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的文化內涵

2021-07-15 03:24:49 字數 5444 閱讀 8297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被稱作我國四大民間故事。影響廣泛久遠,深受各族人民喜愛,文學、**、歌舞等藝術形式都曾以此為題材創造出許多經典作品,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梁祝文化。千百年來,它以反抗封建禮教,崇尚愛情自由的鮮明主題,受到大家的喜愛,老幼皆知,傳誦不息。

有關梁祝神奇而美麗的傳說,從有關史料的點滴記載到民間流傳直至搬上現代的舞台銀幕,經歷了乙個漫長的歲月。從晉代至隋唐的傳說,宋代的詩詞,元、明的戲劇,清代的歌謠,及至現代的戲曲、影視、**、**、舞蹈等,文藝樣式五彩繽紛,梁祝故事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馬來文、爪哇文、巴厘文、馬都拉文、朝鮮文等流傳至世界各地,該劇不僅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優美動人的故事情節 ,日臻完美的藝術樣式,顯耀於國際文化之林,更重要的是該劇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梁祝故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婚姻悲劇的基礎上改造、發展、完善起來的,期間的每個階段的衍變,都是社會與時代的深刻積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一條線索發展成若干條線索,由事件的簡單記載發展到全方位勾畫渲染,體現了不同時期民間傳說敘事藝術的日益多樣化與成熟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乙個反抗封建禮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閨閣婦女形象。故事一開頭就展開了尖銳的矛盾—「避婚·求學」,從這裡就表現出祝英台強烈的個性和反抗性。接著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見傾心,草橋結拜,也是從正面來描寫祝英台蔑視禮教。

在「書館談心」中,同處同宿三年而能純潔無瑕,兩無猜忌,更是一種大膽的構思與創造。梁祝故事屬民間創作,是乙個產生於士大夫階層的故事,一旦流傳民間,就引起了本質的變化,經過勞動人民的藝術加工,祝英台的性格,就由乙個純粹的閨閣小姐,逐漸具有勞動人民對婚姻問題的看法和理想。所以祝英台這個人物,如果同文人創作中的人物:

崔鶯鶯、林黛玉加以比較,較之《西廂記》中的鶯鶯那樣「自見了張生」,就「神魂蕩漾」,顯得純潔;較之《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那樣抑鬱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禮教作正面鬥爭,顯得勇敢。

第二,具有豐富的神話色彩。梁祝故事是乙個民間傳說。傳說雖然是神話的發展,但傳說和神話仍有區別。

因為傳說是歷史的,往往與某種場合和真實人物發生關係。即便是虛構的人物,也要賦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貫,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傳說也從而失掉了神話那種馳騁自如的幻想。

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卻恰恰具有這種神話色彩的幻想,這不僅表現在化蝶的結尾,把難於解決的矛盾加以幻境來解決,使故事結局富於詩情畫意,達到抒情和敘事(浪漫和寫實)相結合的描寫方法的極致;而且在表現人物性格的英雄氣概和為人風度上也具有神話人物那種恬靜肅穆,充滿戰鬥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現實的人物相結合,使人在純潔和崇高中感到豪邁和莊嚴,在劇烈的鬥爭中感到瀟灑和自在。一句話,梁祝故事是運用神話色彩創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質高的人物。同時,因為梁祝二人都具有神話人物的因素,所以當最後「化蝶」的時候,才不顯得結構勉強,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複等修辭手法手法表達人物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民間故事雖然一般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但是,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來描寫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不僅能加強人物的真實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風趣。

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對話的方法。即使從故事改編為戲曲時,一般也保持了這個特點。如越劇「十八相送」(其他劇種亦然)一場的唱詞:

英: 過了一山又一山

山: 行行到了鳳凰山

英: 鳳凰山上般般有

山: 缺少鮮花好牡丹

英: 梁兄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還,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攀也不難。

山: 你家牡丹雖然好,路遠迢迢怎來攀。……

英: 前面還有一口井,不知井水有多深?

山: 井水深淺不關情,還是趕路最要緊。

英: 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山: 愚兄堂堂男子漢,你不該將我比女人!(1)

這段對話是用對歌的形式,運用詼諧的比喻來描寫英台暗示自己對山伯的愛情和以終身相許的願望。這樣一方面表現了女子的自尊心,也一方面表現了英台的機智和才華。再加上對話隨著眼前景物而變化,使得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也更顯得生動多姿。

這種手法和唱詞形式,都直接取自民間唱本(民間口頭講述人常常在講述過程中用有韻的唱詞代替對話,這是一般民間故事常採用的手法)。有的民間唱本除了用對歌形式,還喜歡用十想、十嘆、十送、十勸、十哭等重複、遞進的手法,暢敘人物的胸懷,起到使故事迴腸盪氣的作用。而這種形式很早就影響了梁祝戲曲,如明代傳「訪友」一折,就採用了這種民歌手法。

