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2023-01-06 21:24:25 字數 4852 閱讀 1119

「二十四節氣」考點**

(發表於2023年第1 期《高考金刊》)

黃助昌2023年高考語文考什麼?***說:「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教育部考試中心已經組織專家修訂、審定了《2023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重大的變化有二點:(1)《大綱及說明》在強調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對選考模組重新設定,比如,語文將文學類文字閱讀、實用類文字閱讀均設為必考內容,適應高校對新生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呼應中學教學的意見;(2)增加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傳統節日、民俗等的內容。

「二十四節氣」這乙個知識點,極可能藉著「申遺」成功之東風登陸2023年高考。中國古詩之中有大量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詩歌,「詩歌鑑賞」題極有可能直接從這方面命題;「現代文閱讀(一)」也極可能直接以「二十四節氣」的文章為考試材料;作文也極可能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有關事件為材料,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問題。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明確說到,要考查學生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思考、體悟的能力。

如果我們高三學生能夠未雨綢繆,不打無準備之仗,就理當把「二十四節氣」當作是乙個重要的新考點,認真複習,並借助一些考題來進行訓練,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一旦考到這方面的內容,就完全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高考的材料可能不盡相同,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點必定相同。因此,只要高三學生熟稔此知識點,無論高考從哪些角度出題,都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現代文閱讀(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第五大發明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二十四節氣起源並形成於黃河流域,也反映了北方典型氣候特點。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已經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

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與中國古代哲學體系有密切關係,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它們是: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它們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反映了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大眾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夏至、暑伏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以致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在這些節令中,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二十四節氣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歇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因而成為中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下列對「二十四節氣」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北方典型氣候特點。《尚書》對節氣有所記述,但不甚完備。據目前所知,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對這種用陽曆劃分的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

b.西元前104年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我國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72候24節氣。

c.二十四節氣由我國勞動人民獨創,不僅反映了季節的變化,還具有指導農事活動的功能,對人民生活有廣泛的影響,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d.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知,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

2.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節氣」指的是每月第乙個節氣,比如九月的「寒露」;「中氣」指的是每月第二個節氣,比如四月的「小滿」。

b.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這些節令常常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與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

c.諺語:「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講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的順序。

二十四節氣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歇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d.「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分析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b. 「驚蟄」用天上初現驚雷和地下蟄伏的蟲子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而在我國南方蟲子根本不蟄伏,所以無法有「驚蟄」一說。

c.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體現為以下五大領域:(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二十四節氣」從整體上歸為第三類遺產領域

d.「二十四節氣」起源並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專案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答案:1.c(「一直」錯,在西元前104年就已經完備,不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西元前104年之前是「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2.b(其中的某節令如「三九」「三伏」等並沒有成為固定的節日)

3.d(a.因果倒置。因為二十四節氣內涵豐富,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所以才成為中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b.主觀臆斷。

雖然節氣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氣候特點,但說南方沒有「驚蟄」是錯誤的(原文無據)。c.應當是從整體上歸為第四類遺產領域)

古代詩歌鑑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①蕭條戴鶡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注]①隱几,即席地而坐,靠著小桌幾。②鶡(hé)冠:傳為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製之冠。

1.在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

b. 「小寒食」中的「小寒」點明了時間,即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在這樣節日佳辰裡,詩人勉強振作起精神來飲酒,只是覺得食物都透著寒氣。

第二句借「鶡冠」的典故來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

c.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d. 有人評價第三聯:「蝶鷗自在,而雲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

」 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絡。詩人想像「娟娟戲蝶」「片片輕鷗」的美好畫面,表達了對悠閒、輕鬆生活的嚮往,以樂景襯哀愁。

e. 這首七律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沉凝鍊,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鬱的特色,並根據本詩中的有關敘述,因此大致可以推斷,這首詩是杜甫暮年流落江舟時的作品。

2. 《杜詩鏡銓》認為最後一句「結有遠神」,「結」了哪些具體情感?「遠神」具體指的是哪種情懷?(6分)

參***

小寒食是指寒食節的次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天。d第三聯寫的是實景,「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

2. 最後一句詩將詩人年老體衰窮困潦倒的愁苦、身不在官壯志難酬的憂愁之情、暗自傷老之情、詩人在舟中漂泊困苦的憂思等「結」於其中,再將深沉的「遠神」凝聚在「長安」上,表現了詩人心繫國運安危,擔憂時局多難的情懷。

二十四節氣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 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節氣介紹 1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2 雨水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乙個節氣 每年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