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觀後感 從創造力的角度

2021-07-23 13:54:44 字數 4288 閱讀 7547

整部**給我一種振奮之感,它處處透露著一種大膽和創新,一種質疑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給人以吹散腐朽汙濁之後的清新之感。

起初看到片名,以為主人公是像阿甘那樣智力有缺陷的人,但卻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績,結果後面猜對了,前面卻想錯了。他們能考上排名第一的大學,智力自然是沒有問題的,那為什麼片名這麼取呢?看了電影之後,我覺得導演是想引起人們的心理衝突——他們不是白痴啊,為什麼說他們是白痴?

從而引發人們的思考。影片中,院長罵過他們是白痴,這個白痴的意思不是智力缺陷,而是應該指他們的行為不合乎規範,是與傳統為敵,與主流為敵的,這種特立獨行是沒有好結果的,是注定要失敗的。然而結果他們卻成功了,比影片中傳統的代表人物查圖爾還要成功,這就諷刺了當前墨守成規的教育制度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

如果我們認為他們三人不是白痴,那麼相反地是不是意味著院長是白痴呢?這種一成不變的機械式的教育制度是白痴呢?

看**的時候聯想到兩件事,一是,您在郵件中寫了一句話:「我不想勉強你們,我只是希望,如果你們真的喜歡心理學的話,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當時覺得這句話好突兀啊,看完電影覺得頗有感慨。

記得影片中法涵說了一句:蘭徹只有乙個簡單的信念,喜歡什麼就專攻什麼。所以我想您是很希望我們是因為喜歡才選擇這條路的,如果是為了混學位,總覺得有點悲哀。

由此我想到了法涵的一句話:許多人上學,都是為了混個學位,沒有學位就意味著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漂亮老婆,申請不到信用卡,得不到社會地位。這真是個非常現實的對於人們的心理的寫照。

二是,想到了您以前上課的時候教我們怎麼去解決一些比較麻煩的問題,比如如何去應付一些不要臉的人,當時聽了這些方案就覺得眼前一亮,讓人連聲稱秒。在這部電影中處處體現了一種大膽創新地解決問題的觀念,這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中國一直以來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雖然素質教育提了那麼多年,考公務員的人卻有增無減,實驗班開到了小學,幼兒園入園要智力測驗等等,孩子學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能考第一,正如電影里蘭徹講課的那個片段,對於新的知識表現出的不是興奮,而是壓力。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大學裡,拿獎學金的人大多數是會考試的人,會背書的人,考完試之後再問他們,什麼也不知道了。

考研考第一名的人對心理學的了解實在讓人火大,一問三不知。在考研之前,某位老師說:考研考的就是你們的記憶力,答案書上都可以找到。

對此我是失望的很,大學裡的很多考試亦是如此,很多同學卻樂此不疲,有時真的感嘆教育制度的悲哀。

不少人問我心理學出來幹什麼啊,找工作不好找吧,我卻一直堅持著乙個觀點,只要你真正學到點東西,就不怕。以前和大家一樣,考前背背書,這門課也就過了,現在我會去問自己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麼,也算是成長了吧。

斯騰伯格(steinberg,1999)認為:創造性是一種創造產品的能力,這種產品是既新穎又適用的。依據這個觀點,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均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但主要集中在蘭徹身上,以下對其表現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對理論的實際應用

影片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蘭徹剛入學時,對學長無理要求的抗爭;二是女主人公的姐姐臨產時,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其順利產下嬰兒。正如法涵所說: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

這裡之所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是因為其創造的產品不落常規,卻有極強的實用性。這其實就是一種發散思維的體現,我們覺得吸塵器怎麼可以用來接生呢,它是用來打掃衛生的,往往這種功能固著是抑制我們的創造力的乙個因素。這裡應該還涉及到另乙個因素,即實踐的傾向。

現在教育並沒有教我們去積極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所以我們也就很少有那種試圖應用的傾向。

2. 對傳統觀念的質問

這在影片中有四處體現,一是,開學的時候問院長為什麼太空飛行員不用鉛筆?這個問題其實對於乙個小孩子來說是很容易想到的問題,也應當是個正常的發問,可是為什麼這麼優秀的學校的學生卻沒有乙個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那現在假設這樣乙個情況,如果這些話不是出自院長之口,而是乙個清潔工說的,我們肯定立馬就會想到這種反駁的觀點。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乙個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就是權威。而權威不僅會抑制受眾的創造力,還會抑制權威本身的創造力,作為乙個權威,對反對意見的批駁會讓自己停滯不前。

二是蘭徹被院長拉倒講台上去上課,他所講的教學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育人應該更注重一種思維和習慣的培養,而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應該教學生獲取新知識的熱情,而非只重視你是否是第一。

這裡出現的影響因素是獲得知識的方式,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地探索。

三是考試成績出來,蘭徹對排名制度的質問。這種制度下成長的孩子必然是充滿了壓力,這種方式培養的都是a型人格,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孩子的進步,另一方面,過度的使用則會削弱對知識本身的追求,而變成對社會地位,對名利的追求,這就將學習的動機由內部轉向外部。乙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英語,剛開始大多數人都是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學,慢慢地就變成如何去應試。

所以一旦外在壓力撤銷,便毫無學習的理由。這裡就出現乙個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即對學習動機的歸因,當然也應該包括對擇業動機的歸因。

四是,在法涵的家裡,質問其父為什麼不讓法涵選擇攝影師職業。這和中國的現狀如出一轍。本來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但人們卻普遍認為大學的教授比清潔工阿姨尊貴。

