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史研究的一點想法

2021-07-24 12:06:43 字數 4242 閱讀 8726

一目前我們所能夠見到的中國電影史的書籍,大致包括以下這麼幾類:按時間分類,可以分成通史和斷代史兩類;按地域分類,可以分成國家史和地方史兩類;按電影門類及電影型別分,可以分成紀錄片史、動畫片史、科教片史及武俠電影史、戰爭電影史等;按研究角度分,可以分為文化史、藝術史、技術史、理論史、批評史、產業史、傳播史等。這些關於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書籍在研究角度和書寫方法上,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程季華先生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影響。

程季華先生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於2023年,分為第一卷和第二卷,書中對2023年以前的中國電影發展歷史進行了極為詳盡的敘述。全書資料充實、細節豐富,可以說,我們今天的中國電影史研究在這一點上至今未見有出其右者。然而,這兩卷書所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最為明顯的問題是該書在作者立場以及書寫角度方面帶有極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資料篩選上,該書過於偏重左翼電影,並在行文中將左翼電影所承載的教化、改良等間接的社會功能予以無限制誇大;而對待當時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如神怪武俠片、間諜片等或者避而不談,或者將其徹底否定。例如,書中提到《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影片,引用史實資料證明其「再次創造了電影賣座的最高紀錄」(),而對於同時期另外一部影響巨大的影片《天字第一號》的評價卻是「不僅內容極端反動,藝術處理也拙劣不堪,雜亂到無法再雜亂的地步」([ii])。

這樣一種言說方式在今天看來不能不說是對於歷史事實的一種篡改。

當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應當把這種受極強意識形態干擾所導致的史學謬誤看成是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同時應當警惕,如果我們今天對程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再次進行革命大批判的話,很容易陷入一種同當年「四人幫」從另乙個相反的角度對其進行批判相類似的思維陷阱當中。眼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如何以乙個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方式來書寫我們的中國電影歷史。

在筆者看來,我們今天對於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依然缺乏一種思維上的突破和方**上的更新。可以說,這麼多年來,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大都還停留在對史料進行蒐集整理的層面上,更有一些學者在對程版《中國電影發展史》進行批判的同時仍將其作為直接的資料**,而不去搜尋更為一手的資料。另一方面,由程版《中國電影發展史》所預設的這樣乙個以偏概全的視角對於今天的史料蒐集整理工作仍存有不小的負面影響,某些歷史學者在研究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再次陷入程版《中國電影發展史》所框定的歷史書寫模式當中。

再以《天子第一號》為例,這部影片可以說最早開創了有別於西方007系列的中國版間諜片的型別模式。「改變身份,打入敵人內部」這樣一種故事模型,不僅在2023年以前催生出了許多仿拍之作,造成間諜片的一時熱潮,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種型別樣式一直延續到了「十七年」電影中——可以認為,像《羊城暗哨》(1957)、《英雄虎膽》(1958)一類的「反特片」便是《天字第一號》在解放後的乙個變種。而且,這樣一種間諜片的模式在「文革」結束以後的新時期電影中再次浮現,演變為《黑三角》(1978)、《帶手銬的旅客》(1980)等偵破片的形態。

在2023年以後的台灣《天字第一號》同樣被翻拍、仿拍過各種版本,成為台灣商業電影中的乙個固定型別。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中。至於香港警匪電影中從《邊緣人》(1979)到《龍虎風雲》(1987)再到《無間道》(2002)這樣一系列「臥底」題材的影片在創作上是否受到過《天字第一號》的影響,尚待進一步研究。

然而,像《天字第一號》這樣一部至關重要的影片,自從在程季華版《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被痛批之後,在內地出版的各種版本的中國電影史中幾乎再未見有提及。以筆者所見,倒是在一本張偉著作的暢銷類書籍《紙上觀影錄》中對這部影片有所描述,講到此片「熔槍戰、打鬥、懸疑、畸戀於一爐」,「引發一陣拍攝偵探間諜片熱潮」。([iii])

二筆者認為,在當前的中國電影史研究中,有幾個頗為基本的問題至今依然羼雜不清。

首先最讓人困惑的還是關於影片篩選的問題,或者說,究竟哪些影片應當進入關於中國電影的歷史書寫當中。如果是從某個具體角度出發,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進行探察考量的話,這個問題或可以忽略。但是,如果是對整個中國電影歷史進行全景考察的話,這一問題往往就會凸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程季華先生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對於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史實的書寫過於偏「左」,但奇怪的是,我們至今沒有見到一本更為公允、更為客觀地展現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全貌的學術著作出現。同樣的問題存在於關於80年代電影史的書寫上。毫無疑問,80年代這一特殊的時間段如今已成為歷史。

但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關於80年代中國電影史的敘述,說來說去總還是圍繞著當時***、第五代所拍攝的聊聊幾十部電影,而未見有人對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後期內地商業電影的浪潮進行過認真的梳理和研究。筆者幼年時恰逢內地商業電影熱潮,印象最深的國產影片不是什麼《黃土地》、《紅高粱》,而是《少爺的磨難》、《神龍劍俠呂四娘》一類的喜劇片或者武俠片,相信不少人均有同感。如何在書寫中做到盡量公允、客觀地還原歷史真相,恐怕是如今擺在我們學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第二個困擾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兩岸三地的問題。以往中國電影史書籍的處理方式一般是以內地為主,在分量上佔7—8成;在書的末尾章節中提及香港台灣,港台所佔比重合起來佔十分之三弱。且不說將香港和台灣並置的合理與否,單以影片數量來論的話,內地和台灣電影的產量加起來尚不及香港電影的總產量。

