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二中吳利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說課稿

2021-07-14 18:55:33 字數 4920 閱讀 9128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說課稿

衢州二中吳利偉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節選自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的2.2節《地球表面形態》,適合於高一年級新課及高

二、三年級複習課使用,此次說課分為「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自我評價」五大部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新課教學中,《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是在學生學習了《地殼的物質組成與迴圈》、《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等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常見的地表形態及其形成原因、變化過程的重要內容;複習課教學中,該內容是訓練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複習、整合與運用的良好章節,是教會學生解釋各種地理現象的應用階段,是地理基本理論和指導實際運用的銜接點,是《地球表面形態》知識系統的重要板塊。在有效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該章節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了應用理論知識的遼闊空間,能培養學生實際觀察、提出與解決問題的地理技能素質。對該內容理解程度的深淺、應用嫻熟與否將直接影響與地形有關內容的學習和運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的動力**。

(3)識別常見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從各種地理素材中提取出有效資訊。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能利用已有的地理理論基礎對地理現象進行解釋。

(3)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從多角度對事物特徵和成因進行分析。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從而形成「一切物質都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3)通過文學作品賞析讓學生解讀文學作品時能抓住描述地表形態的文字之美;通過各種地貌展示讓學生觀察**與地圖時能體會到自然之美,培養學生用美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分析地貌型別與成因。

(2)難點: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具體過程、外力作用表現形式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的教法可能截然不同。本章節主要學習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要求學生能對地貌進行判別,能進一步分析該地貌受什麼外力影響及如何形成。為適應本章節的教學目標,特在教學中引入了小組協作與電腦多**輔助教學方法。

面對一些較難的問題時,小組協作是非常好的選擇。本次教學還讓小組之間相互進行提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等,同時在小組協作過程中提公升了團隊意識。電腦多**輔助教學展示了豐富而又典型的地貌**或數字地圖,該教法首先可以讓學生獲得非常直觀的視覺體驗,讓他們知道這種型別的地貌是什麼樣子的;其次,大量精選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去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地貌;再次,地圖教學中引入了google earth數字地圖進行輔助,能引領學生接近現代地理技術,更加體會到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學習與認知帶來的革命性顛覆。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理論用於實際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複習課中,學法指導的融入能有效提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已具有較強的認知、推理和自學能力,且在高一的學習中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故教學過程應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推動學生主動參與,用自主發現、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本次授課物件的高二學生已經經過世界區域地理的學習,掌握了一般的地理分析方法,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教學中,可以對其已掌握的分析方法進行運用於進一步指導。

2、學法

觀察法:觀察是地貌分析的基礎能力要求,通過觀察來得出地貌特徵,通過得出特徵來對地貌進行進一步分析,正確與否的觀察思維將直接影響到解決問題的效果。

對比法:通過對比事物之間的差異,可以更有效地提煉出有效資訊,某種地表形態的特殊性就源於它與其他地表形態的對比。從哪個方面進行對比會直接影響到認識事物的方向。

討論**法:在乙個人的能力不足以解決某乙個問題時,合作討論**能有效地發揮團隊的作用。在討論中融入團隊,在**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

採用三位學生朗讀楊朔的《雪浪花》節選匯入,以「那礁石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塊柔軟的麵糰,不知叫誰捏弄成這種怪模怪樣」為懸念,以「是叫浪花咬的」為解答,引出外力作用的教學主題。面向文科班學生的授課,以文學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朗誦之後直接切題,讓同學們從作品中回顧與挖掘與本課學習相關的材料。

2、過程及重、難點突破

在課堂過程中,我採用從認識地理表象,上公升到分析現象的形成原因,最後又總結分析方法的步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安排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發展的。

在複習與回顧過程中,直切主題回顧外力作用的五個主要表現形式,並思考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在講述後者的過程中,突出風力、流水、冰川等具體外力作用途徑的動力歸根結底都來自於太陽能。

分析典型地貌的特徵及外力成因是本節課的主題,我採用了「發現之旅」活動來開展這一環節。

發現之旅詳細過程:

課前準備中我事先準備了6個典型地區的地貌資料,並將這6個地區在地圖中給予標誌。活動中我將全班同學分為了兩大組,並由其中一組為另外一組挑選序號①~⑥中的任意乙個來進行分析與解答。其中①為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峽灣,②為沙漠中的風蝕蘑菇,③為內陸地區被風化的岩石,④為我國西南雪山,⑤為長江三峽,⑥為長江三角洲與崇明島。

對6個序號內所包含的地貌分析如下:

1 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峽灣

該地區曲折的海岸線是冰川侵蝕的典型代表,學生選擇該地後,我將切換到google earth軟體並定位到該地,通過俯視全景並與我國東部海岸線進行對比,得出該地的海岸線特徵;通過放大區域性細節(如上圖),來對冰川侵蝕而成的谷地進行3d觀測,並突出冰川侵蝕之後,海水湧入,再形成曲折的峽灣地貌,讓學生領會與理解這是冰川侵蝕塑造的結果。

2 沙漠中的風蝕蘑菇

取自國家地理的這副**是風蝕的典型代表,在觀察這副**時,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是什麼」,「這在**」的兩點要求。在分析這副**時,要求能知道風蝕蘑菇的形成過程,以及你從圖中獲取了哪些資訊來幫助判斷、證明你的觀點。如,通過背景得出這是在沙漠之中,判斷風沙較強。

