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專題訓練

2022-12-11 10:12:03 字數 6370 閱讀 1607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是2023年新增加的乙個考點。這個考點雖然形式上是兩個方面,但實質上是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層次,乙個強調了理解是翻譯的基礎,乙個強調在此基礎上的書面表達結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只注重文言句的大概意思而不能具體、準確地作出翻譯,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文言文翻譯的要領。

有關此考點的解答技巧:

⑴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

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基本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能讀通、讀懂、概括其主要內容或含義;二是能理解句子內部的邏輯關係及分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三是能理解語句在深層含義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正確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正確理解句中重要文言詞語的實用意義,辨析和把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從而達到讀通、讀懂,真正把握句意的程度。第二,儘管節選文段已加標點,但閱讀時仍要注意斷句,即句中停頓問題,以便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這就需要充分體會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的特點,勿將兩個單音節詞誤作乙個雙音節詞而牽強附會地作出解釋;辨清語意和語法結構,使誦讀與其一致;句中牽涉到的一些專名,要細心體會、認真分析、準確誦讀,否則會引起理解上的錯誤;了解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

總之,理解是翻譯的基礎。

⑵準確翻譯文言句子。

第一,文言文翻譯應恪守以下原則:一是要有語境意識,不能孤立地去翻譯這個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對個別句子的翻譯,必須強化語境意識,因為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甚或虛詞,在這個獨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釋是行得通的,但這個句子**於整個文段,如果把這個翻譯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語境了。

這說明在文言文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孤立地對所考查的語句進行翻譯,必須要結合語境給文言文句定位。二是,採取直譯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實。這是文言文翻譯必備的一環,翻譯就是將文言詞變成現代漢語詞,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實詞加虛詞的語法組合,因而必須做到字字落實,為保持原貌必須直譯。

三是,在翻譯過程中,要將文言文的單音節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這是根據它們的特點決定的,當然不是每乙個字都是如此(現代漢語詞保留古漢語詞的除外。四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將古漢語的句式、用法轉換成現代漢語的句式、用法。

古今漢語的句式、用法是有較大的區別的,特別是針對現代漢語而言的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倒裝句、使動句、意動句和為動句,以及一些活用現象等等,這一點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五是,必須關注省略句,該補出的必須補出,該明確的必須明確。文言文相對於現代漢語比較簡約,該省則省,該簡則簡,可以說是言簡意賅,因此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為使語意明確、完整,必須關注省略的內容,補足並明確省略的內容。

例如:人民不勝禽獸蟲蛇。譯為:

人民禁不住禽獸蟲蛇(的侵害。如果譯文不加括號中的內容讀起來就不通順,有語病。六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氣語言風格必須在翻譯的時候很好地體現出來。

語氣在某種程度上說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風格則體現語言的特色,這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冀復得兔,免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一為:希望再撿到碰死的兔子,結果當然不能再得到兔子,這件事卻成了宋國的乙個笑話。譯文二為: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譯文一沒有重視與原文風格保持一致,改動較大,而譯文二則採用直譯的方式且保持了古文原貌,較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思想內容。再如:

週之敗端,其在乎此矣。譯文一為:周朝敗亡的原因,不外乎這個罷了。

譯文二為:周朝所以滅亡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了。結合原文的上下來看,柳宗元對「週之敗端」確實作了很肯定的解釋,從這點看,譯文一併沒有錯,但是柳宗元在這裡是用一種推測語氣「其在乎此矣」來表達這種肯定的解釋的。

譯文一沒能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譯文二則把這種語氣

很好地表達出來。

第二,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一是對譯,即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多音節詞。例如: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夠發現千里馬。句中的「世」可譯為「世上」。二是替換,即把古代詞換成構詞成分完全不同的現代詞。

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譯為「發現」。至於有些意思含蓄深奧的句子,雖然把其中的古代詞換成了現代詞,但仍不能表達清楚時,就只好意譯了。例如: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句中的「為刎頸之交」,若直譯為「成為割脖子的朋友」,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必須意譯為「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達清楚。三是保留,即對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詞和一些專有名詞(人物名、地名、國名、朝代、年號、官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譯。

例如前邊例子中的古今通用詞「有」「然後」、人物名「伯樂」「千里馬」就不必譯了。四是刪略,即對文言文中的某些語氣詞、連詞和謙敬副詞等,現代漢語中沒有對等的詞可以代替,刪去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時,就可以刪略。例如:

「夫戰,勇氣也」中的「夫」,「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中的「者」「也」,等等,五是補充,即補譯出文言文中沒有而現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後有千里馬」一句,只有補出狀語「才」、「能夠」,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六是調整,即對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詞序,一般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過來。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這個句子是主謂倒裝的,目的是強調謂語,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為:

你不聰明,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了!