在今天看來,以往的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是有欠公允的。況且香港已回歸祖國,台灣原本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當我們對中國電影史進行全方位的俯瞰時,應該尋找到乙個更為客觀、更為全面的視點。

在這一點上,李道新老師的《中國電影文化史》首次將內地、香港、台灣三地的電影按照時間發展順序進行並列,應當說是為我們開了乙個很好的頭。

第三是研究方法的單一。近兩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了「電影叢書」,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百年中國電影研究書系」、「中國電影專業史叢書」。這三套書相隔時間不久被陸續出版,對於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從總體來看,這三套書的關注點都主要表現為對於中國電影進行分門別類後的史料整理,在方**意義上未見有重大突破。反觀香港電影資料館近年來對於香港電影的研究,如該館出版的書籍《邵氏電影初探》、《國泰故事》等,我們不難發現內地和香港在研究方式上的差異。總體上講,香港側重於對具體電影事件的深入挖掘,而內地則側重於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的事件梳理。

當然,香港的研究方式也並非沒有疏漏,但相比之下,我們應該更多借鑑和吸取他們的長處。

當然,其他方面的問題還有不少,這裡我先舉出這三個問題。下面是我本人對於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一點想法,供大家批評。

三應當說,近年來對於中國電影史的研究還是碩果累累的。但總體上講,以蒐集整理資料為主要研究方法,按照時間順序,從巨集觀角度對歷史進行線性描述的史學研究偏多;而從空間角度入手,對歷史事實進行橫向切割,對電影事件進行微觀研究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比如說,我們不妨引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於某個具體的城市、縣城,甚至某個具體的影院進行電影生態的研究,相信這樣的研究不無意義。

當然,我們永遠也無法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是,至少我們不應該讓歷史因為我們的書寫而更加遠離它的真實。在程季華先生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或許當屬「進步」兩個字。在筆者看來,以「進步」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史實並將其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實際上是一種以理性的面目呈現的非理性的歷史觀,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當對其進行新的審視。

重新以第一手的資料為出發點,對中國電影史進行微觀意義上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擺脫程季華版《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書寫模式,豎立起更加理性、更加客觀、更加真實、更加尊重歷史的治史的立場、態度和眼光。

在當前的研究中,由於多數研究都是從現有的資料入手,滿足於對於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和再加工,導致當今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中想象力嚴重匱乏。在筆者看來,所謂對於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僅著眼於對已發生事件的研究。歷史程序中出現過大量的契機、可能,在筆者看來,最終的結果都不存在乙個決定論意義上的必然——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

因此,史學研究不僅僅是對於已發生之事件的蒐集整理,同樣應該兼顧那些未曾發生卻可能發生、可能發生卻未曾發生的事態。在這裡,我們需要研究的不再只是已然發生事件之間的必然性,而是未曾發生事件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力,以及除此之外是否還存在著其他的可能性。相信這樣一種切入歷史的視角會為我們的研究帶來新的洞見。

顯然,這樣一種研究是離不開想象力的。

同時,我們還應當對作為歷史書寫者的自身進行反思。我們應當警惕,不要讓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成為一種對於歷史史實的遮蔽。尤其是當我們把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究竟某一部電影的社會影響有多大,大到什麼樣的乙個程度才可以用得起「大眾」這兩個字,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研究中應當慎重對待的。

再以《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例,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該片從2023年10月到2023年1月連映3個多月,觀眾達712,874人次([iv])。作為乙個對比,筆者親身經歷過90年代內地錄影廳事業的繁榮,當時一部類似於《英雄本色》或者是《鹿鼎記》這樣的香港電影在全國各地的錄影廳裡迴圈放映,其觀影人次可以達到多少現在恐怕已經難以統計,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會止於70萬這樣乙個數字。量化、實證的研究方法,進一步說,科學主義的學術思維和研究立場,是當今中國電影史研究所匱乏的。

在這一點上,作為中國電影歷史研究者的我們可謂任重而道遠。

以上是筆者關於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一點淺見,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指正!

關於朗誦比賽前的一點想法

1 朗誦比賽前的準備過程遠遠比朗誦比賽的結果更重要。老師舉行這樣的朗誦比賽,主要的目的不是選拔朗誦人才,而是希望通過這項活動,讓孩子愛上朗誦,學會朗誦,最終讓孩子通過朗誦,加深對每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孩子真的能很好的朗誦每一篇文章,這次比賽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家長不要認為,初賽,老師說了,孩子就只要...

關於漢語拼音改進的一點想法

漢語拼音作為學生認識漢字的工具,具有方便和過渡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學會了拼音,學生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對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具有極大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漢語拼音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掌握較難的地方集中在和 相拼後忘記去掉兩點,2.標調原則掌握不好。當學習進行到二年級...

關於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點想法

六環節分層導學模式下學習的學習要求 學習時間都要從制度上進行保證。我們知道制約高考公升學率的是普通班的學生,而普通班的學生學不好的原因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學習習慣較差,因此,從制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環節 學習步驟 學習時間進行嚴格規定也是改革初期的乙個必要措施。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