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教學反思

2021-07-11 03:44:12 字數 5421 閱讀 8651

1、《我愛這土地》

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本詩作於2023年11月的抗戰初期,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詩歌,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詩歌以其高度概括、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精練的語言,在文學領域中一直被視為最高的藝術形式。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它有著其他文體無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語文教學應充分注意到詩歌教學的重要意義。「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的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的以下幾點:

一、充分注重了朗讀訓練,規範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過理解意象,體會詩人感情。詩歌以乙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襯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對於九年級的學生而言,把握課文的大意並不會很難,本詩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讓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複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並非易事。

因此,我設計的教學過程,通過多樣的誦讀訓練,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讀、去品味、去聯想和想象詩中的意境,去感悟、**詩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及審美情趣。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三、注重學生體驗感受。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基本觀點,總結現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四、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真正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地位。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盡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

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理解(感情)──拓展(遷移)」的品讀法。 不足之處: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些環節處理不夠妥當,如 「合作**,品味研讀」引導不夠得力,學生理解的可能不夠紮實。還有朗讀效果不很理想,感染力不強。

2、盼統一愛國之情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聽讀——誦讀——解讀——質疑欣賞——拓展」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美,品味詩歌的意向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公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2、我用殘損的手掌

1、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乙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裡,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果。

2、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借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3、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台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4、《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由於這種歌頌祖國類的文章,而且又是詩歌,我本人不是很喜歡,所以,這節課上得挺失敗的,現總結以下失敗的原因:

1.對詩歌知識的講解很少,學生「無章可循」。

詩歌講究精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讓學生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的。平時在教詩歌的時候我們總是把作者這樣寫的好處分析的「頭頭是道」,學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來真正做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學生對這樣寫的原因並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說換一種說法去寫了,怎麼看都覺得還是原文寫得妙。

2.學生的品行和身體並沒有一起成長,我沒有起到模範作用。

現在,八榮八恥歌可以說誰都會唱,但真正心中有愛,行動上有落實的學生又有幾個呢?我們在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讓他們的身體和品行一起成長了,我實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卻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對祖國的愛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形象可感的語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還談何有感而發呢?

3.學生對詩歌的練習少,沒有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把話題作文當作學生練習的主題,很少有在詩歌方面強化訓練的,平時的詩歌教學也多以朗誦、欣賞、品味為主,再加上有些詩歌晦澀難懂,學生很難從詩歌中找到適應自己的那份感覺,還有一點,我認為教師的引導和示範寫作也很重要,如果課前教師能精心準備幾個這樣的開頭,我想會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的。

四《外國詩兩首》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學習了《外國詩兩首》。這一課中選取了兩首外國詩歌。一首是**詩人萊蒙托夫的《祖國》,另外一首是美國黑人詩人休斯的《黑人談河流》。

這兩首詩都是外國詩歌,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所以對於我們中國學生來說理解外國詩歌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上課前我有很多的顧慮。怕學生無法理解詩的主題。

所以在課堂上我首先向學生講了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並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在朗讀中結合文化背景自己去體會詩歌的主題。

然後同學們一起討論,分析每句詩中的意象及詞語的含義。通過對詞語意義的分析,學生漸漸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對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主題也有個更深刻的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外國詩歌的教學並不是很難。但一定要考慮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詩歌內容向學生貫穿相關的西方文化常識。

對於學生理解有難度的地方應該向學生講解相關的西方文化特色,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比較濃厚。

二單元5、孔乙己》教學反思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的一篇**,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傳統課文。全文僅3000多字,可是從以樂境寫悲哀的精巧構思到12歲小夥計的獨特視角,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理,可圈可點處俯拾即是,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的課題,回味無窮。然而,文章雖精美,卻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為**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要完成對本文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準確定位自己的教學目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因此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了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的**主題。(二)了解**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傳統課文的教學一般難度較大,學生對文章主旨更是霧裡看花,難一捉摸。主要問題在於學生難以了解和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本人準備了**斷片在上課第一時間**給學生欣賞,有利於縮短時空距離,真切體會當時的時代概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入**的興趣。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教師講解過多,以致削弱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應該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

解讀**人物要素是讀懂**的主要途徑。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須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為此,我在教學中運用戲劇的矛盾衝突理論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深層**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從而理解**主題思想。

同時,引導學生品文中精彩語言,**塑造、刻畫人物的藝術方法,其目的就是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服務。為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學習興趣,教法上多採用討論交流,合作**法,讓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揮,教師不能搞「

《蒲柳人家》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蒲柳人家》,這是一篇中篇**的節選,是當代作家劉紹棠的代表作,我特別喜歡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譽為「文壇奇人」,他作為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而在中國文壇上享有盛譽。他的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也頗受人們的喜愛。

《蒲柳人家》這篇作品還繼承了中國古典**的許多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法,透過幾戶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北運河邊農民的獨特風貌,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因此在教讀課文時,重點在引導學生了解**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體會語言特色。對作品中的主要藝術形象,可由人物外號出發。

把握其性格特點,體會藝術表現手法。對富有特色的語言運用,要引導學生加強誦讀,精彩的語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誦。學習課文,重要的在於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鼓勵課外延伸拓展,擴大視野,深層體會**濃郁的民族風格,為此,課前預習、引導和課後的鞏固拓展就更顯必要。

今天的公開課上,同學們發揮的較為出色,在小組的閱讀,分析,討論中,同學們都表現的很出色,能各抒己見,也能積極的搶答問題,特別是在概括作品中兩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時,同學們的表現尤其突出,從某種程度上也能讓我們得出一些思考,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比老師逐字逐句、逐題的串講課文的效果要好得多。這節課美中不足的就是,因為中途時間沒控制好,導致後來的歸納總結作品的藝術特色時沒有時間,給人的感覺沒有深度,另外就是事先設計好的學案也沒能按時完成,所以課後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遺憾,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完善自己,課前的準備還是要更充分一些,多點考慮一些上課的細節。

《變色龍》教學反思

《變色龍》是沙皇**時期的契訶夫創作的批判當時社會的一篇**。無論是時代,還是國度,**中講述的人和事都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這給學生在理解文字的中心立意上造成了較大的難度。

考慮到文中精彩的語言描寫這一突出特色,我決定以「讀」來貫穿整個教學環節,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比較薄弱的一項。

九年級英語下教學反思

在幾年的畢業班迎考複習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考前得當有序地複習是取得好的成績的條件之一。我在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效果不錯,作一下教學反思。一.師生共同制定周密而詳習計畫 九年級的總複習時間緊 任務重。如何通過短時間的複習,做到事半功倍,是擺在畢業班科任老師和學生面前緊張而艱鉅的任務。如果...

九年級下歷史教學反思

九年級下學期歷史備課組教學工作反思 本學期是九年級最後衝刺時間。根據前幾年的中考內容,中考題型,結合九年級學生實際和複習教學後有以下反思 一 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乙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教學反思

詩兩首 教學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字的精要,學有所得。在教學 我愛這土地 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 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