我們說梁祝故事是經過勞動人民創造性的發展,那麼,在採取民歌代替對話方面,恐怕也是藝術加工過程中乙個很大的特點。

總的來說,梁祝故事之所以能流行民間千餘年,而且越來越豐富,自然和人民群眾不斷的加工是分不開的。這種加工表現在情節的構造上,能在平凡中顯現出不平凡;在人物塑造上,能使梁祝兩人平易近人而又顯得純潔崇高,生動飽滿;在主題思想上,既能鮮明地提出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張;又具有廣泛的反抗一切封建禮教的意義。所以故事講述起來,才會顯得那樣智慧型而風趣,樂觀而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悲傷而不令人腸斷;換言之,就是故事敘事而不板滯,抒情而不浮泛,熱情而有節制,憤怒而不粗暴,失敗而具有成功的希望,表現了中國人民群眾的美學理想和遠大抱負。

不過,梁祝故事雖有這些優點,但到底是產生於封建社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與封建禮教思想不能不發生關係,受其影響,因而英台對封建婚姻和禮教的反抗,最後仍不得不表示屈服,釀成悲劇性的結局,這和她的階級出身、時代侷限性是分不開的。

二隨著時代的變遷,故事情節的變化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的轉變。

從《十道四蕃志》、《宣室志》看,這個故事為封建統治者所接受是因為祝英台是「義婦」典範,因而故事的主旨並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中的「義」。(2)

梁祝故事流傳、發展到第二階段時,與《宣室志》相比,情節增加了很多。情節的發展,反映了歷史生活內容的變化,也反映了人民群眾道德觀、審美觀的變化;情節的豐富,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也使故事的思想內容有了更豐富、更複雜的內涵,比如增加了善惡觀念,突出善惡對比。但總體上看,故事表現的倫理思想,在主人公身上體現的仍是「忠孝節義」:

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床三年而不失貞,是節;山伯送英臺是義;英台有心相許卻不直言,要山伯明媒正娶,也是節;馬家求聘,英台也認為不該違抗父命,這是孝;英台在出嫁途中為梁山伯殉情,既盡了孝,又盡了節和義(因為在祝英台看來,她已先許梁山伯,且同窗三年,雖無夫妻之實,但按當時的觀念,她已是梁山伯的妻子)。從實際情節來看,這個時期故事內容所表現的忠孝義思想,比第一階段更明顯、更具體。這與宋元以後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關。

(2)到第三階段,雖然故事「忠孝節義」的基調沒有根本改變,但無論在宣導男女間的情感平等上,還是在斑斕的羽化蝶飛的自由想象中,都展示了新時代新風尚的影響。

三民間故事的情節樸素而又富於幻想,民間故事的人物形象更體現著各時期人們的理想、願望與民族精神,可以說是歷史的真實再現。把握與分析梁山伯和祝英台這兩個人物形象,關注人物在不同流變階段所呈現的特徵,是研究梁祝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祝英台形象漸脫現實女性的模式,其間的差異越大,反映女性的苦難與願望更甚。

在封建社會中,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禮教影響之下,張讀《宣室志》中所載祝英台「偽為**遊學」,似乎是難以想象的。如果說北方民間文學中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的是女子爭取與男子平等的願望,具有傳奇色彩;那麼英台喬裝求學,無疑是封建社會中備受壓抑的女性對自我解放的渴望,是當時晉南方文化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喚女權回歸,具有深層的民族潛意識。

《宣室志》中寫英台哭墳,是因為「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而非主動前往墓地,結果地陷墓裂,梁祝並埋。這一結局的描述有更多的現實成分和社會意識,表現了封建意識對人性的殘酷要求。在這裡,嚮往自由的男女情愛觀和從一而終的道德倫理觀,揉合在一起。

(6)故事演變到第三階段,情節更加完備,出現「樓台會」(或「祝莊訪友」)、「聞耗」、「逼嫁」、「弔孝」、「化蝶」等情節。英台由前期故事中沒有準備的哭祭跳墓到身穿素服有備而去的情節變化,從「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到「哀慟感應,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祝英台縱身躍入」(6)這些情節改動所體現出來的是她對世俗社會的抗爭、對愛情理想執著和大膽的追求。當她的愛情追求遭受世俗的壓抑時,她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生命來實現「生不同帳死同墳」的諾言,她的跳墓埋璧、捨身殉情,就像西施捨身赴敵、曹娥捨身投江一樣。

人民群眾在塑造這個形象時,不僅傾入了自己的思想觀念、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而且連同自己的性格特徵也一併鑄入了。

梁山伯形象由軒昂豁達「弱化」為痴情無奈,更多地表現出男女情感對等的意識與願望。

從宋代李茂誠所寫的《義忠王廟記》開始,梁祝故事演變為以梁山伯為主。他心地純潔,沒有對女性的不正確觀點。「我只道天下男子一般樣,難得他,也為女子抱不平」(6),這正是英台愛他的開端。

