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和剩餘價值的生產

2021-06-27 12:21:38 字數 5087 閱讀 2974

第二篇資本主義經濟

8.1 複習筆記

一、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質特徵

1.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1)資本主義制度萌芽

在日益發達的商品經濟中,由於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小手工業生產者發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公升成為最早的工業資本家,而大部分成為雇傭勞動者。

(2)資本原始積累

①含義: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

②過程: a.建立起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及雇傭勞動關係。對直接生產者特別是農民進行剝奪,用剝奪的方法和殘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基礎。

b.貨幣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積累並轉變為資本。這一過程是通過殖民制度、國債、重稅、保護關稅制度、商業戰爭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徹底變革。一方面,工廠制度使原來的手工勞動者成為聽由機器支配的資本關係的附屬品;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勝利排擠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間階級,社會階級結構分化為兩極,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最終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

2.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

(1)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

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②國有經濟的出現並不改變這一特徵,因為:

a.國有經濟的發展是有限的,並沒有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

b.國有經濟除在公共部門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門,這些部門都是私人資本不願經營或不能經營。

(2)雇傭勞動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徵。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勞動者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的方式實現的。資本主義是以雇傭勞動制度為特徵的剝削制度。

二、貨幣轉化為資本

1.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1)資本總公式

資本總公式為:g-w-g';其中g'=g+△g,△g表示更多的貨幣,即資本的增殖額。

(2)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相矛盾。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按照等價原則進行,因而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增殖,即生產了剩餘價值。

(3)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

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關鍵在於闡明貨幣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怎樣轉化為特殊資本的。

①剩餘價值是不可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流通過程中發生的都是等價交換,因此剩餘價值不能產生於流通過程,但又離不開流通過程,它必須以流通過程為媒介。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②價值增殖不會發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因為此時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其價值量沒有增殖;

③價值增殖也不可能發生在w-g階段上,此時商品的價值是既定的,不會因商品的出賣而發生增殖;

④價值增殖必然發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某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這種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並為資本家所僱傭,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勞動力商品

(1)定義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a.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b.勞動力所有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3)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①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還原為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包括:

a.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這用於再生產勞動力;

b.勞動者繁育後代所必需的價值,這用於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c.勞動力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這用於提供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著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

(4)勞動力商品的買賣是表面上的等價交換,事實上的資本占有

在勞動力的買賣過程中,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是作為具有平等權利的商品生產者發生關係的。他們都支配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是用等價物去換取等價物,等量勞動相交換這一價值規律的要求並沒有被違反。但是只要交易完成,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原來的貨幣所有者變成資本家,勞動力的所有者變成了雇傭工人。

三、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1.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其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

(2)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①工人的勞動屬於資本家,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

②勞動產品全部歸屬於資本家。

(3)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時間,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就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支出的剩餘勞動的凝結。

2.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根據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或價值增殖過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1)不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產新產品過程中被消耗的那部分資本。生產資料的價值是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其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於它原有的量。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做不變資本(c)。

(2)可變資本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又重新創造出來。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生產出剩餘價值。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v)。

(3)區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意義

①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產生的源泉。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即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

②它為確定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正確反映剝削程度的概念是剩餘價值率,又稱剝削率。

3.剩餘價值率

(1)剩餘價值率

為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應用剩餘價值(m)和可變資本(v)相比,這一比率即為剩餘價值率(m')。

(2)表示方法

①表示在雇傭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中,資本家和工人各佔多少份額。

②表明,在工人的乙個工作日的全部勞動時間中,有多大部分用於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多大部分用來無償地給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3)影響剩餘價值量的因素

決定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量的因素是剩餘價值率的高低(m)和雇傭工人數量或可變資本總量的多少(v),有:

m=m/v×v=m'×v

四、生產剩餘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內工人生產的價值用於補償不變資本的價值;而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則以剩餘價值的形式被資本家占有。

因此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必須使工人的勞動時間大於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越多,生產的剩餘價值就越多。

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

(1)定義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2)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途徑

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本家總是力圖通過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此外,資本家還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來榨取剩餘價值。提高勞動強度是一種延長工作日時間的隱蔽的形式。

(3)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侷限

①最低界限:工作日不得小於或等於必要勞動時間。

②最高界限:一是勞動時間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須每天有一部分時間用於休息、吃飯等,以便恢復勞動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內總需要一定的時間用於家務活動、社會活動及文化生活(這種需要的範圍和數量取決於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

③在以上界限之內,工作日的現實長度取決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力量對比。

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1)定義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家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的剩餘價值生產方法。

(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途徑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的結果。即有:

(3)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

①單個企業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現實的經濟執行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單個企業開始的。單個企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其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因而就會產生出超額剩餘價值。

②資本家之間為追求超額剩餘價值進行激烈的競爭

a.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的競爭,競相採用先進技術,從而提高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此時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商品價值相應下降。個別資本家的超額剩餘價值消失,整個資本家階級卻普遍獲得了相對剩餘價值。

b.生活資料以及有關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後,引起了勞動力價值下降。於是,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便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則相應地延長。

③相對剩餘價值的形成

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各單個資本主義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主義企業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卻是相對剩餘價值的形成。

(3)超額剩餘價值

所謂超額剩餘價值,是指企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餘價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餘勞動。

3.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

(1)剩餘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的剝削。

(2)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

①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增殖資本的價值或者說生產剩餘價值。

②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都是以獲取剩餘價值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

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和剩餘價值的生產

一 單項選擇題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是隨著其使用價值的消費能創造出大於 a.使用價值的新價值b.商品價值的新價值 c.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d.不變資本價值的新價值 2.價值增殖過程是 a.勞...

資本主義的困難和內在缺陷

所謂 資本主義 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借助雇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裡,商品和服務借助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

8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課程標準 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課題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課型 授新課 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理解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比較凱恩斯主義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經濟主張的不同。概述自杜魯門至柯林頓歷屆 所採取的主要經濟思想 措施及其得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