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區教科書選用制度

2021-06-19 22:02:28 字數 5250 閱讀 3159

一.概念的說明

如果要清楚說明澳門地區的教科書選用制度是甚麼,首先得先界定制度是甚麼,教科書制度是甚麼,為甚麼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分析是重要的議題。

制度與準制度(quasi-institution)

社會學家將規範(norms)區分為非制度的與制度的兩大類;前者包括民德(mores)與民俗(folkways),後者則以法律(law)為原型。制度又可以區分成指定遵守的(prescribed)和被禁止的(proscribed)兩大類。(hess et al 1982)

民俗是乙個團體中所流行的比較標準化的習慣行為或活動方法,其賞罰規則不明確規定或不嚴格執行。民俗也可以稱之為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的風俗和習慣。 民德是一含有正當的、社會福利觀念的民俗,它所包括的大部分都是禁忌,指明那些行為該為或不該為;通常違反民德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

民德與民俗的區別,主要是民德含有正當的觀念,及具有更大的強制力。

民德與民俗稱為非制度化的規範,是因為它們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沒有任何確立的機構來執行,它們實際上是由公共情緒所訂立、維持與實施。(彭懷真 1988)

w.g. sumner指出人的第一要務是生活。為了滿足需要在試誤的過程中,總結出解決生活難題的途徑,通過教化,經年累月而成為集體的生活習慣,民俗就是這裡形成的。

張德勝(1987)認為習俗(custom)與制度並不是兩回事,人們就習俗的社會功能或人類活動的目標,將其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只不過是為了方便分析而已。他又總結出各種社會制度在現實生活裡是互相滲透的,人只是受習俗的支配而活動;當活動的目標和性質有所改變時,分析的焦點也由乙個制度轉向另外乙個制度。

把上述三個概念釐清是必要的。考慮到習俗與制度不是兩回事,習俗與民俗看似描述同乙個現象的兩個不同述語,而且,民德比民俗更具強制力,姑且以準制度這個構念代表習慣、民俗和民德三個概念的統稱。

運用制度和準制度兩個構建出的概念,下文將以前者說明澳門學校系統層次及官立學校的教科書選用制度,並展示後者在私立學校教科書選用的狀況。

教科書制度/準制度**的範圍

如果把張德勝對制度的總結,套入學校教科書選用的議題上,那麼,讀者便很容易理解如下的論述:

教科書是一種文化產品,是由不同權力的各種團體間的權力關係妥協的結果,而且是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因此也是政治的產品、經濟的產品。 教科書制度的爭論是學校知識和整體社會中的權力關係的爭論。因此教科書政策是一種文化政策,也是政治的、經濟的政策。

(歐用生 1996)

歐校長用生教授又認為,在面對台灣教科書市場自由化的情況下,提公升教師的教科書素養,是當前台灣教育改革實務一項重大議題。教科書素養指教科書的發展、評鑑、選擇、使用和研究等的能力。

綜述張德勝及歐用生兩位的卓見,教科書制度/準制度的分析,實務上應把教科書作為文化工業之一,從中度層次(mezzo level)分析文化政策與政治、經濟政策之間千絲萬縷的互動關係。教科書出版事業具有一體多面的特性,它同時屬於文化、政治、經濟的分析領域。

同一原理,當本文焦點分析澳門地區學校教科書選用制度時,應深究制度表象呈現的特色的背後含義。

**教科書選用制度/準制度的重要性

效能學校研究的嶄新**方向之一,是**世界級的學校課程(world class curriculum)(betty steffy and fenwick english 1997)和課程聯結(curriculum alignment)分析下的教材。茲嘗試以課程的概念,定位教科書在學校課程中的重要性,從中,亦同時說明教科書選用的重要和為本澳訂定統一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困難。

1.教科書在學校課程中的定位

附圖一是fenwick english與betty steffy就課程聯結分析的展開,教科書的主要作用在支援教師的教學工作,教科書實際上可以理解成alan glatthorn所指支援的課程(supported curriculum)之一。

