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主要內容

2021-03-28 08:02:23 字數 5601 閱讀 5730

main content

of primary chemistry

july,2011

緒言1. 化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其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2.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3. 化學變化: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

4.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5.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6. 鎂帶(銀白色金屬光澤)燃燒的現象: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種白色固體物。

7. 加熱鹼式碳酸銅(俗稱銅綠,綠色)的現象:加熱後,綠色粉末變成黑色,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渾濁。

8. 加熱鹼式碳酸銅時注意事項: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在試管口凝結的水滴倒流到熱的試管底部,導致試管破裂②實驗結束後先把導氣管從石灰水中撤出,再熄滅酒精燈,目的是防止石灰水被倒吸到熱的試管中,使試管破裂。

第一章空氣氧

1. 空氣的成分: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氮七八,氧二一,零點九四稀有氣,零點零三有兩個,二氧化碳和雜氣)。

粗略地說,空氣中為氧氣,為氮氣。(以上均為體積分數)

2. 氧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於水,液化後為淡藍色液體,進一步凝固後為淡藍色雪花狀固體,加壓後的氧氣用天藍色鋼瓶儲運(氮氣用黑色鋼瓶儲運)。

3. 氧氣的化學性質:氧化性。

4. 炭(黑色塊狀固體)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燃燒,發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5. 硫(淡黃色粉末狀固體)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火焰為淡藍色)

6. 磷(白磷為白色塊狀固體,紅磷為紫紅色粉末狀固體)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燃燒,發出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白色固體物。

7.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

瓶底放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的原因:防止濺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8. 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9. 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10. 氧氣的用途:供給呼吸、支援燃燒。

11.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①加熱氯酸鉀(白色粉末狀固體,二氧化錳作催化劑);

②加熱高錳酸鉀(紫黑色粉末狀固體)。

12.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不變的物質。

13.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催化作用。

14. 催化劑的性質:

①不能使原本不能發生的化學反應發生;

②是反應條件,旨在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

③反應前後質量不變,化學性質不變。

④催化劑有正負之分,正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負催化劑減慢反應速率。

15. 氣體的收集:

①對於不溶於水的氣體,可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②對於密度比空氣密度大的氣體,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③對於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的氣體,可以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注意:密度與空氣密度差不多的氣體不可用排氣法收集,因為該氣體容易與空氣混合。

16. 氣體密度的比較:通常可比較其相對分子質量,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約為29。

17. 實驗注意事項:

①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③伸入試管內的導氣管不能太長,稍微露出橡膠塞即可,目的是便於排盡試管內的空氣;

④加熱前一定要預熱;

⑤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時,應當氣體連續均勻地放出時開始收集,因為剛開始放出的是從試管內排出的空氣;

⑥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氣管要伸入到集氣瓶底部,目的是便於排盡集氣瓶內的空氣;

⑦反應結束時,先撤除導氣管,再熄滅酒精燈。

18.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19. 氧氣的工業制法:液態空氣蒸發分離法。

20. 實驗室制氧氣發生的是化學變化,工業制氧氣發生的是物理變化。

21. 燃燒: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22. 可燃物燃燒的兩個條件:

①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②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

23. 物質的著火點是乙個定值,不能改變。

24. 可燃物燃燒時的現象,不僅與可燃物本身的性質有關,還與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以及氧氣的濃度有關。

25. 並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像燃燒那樣劇烈,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緩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覺,這種氧化叫做緩慢氧化。

26. 物質在緩慢氧化的過程中會產生熱量,但是不會發光。

27. 自燃: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燃燒。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1.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

2.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無法再分。

3.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4. 分子的基本性質:

①分子很小;

②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③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④不同的分子性質不同。

5. 分子是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

6. 物質發生三態變化的實質是分子間距發生變化。

7. 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

8. 混合物的性質:

①各物質之間不發生反應,各自保持其原來的性質;

②沒有固定的組成,因此也就沒有固定的性質(熔沸點等),不存在化學式;

9. 純淨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

10. 純淨物的性質:有固定的組成,有固定的性質,存在化學式。

11. 從微觀角度理解,純淨物由同種分子組成,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組成,且各種分子所佔的比例不確定。

12. 研究物質的性質時須取用其純淨物,因為一種物質裡如果含有雜質就會影響這種物質固有的某些性質。

13. 應當注意:所謂的純淨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絕對的純淨物是不存在的。

14. 原子的結構:

質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

核外電子

其中:原子呈電中性,即不帶電;

質子帶乙個單位的正電荷;

