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如何建構理論

2021-08-07 16:08:43 字數 3269 閱讀 4754

二月讀書:女性主義研究方法與質性研究

議題:女性主義研究方法時間:2023年2月27日

地點:八里台學區(南院)教育培訓中心大樓319教室

參加者:讀書會成員 20人導讀者:李紅王向賢

一、女性主義方**再認識 (導讀者:李紅)

我介紹的是女性主義方**,首先我要說明方法、認識論、方**三者的關係,女性主義方**只是對傳統的男性為主導的方**的改良,那麼女性主義學者究竟做了哪些改良,我這要對這個問題做乙個簡短的回顧。

1、方法、方**和認識論三者的關係

方法:是蒐集資料、材料的技術。

方**:是指導方法的應用,是關於理論的基本結構。

認識論:是認識的問題,指研究者本身對知識的一種信仰。如對常識、知識怎麼看,如在17、18世紀,對男性權威知識的質疑。

2、女性主義學術(者)對傳統方**的挑戰

主要有:科學中女性參與環境;科學知識被男性中心主義誤用的要求;研究中性別偏見的分析;對科學語言和文字偏見的質疑;探索可選擇的性別公正的女性主義認識論。

下面主要從心理學為例進行闡述:

比如實驗報告中,用了25歲女性為實驗被試,結論是女性在經期並不比非經期智力差,這是對傳統學說的挑戰,是對以往心理實驗的抨擊,心理學中沒有對認知女性起作用。

控制變數,控制無關的因變數對於自變數的影響,嚴格控制實驗的結果,是一種男性的風格而不是女性的,被試由實驗者控制,實驗者和被試是一種權利關係,而女性主義稱二者為合作關係。

實驗忽視了文化背景對被試的影響,實驗的假設帶有男權的痕跡,存在著性別偏差,性別偏見對實驗的各個階段都有影響,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證明假設都受到影響。

批判動物實驗法:由動物的雌雄差別來推斷男女的性別差異,這種推斷是荒謬的,人畢竟要受文化環境的影響,與動物不同。

對選擇被試提出了質疑:如從白色男性大學生為被試,然後把他們的結論擴充套件到所以的人。

對實驗的效度提出質疑:結論很難代表被試的真實感情。

女性主義者提出性別差異是由實驗情景造成的,性別觀點應放在具體的歷史情景中。加強人們對性別偏差和缺失認識的提高。

理論上的突破:

揭露了心理上簡單單一的弊端;

使性別成為一種合法發規範;

性別應該是情境化的產物,科學研究應該是多樣的歷史,結構性的敘述性的多維度分析;

揭示傳統性別偏差,科學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在研究中對文化進行辨別;

強調合作者與參與者的平等關係;

對於科學研究的客觀性、有效性、主觀性進行重新思考:客觀性中也含有性別,在控制、操作中反映男權主義理想,在真理與社會中有張力場,致力於研究女性權利、福利的張力場,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主觀性體現在女權主義對性別的分析,非常明顯,女權主義關於性別的分析都在主觀性上得到了體現,如對權威對主流的挑戰、質疑、批判。

討論:方練:我補充一點,結論不是通過推論得來的,而是通過解釋得來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乙個開放性的命題,承認被研究者有許多經驗是研究者未知的。

二、關於質性研究(導讀者:王向賢)

介紹兩篇文章:《行動研究》、《走進定性研究》和一本著作《質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陳向明)

(一)、的研究與定性研究的聯絡與區別:

1、首先:本體論、認識論的區別

定性研究:本體論基礎是實證主義

質的研究:本體論基礎是胡塞爾「認識何以可能」,後結構主義如斯科特。

2、其次:方**上的區別:

定性研究還是在量的研究的框架裡。

3、再次:具體方法上的區別:

定性研究:為定量研究做補充,蒐集材料。

質的研究:不是發展一套指標,是大家互動構建知識,並不侷限於當時的文字,可以放到大背景中去。

陳向明對「質的研究」的定義要點: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使用歸納法(主要指扎根理論);在自然情景下;通過與研究者互動。

(二)、質的研究的發展階段:

1、2023年——2023年,傳統期:人類學家,實證主義佔主導,研究者與被試是透明的、客觀的。

2、2023年——2023年,現代主義時期:以後實證主義為主導,認為還有乙個更本真、本質的東西,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它,但我們可以無限的逼近本真,逼近本真的方式是運用方法、技術,扎根理論產生於此時。

現象學的影響:我們的認識何以可能?闡釋學的影響:

移情。海德格爾的理解,達枷默爾的「前設」,參與者之間的主體間隙,批判理論,互動主義,符號學等等。而女權主義強調理論、行動,強調善而不是逼真。

3、2023年——2023年:領域模糊、技術模糊、理論模糊。

4、2023年——2023年,表述危機期:語言中的意識形態問題,比如「遺孀」一詞。

5、2023年以後,後現代主義時期:「無語」的打破,注重弱勢群體,重視行動研究。

(三)、特點:

1、自然主義的**傳統:對個人生活、日常事件的運作;社會現象的整體性、相關性;自然研究中得到的成果易用文字表述。

2、對意義的解釋、理解。

3、研究是乙個演化、發展的緩慢的過程(扎根理論):對多重現象的探索、建構的過程;構建過程是流動的、變化的。

4、使用歸納法(以扎根理論為例):

步驟:首先:創造性的描述前人所未見過的現象;

其次:蒐集材料,自下而上,深描;

再次:理論構建;

最後:理解特定情境下的事件,而不主張推論。

5、注重研究者的雙方的關係;雙方互動、尊重被研究者。

正是由於質的研究的這些理論特點,有利於開啟思路,挖掘女性經驗。

(四)、扎根理論

1、背景: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的雙重背景。

2、提出:研究者在研究之前沒有理論前提,然後分析上公升為理論。

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理論敏感性;

不斷的比較(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要結合);

理論抽樣;

三種理論的互動(自己現有的、前人的、資料中呈現出來的理論);

對理論的檢驗;

操作的程式(**登陸、編碼、生命線等)。

5、質的效度 :

描述性效度:描述的準確性程度;

解釋性效度:意義的表述與把握;

詮釋性效度:是否真實反映被研究物件;

評價性效度:價值判斷是否確切;

其它的情境性、反身性效度。

6、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比較:

首先,量的研究的優點:比較適合巨集觀層面的研究;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時適用;隨即抽樣中由樣本推斷到整體;可作為研究工具、資料蒐集的工具,檢驗效度和信度;可以做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研究;適用於大面積的統計調查。

量的研究的缺點:測量時間是點、表層的,主要驗證理論假設,不是當事人,結果是平均狀況。

其次,質的研究的優點:適合在微觀層面;從當事人的視角出發;適合做探索性研究;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的;採用歸納法自下而上的構建理論。

質的研究的缺點:(略)。

(趙秀玲據記錄整理)

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 這個詞在台灣 港 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 質的研究 質化研究 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 定質研究 1.質性研究的定義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 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 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 通過與研究物...

質性研究及分析

國立嘉義大學教學大綱 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家教所夜專一 qualitative research data analysis 任課老師 高淑清 office 05 2743111 ext.3751 e mail 上課時間 星期五 15 20 p.m.17 10 p.m.學期學分數 二學分 選修 教學目...

小學語文實踐性課程建構與實施研究報告

江蘇省大豐市實驗小學丁善輝 內容提要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是語文學習的最終落腳。本課題研究立足於學生的語文生活背景,依託開放的大語文環境,從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工具性出發,落實 語文課程標準 的基本理念以及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在語文實踐層面 小學語文實踐性課程構建的體系,在實踐中探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