第三,文言文翻譯應需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首先要吃透原文,這是做好文言文翻譯的關鍵。能吃透原文,譯文即使句子欠通,起碼意思不會走樣,否則,意思表達不准,句子再流利也不能解決翻譯的問題。

二是,注意多義詞詞義的確定。古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較多,由於一詞多義的現象,往往對句中乙個詞的含義似乎幾種理解都可以講通,怎樣確定呢?應當注意它的語言環境,從參酌上下文意來確定。

三是,注意詞句的感**彩。遇到感情強烈的句子,可在原文前後適當增加些輔助成分,以便把語氣更好地表達出來。四是,注意同音通假和詞類活用的現象。

當按照詞的常用義在句中講不通的時候,就應該從它的同音或近音詞去考慮,看它是不是通假字;當乙個詞在句中充當的成分反常時就應當考慮它是否活用了。五是,恰當處理文言虛詞及固定結構。在翻譯的過程中,文言實詞是必須翻譯出來的,它是文言句子的主體,如出現重複現象就將同意文字合併;而文言虛詞表實在義的必須翻譯出來,非表實在義的若表一定語氣的也得表示出來,其餘可以不翻譯。

對於那些固定結構,要根據它自身的特點及它在句中的表意功能作出恰當的翻譯,譯出它的語氣、色彩、風格。六是,採用置換手段,力求使譯文言簡意賅。翻譯文言文就是一種語言的轉換,但在轉換的過程中,主要採用置換的手段(即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保持文言文語言簡練的風格。

最後一點是,譯文力求做到「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譯文要忠實於原文,不能隨心所欲;所謂「達」就是譯文要文從字順,意脈通暢,合乎現代語法規範和語法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譯文要盡量做到得體、生動,較好地體現原文的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

文言文翻譯口訣: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複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餘;推斷詞義,前後聯絡;遇到難句,前思後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字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翻譯下面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閱讀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

」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

「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

今先王之義勝,故肥。」

——《喻老》[注] 臞(qú:瘦

⑴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

譯文:⑵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

譯文:⑶今先王之義勝,故肥。

譯文: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魏徵有疾,上手詔問之。且言:「不見數日,朕過多矣。

今欲自往,恐益為勞。若有聞見,可封狀進來。」徵上言:

「比者**陵師,奴婢忽主,下多輕上,皆有為而然,漸不可長。」又言:「陛下臨朝,常以至公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或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

(節選自《資治通鑑》卷一九四⑴若有聞見,可封狀進來。

譯文:⑵比者**陵師,奴婢忽主,下多輕上。

譯文:⑶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譯文:3、閱讀下面短文,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①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

「**記之:②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譯文:①

②4、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曰:「①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②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論語·子路》

譯文:①

②5、閱讀下文,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墨者有鉅子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腹黃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腹黃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子。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呂氏春秋·去私》

⑴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譯文:⑵「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

譯文:⑶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譯文: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問:「子巧乎!

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枸;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選自《莊子·達生篇》 [注]①蜩:蟬。②橛(jué株(zhū枸(gōu:短樹根。

⑴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譯文:⑵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譯文:⑶「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7、把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始皇築女懷清台。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間,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譯文:8、將文中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①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②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公尺,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③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遣矢矣。

」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①②③

9、將文中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或曰:「①有人於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迂夫(作者自稱曰:

「君子也。」或曰:「②曷若無過而指諸?

」迂夫曰:「③君子履中正而行者也。故有過,則人得而指諸。

若夫不中不正之人,終日所為皆過也,④又安得指之?」

(司馬光《迂書》

譯文:①②③

④10、閱讀下列文言語段並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漢上官桀為未央廄令,武帝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

「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忠,由是親近,至於受遺詔輔少主。

義縱為右內吏,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縱以我為不行此道乎?」銜之,遂坐以它事棄市。

二人者,其始獲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縱及誅,可謂幸不幸矣。

(宋·洪邁《容齋隨筆》

⑴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

譯文:⑵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

譯文:⑶銜之,遂坐以它事棄市。

譯文:11、將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哀溺柳宗元

水之氓鹹善遊。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①中濟船破,皆遊。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

」曰:②「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

「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③「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⑴中濟船破,皆遊。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譯文:⑵吾腰千錢,重,是以後。

譯文:⑶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

譯文:12、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漿失舵。

⑴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譯文:⑵遽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漿失舵。

1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校際公開示範課教案 時間 2010年12月28日班級 高三 1 執教人 劉孝同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基本要求。2 通過課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3 利用掌握的方法解決課外文言語句的翻譯中出現的問題。二 過程與方法 實物投影展示高考真題,分析考點,講練結合。...

2 15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a組 1 翻譯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句子。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 使國工視之,曰 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 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 希世奇珍也!工之僑...

高考語文專題複習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第三章古詩文閱讀 專題十四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 將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上不樂,從容問曰 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 宜莫若太子。太子入問疾,上使太子齰癰。太子齰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通嘗為上齰之,太子慚,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通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