中子不帶電;

電子帶乙個單位的負電荷。

又∵ 質子數=原子序數

∴ 原子序數=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15. 國際上一致同意以c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叫做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16.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約相等,都等於c12原子質量的1/12,即約等於1個氫原子的質量,而電子的質量僅相當於質子(或中子)質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17.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18. 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19. 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20.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並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的化合物。

注意區別於含氧化合物(含有氧的化合物)。

21. 地殼中元素的含量:氧》矽》鋁》鐵

22. 元素符號: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首字母或前兩個字母。

23. 化學式: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24. 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①表示這種物質;

②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元素;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乙個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乙個分子的構成。

25. 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

第三章水氫

1. 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乙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凝固點是0℃,沸點是100℃,4℃時密度最大,為1g/cm3,水結冰時體積膨脹,密度減小,所以冰能浮在水面上。

2. 電解水是化學變化,在電解的過程中,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3. 電解水時正極產生的是氧氣,負極產生的是氫氣,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

4. 氫氣的鑑別:用燃著的木條檢驗,若氣體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且伴有輕微的爆鳴聲,則證明是氫氣。

5. 氫氣的制法:活潑金屬與稀酸反應。

①不用(稀、濃)硝酸的原因:(稀、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制不出氫氣,且硝酸易揮發,會使制得的氫氣不純;

②不用濃鹽酸的原因:濃鹽酸易揮發,會使制得的氫氣不純;

③不用濃硫酸的原因: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制不出氫氣。

6. 置換反應:一種單質與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7. 原子團:在化學反應中作為乙個整體參加反應的原子集團,如so42-等。

8. 氫氣的乾燥:

①中性乾燥劑:無水cacl2

②酸性乾燥劑:濃硫酸,p2o5

③鹼性乾燥劑:鹼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

由於氫氣是中性氣體,故以上乾燥劑均可使用。

9. 氫氣的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

10. 一般地,實驗裝置由反應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生成物的性質確定。

11. 氫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密度小,難溶於水。

12. 氫氣的化學性質:還原性(燃燒,還原氧化銅)

13. 氫氣燃燒的現象:燃燒,發出淡藍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

14. 任何可燃性氣體或可燃性粉塵與空氣混合,只要達到其**極限,都會發生**,因此在使用可燃性氣體之前一定要檢驗氣體的純度。

15. 氫氣還原氧化銅的現象:加熱後,黑色粉末逐漸變成光亮的紅色,且在試管口有水珠生成。

16. 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

相應的,與氧結合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

17. 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被還原,做氧化劑;

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被氧化,做還原劑。

18. 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裡,電子是分層運動的,從原子核向外依次是第

一、二、

三、四、

五、六、七層,也稱作第k、l、m、n、o、p、q層,電子就在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

19. 內層電子能量較低,外層電子能量較高。

20. 核外電子的分層運動,又叫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21. 核外電子排布的一般規律:

①第一層上最多排2個電子,第二層上最多排8個電子,即各層上的電子最多可排2n2個;

②最外層最多不超過8個電子。

22. 不同種類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特點:

①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少於4個;

②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多於或等於4個;

③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除外,還只有乙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為2個)。

23. 稀有氣體元素也叫做惰性氣體元素,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通常認為最外層有8個電子(當最外層是第一層時有2個電子)的結構是一種穩定結構。

24. 在化學反應中,金屬元素的原子比較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而使次外層變成最外層以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比較容易獲得電子,也使最外層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所以,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有著密切的聯絡,或者說,元素的化學性質由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

25. 帶電的原子叫做離子,離子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

26. 由陰陽離子的相互作用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

以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

初中化學計算的主要內容

初中化學計算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 有關化學式的計算 用元素符合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做化學式。本知識塊的計算關鍵是抓住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義,並要深刻理解化學式中各符號及數字的意義,處理好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算術關係。1.計算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是指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通過化學式可...

人教版初中數學主要內容 目錄

初中數學各章節主要內容七年級 上 冊 第一章有理數 1.1 正數和負數 1.2 有理數 1.3 有理數的加減法 1.4 有理數的乘除法 1.5 有理數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減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減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從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併同類項與移項3....

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主要內容

七年級上冊主要內容 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體圖形 圓柱 圓錐 正方體 長方體 稜柱 球都是幾何體 圖形是由點 線 面構成的,面與面相交得到線,線與線相交得到點,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2.展開與摺疊 稜柱 稜 側稜,稜柱的展開與摺疊 3.截乙個幾何體 截面 截面的形狀 4.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