作為支援教學的教科書,通常經教師的作用(westbury 見江山野主編頁129),在課堂教學環境下,把教科書所載的經驗結構傳遞給學生,因而,教科書的定位是作為學生學習經驗的感官素材,透過教師教授的課程(taught curriculum),把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要求的、應然的教學目的、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傳給學生。因此,一部好的教科書可以有系統地呈現給教師合乎教學綱要要求的內容,協助教師為學生選取適當經驗,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完成可慾的校內教學目標,也間接的完成社會對學校教育功能的角色期盼。

此外,學校教育的其中一項目標是為學生繼續公升學奠定基礎,而公升學無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選拔,因此,教師對某教科書的選用,亦受到測驗的課程(tested curriculum)的導向作用所左右,影響的程度有多深,影響是好是壞,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清楚。

從上述課程聯結的觀察,可見教科書的選用,應受書面的課程(包括法定教育目標、教學綱要等等)和考試這兩組結構性外在因素影響。

2.教科書在教學中的定位

對westbury來說,教科書是指「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圍繞並支援各種教學活動的書籍」。教科書是教師和學校進行教育工作時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而在特定的情況下,教師所擁有的書籍,對學校和教師擬定目的範圍,常常又是最重要的限制。因此,他認為教育的發展,課程的發展,都與教科書的選擇和寫作手並進。

(見江山野主編頁129)

另外,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教科書選用問題,westbury的忠告是「對大多數學科來說,教科書是大多數教學法的基礎。在不同的教育傳統下,在不同的學科領域裡,對不同的教法來說,教科書起著不同的作用。」(見江山野主編頁194) 對專長於不同教學法的教師來說,最理想的教科書的規準是不同的,試圖為不同教學法的教師訂立一套共同的選書準則,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十分困難。

(見下文葡文科例子)

因此,他又認為不管從書在教育中所占有的中心地位,書的設計、可讀性、課文內含偏見等的注視,以至於教育研究和理論的觀點等方面的分析,教科書本身及其使用,是學校教育中難以把握的一部分。(見江山野主編頁129)

3.教科書在學校教育中的定位

有美國學者認為教科書是教育輸入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課文反映了一國文化的基本觀念,同時,又通常是文化掙扎求存和相互激辯的導火線(philip g. altbach 1991見falk pingel 1999)。

以美國的社會、歷史、地理及語文等學科教科書為例,一般被認為最能夠反映乙個社會所處的政治和社會規範。官方認可傳授給新生代的事實、資料、其他任何型式的訊息、以及神話和故事,明顯地反映了**冀望新生代習得的規則、規範和行為模式。透過歷史和地理教科書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內容,我們從何處來?

在**生活?是否被允許在一起生活?藉著這些尋根的主題,我們逐漸明確我們是誰(hanna schissler 1989-90見falk pingel 1999)。

4.好的教科書對學生及教師的意義

又以語文學科為例,一部好的教科書,絕對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同時,亦能夠促成教師教學技能的改進(linguapax 1997 頁9)。此外,好的教科書在某程度上能夠補償教師訓練的不足,同時,能夠使一些具有雄心的課程轉達給學生,使學生投入學習及鼓勵他們力爭上游。(linguapax 1997 頁7)

儘管現今的語文教學,在新科技發展及教學理論的帶領下,傾向於以錄音帶、電影、電腦、電視等電化工具取代教科書,有論者認為教科書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學工具,同時也是最能貼近學生需要的工具。因為教科書具有足夠的彈性,能夠在沒有電或特別裝置的情況下,仍舊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它可能是多種教學手段之中最經濟的一種。也因為教科書的字裡行間,提供學生乙個無形的,因而是無限制的學習想像空間,學生作為乙個讀者,就像柏拉圖一樣,透過書本知識來認識知識的主體、認識讀物的社會脈動,換句話說,書本的文字透過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透過讀者閱讀活動的主觀體驗,這樣乙個相互主觀的過程,讀者間接地認識「有意義的」客觀世界。

5.教科書的國際比較研究

教科書對學生學習是如此的經濟、有意義,對教師是如此的有效及支援,教科書分析又可得如此豐富的潛藏文化、社會、政治訊息,也能透過權威作者,有意義地認識世界,在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國際社會倡導共同生活的前景下,難怪有學者認為教科書是教育走向國際理解的工具(falk pingel 1999)。

