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究竟是什麼》讀書心得

2021-08-28 04:56:34 字數 2792 閱讀 3902

「科學究竟是什麼」?當乙個教師不懂得科學的性質,怎麼可能可能真正上好科學課。怎能做到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寓於科學**過程中去、寓於科學史和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的情境中去?

充其量只是停留在以識記符號為特徵的「應試教育」階段的教書匠。乙個教師掌握了什麼是科學能把科學知識講活;掌握了科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差異,能教好科學這門課程;而掌握了科學的精神,教學中才有可能得心應手、靈活主動、游刃有餘!按照目前的我們科學教師狀況分析,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對科學認識問題,科學教師難免要以真誠的心、加倍的努力、卻輔以偽科學的鳩血誤導一批批對科學充滿好奇之心的孩子!

回味自己的教學,只覺汗顏;好多時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面對生成的問題,連自己感到一知半解,困惑不已。看來只有不斷的給自己注入科學的真源,辨清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同時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才無愧於科學老師的這個充滿挑戰與榮耀的稱號。

《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中指出: 「科學作為知識,科學作為過程,科學作為**」這三個方面的關係是發展的關係,即前乙個階段是後乙個階段的基礎。書中提出:

如果處理不好這些關係,其結果與其說是搞科學**,倒不如說是在搞「劇本」! 而我們目前的實踐缺乏建立在本國問題研究上的事實根據。由於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或先進教材是經過了長達乙個世紀的發展的結果。

如果直接照搬西方的理論,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而言,都將是拔苗助長,最終是欲速不達。由此可見我們在一線課堂上對教材教法的抱握、取捨、組織與引領,都將直接影響到科學啟蒙教育的效能。作為科學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雖然要真正弄懂什麼是科學的性質,還需要乙個長長的反思適應過程,需要一段痛苦的磨鍊掙扎過程。

但我們必須主動面對,因為我們肩負著科學啟蒙教育的希望。

一、有感於科學假說

「科學假說是對觀察現象的乙個假定性的解釋,或者說是對提出的科學問題的乙個推測性的回答。而且,假說之後必定有驗證的活動,通過嚴整才能成為科學理論」。看了這段話,我以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自己對它的理解。

假說應該有一定的事實依據或科學依據。比如:在一次插花時,發現一種厥類植物的葉子上很整齊地排列著一些類似於蠶豆模樣,長約0。

8公釐,寬約0。2公釐的小黃點,在十幾片葉子中有6片有這樣的小黃點。於是,我們以看到的小黃點形狀為事實依據,根據我們自己現有的認知進行了猜測,也是對「這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乙個推測性的回答。我們的猜測是:1、可能是一些小蟲子產的卵。

2、可能是這種我們不知名的厥類植物的一些孢子排列其上。然後,我們展開了一系列驗證行動。讓它們繼續在葉子上生長,並給予更多呵護,觀察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一些變化。

在它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猜測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肯定或否定。

二、有感於課堂中的矛盾

「蘭本達教授多次建議在學具的設計中要注意挑起矛盾」。

學具的設計中挑起矛盾固然重要,但是,教學環節中鋪設矛盾,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像課例10「倉鼠威利」,無須老師鋪設任何橋梁,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當驗證的結果出現了意外,就會提出新的猜測,再根據新的猜測制定驗證方案進行驗證,最終找到了大家要的答案。雖然,老師在這其中沒有任何「教」的痕跡。

但是,孩子們在自己的猜測和驗證結果的矛盾中找到一次又一次挑戰新矛盾的動力,還解決了新問題----放置在窗台上的廣口容器裡的水每天低的不一樣的原因。

讀這本書,張老師有幾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她指出:留給小學生的應該是封閉性的問題。一般情況一節課,只能圍繞著乙個「概念體系」進行。

教師在科學課的討論中應多問「證據呢?」「根據呢?」而少問「為什麼?

」小學中低年級的科學課,應多進行觀察,少進行解釋。就學科特點,她還指出: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有的邏輯推理形式都是符合思維的過程。

可以說,如果一節課充滿了發散型思維的語言、問題、活動設計,則很難說是一堂典型的科學課,至少不是成功的科學課。

三、有感於科學**的指導策略

「科學學習要以**為核心」是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有效的科學**,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科學**。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式學習」已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一些科學課時常陷入「為**而**」的誤區,忽視了對課堂教學中**學習價值的監控與檢驗。為此,我們反思分析了現有科學**學習價值取向存在的認識誤區,進而探索構建有效的科學**活動。

科學**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又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在指導**活動時要注意顯性指導與隱性指導相協調。所謂顯性指導指教師的言語鼓勵、啟發、課堂組織策略的應用等,隱性指導則指隱含在活動流程的設計,活動材料的結構中能暗示學生、啟迪學生思維的指導。

為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與價值,教師在重視顯性指導的同時要更注重隱性指導的策略。比如,教師在設計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材料的準備,材料選用強調豐富性、層次性、典型性、引導性並重等。像《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學生以從身邊收集到無數可供研究的材料,但為了進行有效有價值的**學習活動,我們必須選用幾組「有結構的材料」。

第一組材料(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泡沫、蠟燭頭、回形針等)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活動,檢驗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第二組材料(泡沫塑料、胡蘿蔔、鐵螺帽、橡皮、回形針、牙籤、蠟燭等)讓學生從中發現「矛盾點」:物體的沉浮不一定與大小輕重有關。

第三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材料一組)完善,提公升學生的思維:相同大小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在「有結構材料」的暗示指導下,學生對物體沉浮的有關認識經歷了「發現——否定——再否定——再發現」這樣乙個不斷衝突,不斷修正的過程,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讀了張紅霞老師《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書,使我及時地認識到了普遍現象中的本質,受益匪淺啊!上文只是我收穫的萬分之一,翻完了最後一頁,剛開始的心情已經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惘,有太多東西要思考,去吸收。我知道,這本書讓我得了消化不良,好在我可以重新再去慢慢的推敲它。

《教育究竟是什麼》讀後感

從教十多年來,我在教與學不成正比的問題上困惑不已。該如何把握住教與學的分寸,該如何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該如何轉換教師角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是讓學生懼怕的嚴師 也曾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可遠水解不了近渴,現讀的書並不能針對性的解決我積存已久的問題,有也只是皮毛而已。讀了 教育究竟是什麼 一書後,我有些茅...

O2O究竟是什麼

但是o2o並沒有在美國火熱起來,而是在2011年8月後,o2o概念逐漸在中國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最早一批討論o2o概念的人,大多屬於經典概念派,開口閉口不離 閉環 強調預先支付的重要性 這和當時 在中國異常火爆有關。2011年和2012年的o2o,大多也侷限在生活服務領域,為了直觀理解,當時很多人乾脆...

這個叫銷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中的永固形式 投資 廣義的 銷售和回報 廣義的 從中反映出只有銷售才是換取回報的惟一手段。銷售是一種目的在於達成交換的人與人這間的溝通和互動過程。銷售 認識篇 不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你一定都在做銷售,而且你個人的成功最終取決於你自己的銷售成功。任何靠自己養活自己和他人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