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和霾的聯絡及區別

2021-07-14 16:38:21 字數 1523 閱讀 6707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是將兩種相似且難以區分的天氣現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說法。由於霧和霾都伴隨著能見度下降,所以公眾和**也經常將二者混為一談,合而論之。針對「霧-霾」現象和有關科學問題,中國氣象局專家指出,霧和霾常常相伴出現,並可相互轉化,成分不同且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霧和霾相伴而生並能相互轉化

根據氣象學的定義,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雲霧滴(即水滴)導致的能見度低於1公里時,這種天氣現象就稱為霧。當能見度在1~10公里時則被定義為輕霧。

霾則是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裡的幹塵粒指的是幹氣溶膠粒子。

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里時可能既有幹氣溶膠的影響(即霾的影響),也可能有水滴的貢獻(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由於在實際的大氣中沒有氣溶膠粒子作為雲霧的凝結核(或冰核),無法形成霧,所以霧和霾的背後都與氣溶膠粒子有關。

霧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變換角色,甚至在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方,霧和霾也可能各有側重。譬如一天中清晨的空氣中濕度比較大,水滴含量較多,則出現輕霧和霧的機率就大一些;到了中午空氣濕度下降,幹氣溶膠粒子比重增多,則霾就偏多一些。總之,「霧-霾」現象通常會相伴出現並可以轉換。

幹霾、濕霧是霧和霾的顯著區別

幹氣溶膠粒子和有氣溶膠粒子參與的雲霧滴是霾和霧的主要成分,也是二者最主要區別。通俗來說,霾比較「幹」,而霧比較「溼」。

判斷霧和霾哪個偏多,空氣濕度是重要的依據。一般說來,在霧-霾現象中,當大面積觀測到的空氣相對濕度大於90%時,霧-霾中以霧為主導;當大面積觀測到的空氣濕度低於80%時,以霾為主導。

之所以用空氣濕度作為霧和霾區分的依據,是因為水汽在霧-霾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空氣中水汽較多時,某些吸水性強的幹氣溶膠粒子會吸水、長大,並在過飽和的氣象條件下最終活化為雲霧的凝結核,在氣溶膠粒子之外,產生一些雲霧滴,從而推動由霾向輕霧和霧的轉化。而當空氣濕度降低時,霧向霾的轉變也會發生。

值得說明的是,霧和霾原本是自然界的兩種天氣現象,在歷史上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較弱的年代,霧和霾也會不時出現,因為自然的迴圈過程中也會產生氣溶膠粒子,只不過這些氣溶膠粒子被視為背景氣溶膠,而那時的霧-霾也主要受空氣中水汽變化來控制。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這一現象在我國近三十餘年出現了顯著變化,當今的霧-霾不僅受到空氣中水分多少和分布的影響,還受到主要源於人為排放的大氣氣溶膠顯著增加的影響。

霾中的pm2.5粒子更易入肺

在幹氣溶膠粒子中,存在著較多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公尺的粒子,即是我們俗稱的pm2.5,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因此在以霾為主導的霧-霾天氣中,可入肺的pm2.5更多。

研究發現,粒徑在10微公尺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公尺至10微公尺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公尺以下的細顆粒物(即pm2.

5),能夠直接進入肺泡並被巨噬細胞吞噬,可以永遠停留在肺泡裡,不僅僅對呼吸系統,對心血管、對神經系統等都會有影響。由於霧中的水滴粒子直徑通常在幾十微公尺,和pm2.5相比不易直接進入肺部。

至於pm2.5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尚無定論,這是因為pm2.5對人體的影響是乙個長期過程,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表現和評估出來的。

霧和霾的區別霧的等級

霧和霾的六大區別 中國氣象報社發布時間 2012年09月18日 霧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懸浮在貼近地面的大氣中的大量微細水滴 或冰晶 的可見集合體。霾又稱灰霾 煙霞 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氣中的灰塵 硫酸 硝酸 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霧與霾的區別主要包括 1.能...

霧霾中的我們

關於霧霾的新聞開始出現在電視上,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那一張張充滿朦朧美的城市特寫,無不顯出那霧霾的嚇人與可怕。然而,霧霾對我來說似乎是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在我的想法裡,霧霾並沒有與我的生活有過多的交集。空氣質素指數開始下降,我們的生活還在一天天的繼續。初三的學習愈發緊張,作為一名學生,早出晚歸 的...

霧霾的成因分析及防護措施

作者 李雙霞 中國科技縱橫 2016年第16期 摘要 霧和霾是自然界的兩種視程障礙天氣現象,由微小水滴 冰晶和極細微的顆粒物組成。大氣層結比較穩定,一般微風,使其均勻地浮游在接近地面的空中,空氣普遍混濁,對交通和人們的身體健康都有影響。從氣象角度詳細分析了霧 霾形成的氣象條件和成因,對交通 人類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