從此以後,通過三載同窗的基礎,彼此尊重、互相了解,逐漸地打下了愛情的基礎。他不僅在三年同窗中沒有發現英台是女的,就在「十八相送」中也絲毫不領會英台給他的種種暗示,這實在是乙個相當忠厚的青年形象。越劇《樓台會》充分表現了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深情。

當他得知英台已許配馬家時,他真恨啊,但他仍不失為乙個幼稚的可愛的痴心青年:他還對官府抱著一線幻想:當英臺明確告訴他狀告無益之後,他才感到世道如此:

「我滿懷悲憤無處訴,……無限歡喜變成灰。」也只有到這時才使他明白使他倆「不能夫妻配」的根由。

清末川劇《柳蔭記》中的梁山伯則通過對社會的直接控訴,表現出與祝英台一樣的反抗意識與為自由幸福的愛情奮鬥至死的堅強決心:「說什麼父母之命,說什麼月老紅線,父母命坑人陷阱,媒妁言害人妖精。愛兒反把兒女損,骨肉之情變仇人。

周公禮如泰山壓頂,早埋葬有情之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賢弟啊,兄不到黃河不甘心。」「哪怕是九天仙女我不愛,……兒與她在世不能夫妻配,兒死後也要和她同墳臺。

」(6)

根據上面的情節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梁祝兩人的形象,雖然在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禮教的壓迫下,都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因為性別不同,階級出身不同,時間地點不同,在反抗性的程度上,也就不完全一樣。因為封建社會到底是乙個男權社會,女人所遭受的壓迫,千百倍於男子。所謂壓力越大,反抗性就越強,這從梁祝兩人的性格發展中也得到具體表現。

人民群眾在創造梁山伯的形象時,非常重視這一點。他們把梁山伯創造成為乙個不懂世故,敦厚多情,書生氣較濃的人物,因為他雖然一方面受封建禮教的壓迫較輕,但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思想的毒害卻不能說不嚴重。正由於這樣,所以他的性格表現出來是敦厚而稍嫌拘泥,深情而顯得軟弱,在「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樓台會」一系列情節中,都非常生動有趣的表現了這些特點,和英台相比,他缺乏對婚姻自主的主動性,所以當婚姻絕望以後,他只能消極的以死殉情。

但是人民群眾在創造祝英台這個人物時就完全不同了。我看多少總受了一些同時代的木蘭故事的影響。她不僅要求婚姻自主,而且,還具有不惜衝破一切封建思想桎梏的勇氣。

雖然在她的嘴,並沒有說出,也不必要說出男女平等的話來,但是她的形象卻表現了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唱本中表現得較顯著,如四川唱本《柳蔭記》祝英台後來造反與朝廷對抗即是好例。)就是說人民(尤其婦女)在塑造祝英台這個人物時,通過「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弔孝哭靈」、「祭墳」等情節,替封建社會受壓迫的婦女,大大的吐了一口怨氣。

他們在這些情節中特別強調她的機智、大膽、熱情、堅貞、不顧習俗的一面;同時,又通過「思兄」、「樓台會」、「聞耗」、「逼嫁」等情節來表現她閨閣名媛的嬌羞和純潔的一面。所以當她女扮**時,既能機智地掩蓋破綻,而山伯殉情後她也敢於破俗弔孝和素服祭墳。在封建社會中只有乙個能打破閨閣界限的大膽而知書的女性,才能有如此作為。

因為有這種英勇的大膽行為,所以才為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千百萬婦女所崇敬和愛戴。由此可見,梁祝兩人的性格,由於女性堅強,男性軟弱,兩相對比,所以特別顯得鮮明,也更加突出地表現了英台反抗封建婚姻的思想意義。

古代婚姻蘊含哪些文化內涵

四 婚姻體現出等級差別和階級限制 我國古代實行 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 的等級制。等級和階級的區分存在於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像婚姻這樣重大的事情,其儀式的等級限制也是相當嚴格的。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婚禮除了表示對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的承認與祝賀之外,還有乙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顯示家庭社會地位,加強社會聯...

試論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和作用

此外,班級和諧環境的建設,不能只依靠教師和規章制度的強制力量。班級的主要成員和群體是學生,因此班級文化建設的成功與否 班級是否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設計和活力,其關鍵在於,班級成員即學生的責任感和積極性。班主任要善於調動學生對班集體的榮譽感,通過開展愛的教育 集體活動等,盡快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使學...

綠色包裝設計的基本文化內涵

摘要 中國幾千年發展歷史中包含了多種博大精深的文化,綠色包裝設計作為一種基本的文化形態,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能夠有效促進人們對綠色包裝設計的理解。綠色包裝設計的文化內涵即涵蓋時代性特點,又包含民族性特點,尤其是近些年以來,隨著多元包裝垃圾的出現,環境開始承受更大的壓力,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社會發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