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2021-07-14 08:40:31 字數 3186 閱讀 3264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4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公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公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24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鳥來全

芒種開了產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店

處暑動刀廉

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養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嚴

冬至不航船

小寒近臘月

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乙個節氣 每年執...

二十四節氣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 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考點 發表於2017年第1 期 高考金刊 黃助昌2017年高考語文考什麼?說 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教育部考試中心已經組織專家修訂 審定了 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 重大的變化有二點 1 大綱及說明 在強調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