6.小結:教師分析現有教科書是手段,改進學生學習是目的

教科書分析重要的另一原因是在教室的場境之下,教師從學術機構習得的專業技能,加上其個人的特質和經歷,在課程目標的導引下,以指導者的身份將教科書中的結構經驗,經精心剪裁,透過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習者。細心觀察,在這樣的場域下,有三個較重要的元素──教師、學生和媒材(見附圖二及附圖三)。當中,教師佔主導地位,而且,學級愈低,教師主導地位愈高,倘沒有明確的參照物(如:

學生學習指引等)讓學生知悉他們應該學些甚麼及如何學的情況下,經由教師對教科書的理解,加上其個人的經驗,一些不必要的、生硬的、不被理解的知識,可能就此被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在用心鑽研教科書提供的"科學秘方"之餘,請慎思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每一新單元之前的起始點,包括已具備的知識及能力是甚麼。也就是說,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合理地使用教科書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改進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教材結構分析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科書選擇的一大原則及新興的**方向

在上述巨集觀國內及國際視野和微觀教室層次觀點認識的前提之下,教科書的好與壞非常重要。應該如何選擇,絕對是重要的課題。

1.教科書選用的相關課題

因為教科書的選擇是人在選擇,所以,」誰人」及」如何」是兩個核心的次課題。誰人決定一所學校某學科教科書的使用?誰有資格參與選書工作?

取得資格的條件是甚麼?他們籍憑甚麼準則進行選書?遇有不同意見,如何取捨,或是說,經怎樣的程式才能保障最終選擇最具有合理性?

可能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行事規則嗎?這套規則可以普遍施行,最後形成具典章的選書制度嗎?

2.教科書的設計理念是教科書選擇的主要判准

不少學者認為判斷教科書的優劣,須視乎設計所欲達成的目標是甚麼,意圖是作為初級資料的**?塑造具讀、寫和批判思考技巧的人?人倫關係的**者?

或是愛國主義的推動者?教科書的呈現形式,可能是次要的。

在美國加州有這樣的個案,兩位教師在報張上闢專欄"help a friend learn english",以每日九百字的短文,圖改進初說或讀英語者的英文能力( ann-louise martin 1999 jan )。這是乙個很好的例項,說明了"教科書"無處不在,只要具明確的教學目標(或意圖)的文章就可以視為另類教科書之一,呈現方式並不拘泥於"書本"與否,亦不困囿於學校牆壁之內。

正是這些特性,大眾化的、生活化的報張也可以成為乙個重要的教學工具。而學生學習的結果,好一部分可能來自日常生活大眾**的替代經驗,學校內作為社會上主要的、(半)專業的施教者的教師,對教科書的分析和選擇,無論在國際層次、地區層次或是學校層次,都變得重要。教科書分析或是擴大意義的教科書分析──**文化(media literacy),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議題,透過超文字的網路化學習,更以打破學校學習時空限制的姿態出現(見附圖四)。

文字(text)、反文字(counter-text)及超文字(hyper-text)的研究和分析,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廿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的顯學。新**對學校教育的挑戰,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均應該密切關注和深入**。

XX縣中小學教科書管理選用檢查情況匯報

為進一步加強我縣中小學教科書管理,規範教科書選用 徵訂等工作,根據xx市教育局 關於 教育部關於印發 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暫行辦法 的通知 的通知 酒教基 2014 103號 精神,縣教育局高度重視,組織專人對中小學教學教輔用書正當使用 版本版別等方面開展了全面檢查,經查,中小學教材 教輔的選用能嚴...

學校教材的選用制度

教材工作是特色專業教學管理工作中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在課堂上使用高質量教材,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把精品教材作為教材選用的主要目標 不斷更新教材內容,積極開發新教材,並使高質量的新版教材成為教材選用的主體 在教材的選用中,嚴把教材質量關,才能做到專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學校的教材選用應遵循幾個原則 ...

教材選用和評估制度

4.6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為進一步完善教材管理機制,建立 健全科學合理的教材選用制度與評估體系,確保高質量教材進課堂。一 教材選用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質量至上原則 教材選用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