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教學反思

2021-07-11 17:10:04 字數 1544 閱讀 9696

b 我喜歡「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因為這句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蜂蝶」優美的舞姿,給人美好的感受。

c . 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梁、玉公尺,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三個動詞分別寫出了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讓讀者感覺到了嫩壯棉苗的力量,

「舉」使讀者感受到高粱玉公尺搖頭晃腦的歡悅,

「匍匐」使讀者似乎看到瓜秧腰肢抖動,藤蔓爬公升的樣子。

d、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

這句中的「金色」從視覺角度寫,「熱風浮動」從觸覺角度寫,「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從嗅覺角度寫,這句話從多種感覺角度傳達出夏的熱烈和成熟,充滿了對夏的喜愛。

我個人認為「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品味寫景散文的語言就是在啟發他們理解作者的情感。但是這仍然是作者的情感體驗,學生只做到了認可,但是能否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或深入思考,則是我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2023年版課標在「前言」部分,對「課程性質」做出了新的闡述。第2頁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 那麼,所謂「綜合性、實踐性」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在第3頁最後一段,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絡,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接著說:「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從這段話的前一句,可以歸納出語文學習綜合性的三個方面:

能力訓練點的綜合、語文與生活的綜合、三維目標的綜合。

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課程的根本目標。新課改強調的「人文修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地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內涵。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及其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既強調主流的「價值取向」,也提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由此我認識到我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過於膚淺,更多的是從語言入手。而來自於看圖感悟夏之色,看圖體味夏之韻中的兩段話,更多的是來自於教師自己的感悟,沒有做到讓學生從文字中自我發現與感悟,對《夏》這篇文章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就無從談起。

因此應該可以這樣改進,例如:梁衡的這段課外文字:「我總是對那些在窮鄉僻壤埋頭工作如黃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滿皺紋的臉與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過一絲無名的悲哀……他們甘願吃苦,這種精神實在是人類的乙份重要的財富……」

我可以讓學生先讀一遍這段話,讓他們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作者對農民在夏天農忙辛苦同情的語言,以及這些語言能否體現農民甘願吃苦的精神?這樣以文講文,互相印證,加深學生對作者文章情感的理解,乃至情感上的觸動與共鳴。

還可以拓展延伸開來,聯絡現實,讓學生思考:「現在農村的現狀和文中是否有差異?」「農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今天遺失了嗎?」可以讓學生展開辯論,引發他們對時代與現實的思考。

這是我學習了遠端「有效學習」後的一些反思,以及自我創新式的解讀,當然還遠遠不夠,但我仍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教學相長。

《天山之夏》教學反思

汝城縣二完小羅詠香 天山之夏 節選自 天山景物記 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裡的夏天有著秋天般的涼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寫出了獨具豐韻的天山之夏。摘自小精靈兒童 在鑽研教材之時,我便深深地陶醉於天山的美景之中。巨大的雪峰,飛瀉耀眼的雪水,溪流如盛...

初中語文「夏感」教學反思

夏感 教學反思 十月份,按照教務處和教研室的安排部署,語文組教師進行了 同課異構 教學活動,我們初一教師承擔的課文是梁衡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夏感 作者筆下的夏天不但集中描寫的是鄉村之夏,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麥浪 高粱 玉公尺 這一切告訴學生這不是杏花春雨江南,也不是鐵馬秋風塞北。教學中,結合相關...

陸衛,聽夏敏的聲音的變化的教學反思

聲音的變化 教學反思 金港中心小學陸衛 聲音的變化 一課是教科版四年級 科學 上冊 聲音 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面對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學內容,該怎麼上一直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聽了夏校長的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值得肯定 1 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