乙個職位所能帶來的名利是決定工作的貴賤的因素,而非該工作本身對社會對他人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選擇工作的理由也轉向了外部,即它是否有高的薪水,是否能帶來高的榮譽等等。這裡涉及到乙個領域的適合性的問題,就是說,你所從事的領域是否是你所感興趣的,所擅長的。

現在的職業諮詢就是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

3. 問題解決的新思路

影片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處處透露著一種大膽,一種與眾不同。一是,蘭徹建議公釐買件校服混進教室上課;二是,上課時,對什麼是機械裝置的回答;三是,洗澡的時候突然停水,用消防水栓洗澡;四是,考試時間已過,考官不收他們三人的考卷,想到的解決辦法。

這裡我要提出的乙個影響因素是行為確證(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2006),即我們往往蒐集一些證據來支援我們的觀念,尤其是當我們的觀念受到挑戰的時候。這可以解釋乙個疑問,有學者認為,當人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或測驗時,他們產生的觀念要少於單獨個人(曹守蓮,創造性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取向, 2003)。

而在該文章中也提到不同個體之間的合作可以促進創造力的發揮,這兩者似乎自相矛盾。我想可以用行為確證來解釋。在群體討論的時候,如果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我們為了維持自己的正確性,就會花大量精力去尋求支援我們的證據,這就必然導致我們思維的封閉,無法提出更多的觀念。

此外另乙個因素是群體的差異性,群體越同質,我們的思維就越容易極化,群體內觀念趨於一致,這必然會抑制創造力的發揮。這也可以解釋上面的疑問,如果研究者選擇的被試過於同質的話,彼此之間相互確證,反而會比單獨個體想到的要少。

綜上所述,我從該片中總結出的幾個影響因素是:功能固著,實踐的傾向,獲得知識的方式,對學習和擇業動機的歸因,領域的適合性,行為確證和群體的差異性。其實關於創造力的影響因素早已有人總結過,我只是就此片談談吧。

1. 蘭徹,極具創造力的思維方式似乎也造就了他不拘一格的行為方式,比如大庭廣眾之下用澆花的水洗澡,把車直接開進醫院病房。充滿自信和洞察力,敢於挑戰傳統和權威,渴求真理,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心胸豁達。

2. 萊具,轉變最大的乙個人物,也是最幸運的乙個人物,拋開了身上的種種束縛,獲得了不卑不亢,真誠坦率的人生態度。

3. 法涵,乙個在父母陰影下長大的人,一直欣賞著蘭徹的與眾不同,跟隨在他身邊,堅信著他的人生態度。

4. 院長,乙個傳統教育制度下的悲慘人物,傳統觀念的守衛者,骨子裡渴望變革,卻害怕因此而付出代價。

5. 洛勃,被壓力**的人,富有才華,渴求真理,卻不如萊具幸運。

6. 查圖爾,傳統教育制度下誕生的典型人物代表,為得第一不擇手段,不追求真理,只追求名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唯唯諾諾,低三下四。

它裡面所反映的東西我一直在經歷,我像法涵一樣由父母決定自己的道路,像萊具一樣不敢打破常規。或許我應該像影片中所說:只需要一點勇氣,你的人生就截然不同。

導演給三人的結局非常好,我想這也是我看的熱血沸騰的原因吧,他給了我一種信心和勇氣。「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我想只要我真心的去渴求知識,渴求進步,我會獲得應有的成功。

其實要說一部電影能改變什麼,我想真的微乎其微,我只是從中找到一種奮鬥的勇氣和信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要保持那顆赤子之心。

此外,萊具重生後的那種人生態度是我所追求的,只是苦於沒有方法,只能時時提醒自己。

所說的這些也只是關於為人,至於學術方面,我只是把所學的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試著去運用,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事。老實說,要說我究竟想研究什麼,我真的還不清楚。我一直在按照你研究生手冊上的要求在做,我覺得非常合理,不少導師時不時的拿一篇文獻給學生翻譯,我覺得這樣不利於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一篇文獻一篇文獻的看,只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還有我覺得學社會心理學的孩子很幸福,因為社會心理學的書充滿了樂趣和智慧型,很好看。

影片真的很好看,已經看了三遍了,內容自是無話可說,裡面的**和舞蹈也都很不錯。影片的後半段設定了乙個懸念,當初還以為是這兩人患有精神**症,蘭徹只是他們虛幻出來的,後來才恍然大悟。

最後的那段風景真的好漂亮啊,就像一幅畫,我想我以後我一定要去**看看。

感覺還有很多要說,只是感覺腦子不夠用了,一團漿糊……

白痴觀後感

第一次聽到這個影名時,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很滑稽的感覺。好像是個好萊塢慣用手法的喜劇片,沒有想去看它,直到我今天看到了乙個朋友在她的部落格極力推薦。我才總算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印證她的大力推薦。呵 不過看過之後,我想說,真的值得一看。在看 三個傻瓜 時,感覺自己整個人的情緒都被這部影片操控了,片中設定的情...

電影《白痴》觀後感

也發生了改變。多年以後,男一號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發明家和企業家,並找到了自己愛情。故事的結局雖然充滿理想色彩,但從中可以看到當代印度人心中的夢想與渴望。整個故事非常好看,內容充實,批判深刻,風趣幽默,扣人心弦。影片將印度的傳統歌舞蹈和 劇情進行了有機結合,感覺不再生硬,優美的畫面和 使人心曠神怡。影...

自控力觀後感

本人為什麼看這本書 本人今年25歲,處在乙個比較年輕的年齡,從小比較聰明,但是卻有點固執和偏激,以及高傲。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我是乙個天生的完美主義者,我會花一整天時間來把乙個壞了的鐵公雞修好,修好以後我可以玩1個月都不會感到膩。各類娛樂節目也會是一樣的,很容易看入迷。估計我是那種比較容易入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