通過風沙的一般特徵得出近地風沙更為猛烈,沙石顆粒更大,從而侵蝕出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通過該素材讓學生領會與理解風力侵蝕的過程、結果。

③內陸地區被風化的岩石

該**中蘊藏著豐富的資訊,如岩石上的裂縫、大岩石旁的小石塊、背景的草原等等。通過分析這副**,來讓學生知道內陸地區巨大的溫差變化是引起風化的重要因素。而裂縫形成後,水的滲入與結冰可以使裂縫擴大甚至導致岩石崩裂,當地的風沙也可以對岩石形成進一步的侵蝕。

通過該素材讓學生領會風化作用的過程,以及風化、侵蝕等外力表現是同時進行的。

④我國西南雪山

冰川侵蝕下的地貌是多種多樣的,角峰也是乙個典型代表。將西南山區的典型角峰與本地旅遊資源江郎山進行對比,有助於學生深入了解角峰的特徵。並思考:

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角峰的存在?因為我們所在的地區不存在冰川侵蝕。分析該**時,我將結合google earth中的珠峰3d展示,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角峰的特徵。

通過該素材讓學生領會同一種外力作用可以帶來截然不同的地表形態。

⑤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內外力結合塑造地貌的典型代表,結合google earth對巫峽的展示,來讓學生直接體會到長江三峽的雄偉。在授課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明白地殼抬公升在三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又要結合章節著重指出河流的下切作用如何對地貌進行改變。通過該素材讓學生理解流水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⑥長江三角洲與崇明島

利用google earth從太平洋上空來對長三角地區進行側俯視,更有助於對流水沉積的地貌進行觀察。同時,在分析素材的過程中,注重指明沉積的泥沙可以來自河流的上、中游的侵蝕與搬運,讓學生認識到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在進行著不同特徵的外力作用,有助於培養學生更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該素材讓學生理解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徵。

以上是為本課設計的「發現之旅」活動,活動後,將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產物在被搬運、沉積了之後,會經歷乙個固結成岩過程,而此類岩石屬於沉積岩種類。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可以領會到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改造過程,並知道五大表現形式是時刻並存、相互影響的。引導學生對五大外力作用表現形式之間的聯絡進行分析,可以促進學生更加理解五大外力作用間的關係。本過程讓學生對圖表進行補充填寫並上台展示與解釋,訓練學生的總結、表達技能,填寫的圖表如下:

地理學研究的意義在於理論指導生活,在本課的最後設定了「外力作用塑造地貌如何影響人類」的話題,採用自由發言、各抒己見,老師加以點評的方式,通過此環節來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時能從正反兩面出發更加全面的看待地理現象,培養學生更為全面與科學的思維能力。

3、自我評價

對整個課堂進行回顧思考,自我評價特點如下:

①課堂多樣化

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文學朗誦、google earth展示等呈現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元滲透,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的發現和挖掘能力。

②分組協作,多角度促進學生發展

在分組協作中,不僅要求學生能在組內進行合作**,還要求本組為另外一組選定分析物件。在強調合作的同時也強調競爭。將社會對人的需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有利於培養現代社會真正需求的人才。

③由現象引導解決問題

整堂課注重學生從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再對問題加以解決。觀察是發現問題的基礎,課堂呈現的豐富而又典型的資料都取自於自然界,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對區域性典型事例的分析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自然整體的規律。

④把握時代脈搏,運用新技術手段

舊的教學時代,教師往往只能對著黑板做講解,這個時代已經慢慢過去。科技帶來的技術變革正衝擊著課堂教學,及時的將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更形象的呈現地理事物,還能讓學生更加靠近科技的前沿。

⑤既鍛鍊學生,也鍛鍊教師

豐富的素材如何有序呈現,是對教師的考驗。本課的教學有效地提公升了我對教學素材的處理能力。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將繼續不斷的思考,充實自己,力爭在教學中達到游刃有餘。

附:板書設計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內陸岩石上的裂縫-----風化作用

挪威曲折的海岸線-----冰川侵蝕

角峰冰川侵蝕

長江三峽----地殼抬公升/流水侵蝕

搬運作用

三角洲、沖積島--------流水沉積

吳詩蘭昌樂二中學習心得體會

外出學習心得體會 吳詩蘭一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是每個普通老師的心願。非常有幸,在2014年2月25日至27日,在學校領導的組織安排下,我們25號清早出發奔赴山東省昌樂二中進行為期一天半的聽課學習。在這短短的一天半時間裡,我們進行了參觀學習。期間觀摩了課堂教學並與授課...

二中懷念你

日誌已經是第一篇 返回日誌列表 二中版 北京歡迎你 是二中的都得轉啊!信紙 分享複製位址 日誌位址 請用ctrl c複製後貼給好友。選用信紙 到微博 自 the one 2011年04月09日 08 16 閱讀 0 評論 0 分類 許可權 公開 字型 大 o 小o 中o 大更多 o 設定置頂 o 許...

昌樂二中培訓體會

四 制定個人的奮鬥目標。在共同的奮鬥目標的指引下,每個成員制定個人的奮鬥目標。同樣的,個人的奮鬥目標既有長期的又有短期的,長的可以是自己的人生規劃,短的可以是下乙個題目如何處理的更好。五 建立小組內的互相合作機制。在以上的四個步驟解決完後,就要建立小組內的互相合作機制,這個主要靠教師的正確引導,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