還有古代無所謂褒貶,後來變成了貶義的如「謗」。

從詞義輕重的情況看有些詞古義輕今義重如「誅」,還有古義重今義輕如「感激」。

古代漢語還有許多我們要探索的地方。我認為,學習古代漢語必須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很好的結合起來。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要獲得感性認識就要接觸原始材料,即閱讀古代的文言作品是乙個主要途徑。作品讀的越多,掌握的越牢固、越熟練,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也就越豐富越深刻。閱讀古書的能力也就會隨著提高。

但是這種感性認識又不同於死記硬背式,它必須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作為指導,而且又要上公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對古代漢語的詞彙語法文字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也要有所了解,以便把讀過的作品與常識部分互相印證,獲得古代漢語的系統知識,是感性認識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階段。我們要學好古代漢語,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

《古漢語通論》學習體會

09機械12班柳冬玉 20091126 1.對古漢語的看法 當時選這門課時,看到名字就比較感興趣。因為自己小的時候愛好篆刻,對古代文字比較感興趣。中國文字自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隸書,到第一次簡化字,第二次簡化字 後來被廢除了 雖然個人認為第一次簡化字不算成功,但是中國的漢字是最獨特的。漢字由象...

學習古漢語應關注結構分析

摘要 以結構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作者認為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可以採用結構分析的方法。文章從詞性 詞義與結構關係,詞義 語意與語意重心,虛詞使用與神情語氣三個方面 結構分析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關鍵詞 中學文言文教學古漢語結構分析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要以結構分析的方法研究...

我對古漢語的感悟

古代漢語學習心得 學習古代漢語,首先是要多讀,只有讀背才可以讓自己有語感。最好是能做到倒背如流,那樣下來,只要積累三五十篇古文,自己的功底就有了。很多人拿著古文,一不看註解,而不明詞義,就是仰天長讀,結果讀了很多破句,也讀錯了很多字的讀音。這樣不但無益,反而貽害。然而,跟著張老師的學習,一開始,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