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5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021-05-30 07:19:56 字數 3455 閱讀 1910

[a組]

1.翻譯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句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①。使國工視之,曰:

「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

樂官傳視,皆曰:「希世奇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

「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

注:①太常:漢之官名,主管理樂的大官。

②窾:通款,即款識,器物上刻寫的文字。

(1)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2)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

【答案】 (1)工之僑把它拿回來,和油漆工商議,(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紋。

(2)有個高貴的人路過時看到了它,用百金交換,獻給朝廷。

參考譯文:工之僑得到了非常好的桐木,經過砍削做成琴。上弦一彈奏,發出金鐘般的聲響和玉磬般的共鳴聲。

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獻給太常樂官。(太常)叫全國知名的樂工鑑定它,(樂工)說:「不是古琴。

」(於是就)退還給他。工之僑把它拿回來,和油漆工商議,(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紋。又求能刻寫篆字的技工,刻上古代的篆字。

裝在木匣裡,給它埋上土。過了一年,把它抱到市上去(賣)。有個高貴的人路過時看到了它,用百金買去,獻給朝廷。

樂官們互相傳看,都說:「(這是)人間稀有珍品。」工之僑聽說後,感嘆地說:

「太可悲啦,這個世道!難道只是(對於)一張琴嗎?」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節選自《孟子·盡心上》)

(1)將上面文言文用斜線(/)斷句。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②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答案】 (1)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須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2)①所以見過大海的人就很難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受過教育的人,就很難被一般言論所打動。②流水這個東西,它不填滿地面的坑坎是不會前進的;君子(如果)立志於大道,不積累一定成就就難以通達。

參考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見過大海的人就很難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受過教育的人,就很難被一般言論所打動。

**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輝,凡是能容納光線的小縫隙都能照到。流水這個東西,它不填滿地面的坑坎是不會前進的;君子(如果)立志於大道,不積累一定成就就難以通達。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後面的題目。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噁。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伸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有刪改)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噁。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答案】 (1)管仲執掌國政擔任齊國的相國以後,(他)憑藉著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國家富足,使軍隊強盛,(辦事能夠)與老百姓同好噁。

(2)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順應民心給予他們;老百姓所反對的,(管仲)就順應民心廢除它。

(3)齊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而管仲卻趁機規勸齊桓公履行條約從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齊國,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

參考譯文:管仲執掌國政擔任齊國的相國以後,(他)憑藉著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國家富足,使軍隊強盛,(辦事能夠)與老百姓同好噁。所以他說:

「倉庫儲備充實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禮儀節操,衣食豐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榮譽和恥辱,君主如能遵守法度,六親便會和睦團結。禮、義、廉、恥這四大綱紀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頭一樣,讓(它)順應民心。

」所以管仲所論述的道理很淺顯,但容易實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順應民心給予他們;老百姓所反對的,(管仲)就順應民心廢除它。

管仲處理國家的政事,善於利用禍事而變為好事,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因少姬之事而發怒,才南下襲擊蔡國的,而管仲卻趁機去攻打楚國,責備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

齊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的,而管仲卻趁機責令燕國恢復召公時的政令。齊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而管仲卻趁機規勸齊桓公履行條約從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齊國,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所以說:

「懂得給予就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政的法寶。」

4.閱讀下面文言語段,按要求完成文後題目。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

」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

此君之所以後也。」

(1)用「/」給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斷句。

(2)請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

②而先後心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譯文【答案】 (1)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

(2)①你教我駕馭車馬,沒有把本領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領先還是落後,您的心思都在我這裡,您還有什麼心思去調整馬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了。

參考譯文:趙襄王向善於駕馭車馬的王子期學習,學習不久之後就與王子期進行比賽,趙襄王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後了。趙襄王說:

「你教我駕馭車馬,沒有把本領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說:「本領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

但凡駕馭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現在國君在落後時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時又怕我趕上。其實駕車比賽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後面。

而您不管是領先還是落後,您的心思都在我這裡,您還有什麼心思去調整馬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了。」

5.給下列文言短文斷句。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析】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

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1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校際公開示範課教案 時間 2010年12月28日班級 高三 1 執教人 劉孝同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基本要求。2 通過課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3 利用掌握的方法解決課外文言語句的翻譯中出現的問題。二 過程與方法 實物投影展示高考真題,分析考點,講練結合。...

文言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專題訓練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是2002年新增加的乙個考點。這個考點雖然形式上是兩個方面,但實質上是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層次,乙個強調了理解是翻譯的基礎,乙個強調在此基礎上的書面表達結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只注重文言句的大概意思而不能具體 準確地作出翻譯,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文言文...

高考語文專題複習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第三章古詩文閱讀 專題十四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 將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上不樂,從容問曰 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 宜莫若太子。太子入問疾,上使太子齰癰。太子齰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通嘗為上齰之,太子慚,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通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