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思想史

2021-03-17 17:03:54 字數 5749 閱讀 1272

史記節選

10、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繆公問公孫支,支曰:

「飢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

」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

「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

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鷙(zhi)。

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

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die)跣(xian),曰:

「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

」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捨,而饋之七牢。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

是時秦地東至河。(秦本紀)

晉國遭受旱災,便向秦國請求支援糧食。丕豹勸說穆公不給,趁他們饑荒去攻打他們。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說:

「荒歉與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不可不給。」問百里奚,百里奚說:「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麼罪呢?

」穆公於是採納了百里奚、公孫支的意見,終於給了晉國糧食。用車船水陸並運,從雍都到絳城絡繹不絕。

十四年,秦國饑荒,向晉國請求支援糧食。晉君與群臣商量這件事。虢射說:

「趁著他們饑荒攻打他們,可以收到大功效。」晉君聽從了他的話。十五年,晉君發兵攻打秦國,穆公發兵抵抗,讓丕豹為將,親自前往迎戰。

九月壬戌曰,穆公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地會戰。晉君拋開他的大部隊,獨自向前衝去,與秦軍爭奪財物,車馬陷在泥淖中,盤旋不得出。穆公與部下縱馬追趕他,沒有抓到晉君,反被晉軍包圍了。

晉軍攻擊穆公,穆公受傷。這時,曾在岐山下偷吃良馬的三百多個人驅馬衝入晉軍,晉軍撤掉包圍,於是使穆公脫險而晉君反被活捉。當初,穆公走失了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共同抓住它吃掉了,官吏追捕到了他們,要依法懲治。

穆公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不喝酒,會使人害病。

」於是都賜給酒喝並赦免了他們。這三百個人聽說秦國還擊晉軍,都要求跟從參戰,跟從前進時發現穆公處境困窘,就全都挺舉兵器,冒死衝鋒,來報答食馬肉而被赦的恩德。於是穆公俘虜晉君而回,在全國傳下命令,「大家齋戒獨宿,我將要用晉君祭祀上帝」。

周天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晉君是我的同姓」,為晉君求情。夷吾的姐姐就是穆公的夫人,夫人聽說了這件事,就穿著喪服光著腳跑到穆公面前,說:「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委屈您下命令懲罰他。

」穆公說:「我把抓到晉君當作乙個大功勞,而如今天子為他求情,夫人為此事擔憂。」便跟晉君訂立盟約,答應送他回去。

把他換到高階館舍住宿,供給他牛、羊、豬各七頭。十一月,送回晉君夷吾,夷吾獻出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到秦國作人質。秦君把同宗的女兒嫁給子圉。

這時,秦國的國土向東已到達黃河。

這一段的解析告訴我們組織中的管理者應該如何對待其他組織群體的行為。當前市場經濟是開放的,具有國際化的,每個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都會受到其他企業的影響,企業間的競爭是一直是存在並且激烈的,另外不同企業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也會在短期內置立合作聯盟。這就需要企業或組織中的領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與公司需要合理選擇企業發展戰略,不要因為自身原因或者一些小利小惠而錯失發展機會,甚至誤入歧途。

本文中的秦穆公,作為春秋一代諸侯,對待晉君夷吾的不義行為已經做到仁至義盡。首先,面對晉國大旱,秦國水陸兩用援助糧草。其次,俘獲晉君而不殺,以賓客對待並放回。

試想,若秦穆公不援助晉旱,不禮待晉君,晉國必會以此為恥辱,再次攻打秦國,那麼**的國力也不會增強了。相反,秦穆公的種種行為促成了**之好,擴大了疆土,增強了國力,並且沒有讓周天子為難,實為上策。同樣的例子,出現在解放戰爭時期,國共作為當時很有勢力的兩大黨派。

共產黨領導人懂得聯合小黨派,共同尋找國家出路,並且取得戰爭勝利;而國民黨抵制**其他黨派人士,搞白色恐怖,從政治角度上已經失去了優勢,只能退居台灣。所以說組織中的領導人應該實時制定對策,為組織的長遠發展謀求福利。

另外,秦穆公對待三百勇士的行為另人稱道,這樣為後來秦穆公被困獲救埋下了伏筆。從另乙個角度告訴組織中的管理者應該注重企業的社會價值,乙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有很多,適當的給予他們關心,滿足他們的需要,在某些程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會在企業需要的時候起到正面作用。

19、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

其議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從來遠矣。如故便。」上曰:

「朕聞法正**愨(que),罪當**從。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為暴者也。

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有司皆曰:

「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孝文本紀)

十二月,文帝說:「法令是治理國家的依據,是用來禁止殘暴和表彰好人的。現在犯法的人已經判罪,還要讓他們無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及兄弟們連坐,把他們都抓來治罪,我很不贊成這樣做。

你們討論一下。」有關**都說:「百姓們不能自己約束自己,所以設定法令來管制他們。

一人犯法牽連他人同時治罪,是為了使他們心裡有所顧忌,讓他們不敢輕易犯法,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還是保持不變的好。」文帝說:「我聽說法律公正百姓就忠誠,刑罰得當百姓才會服從。

而且管理人民並引導他們向善的人是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導他們,又用不公正的法律處罰他們,這反而是加害於民並對他們施以暴虐,這怎麼能管制百姓呢?我沒看出這樣做的好處,你們再仔細考慮一下。

」有關**都說:「陛下施行大恩大惠,功德無量,不是我們所能想得到的。請讓我們遵奉詔書,廢除一人犯法親屬連坐的法令。

」從這段的解析中,從管理的角度考慮到乙個國家或組織要想日益強盛,必須設立公平合理的法律或制度,使得每個人的依法辦事並對他所造成的損失或取得的成績予以公正合理的處罰和獎勵,從而使國家或組織在乙個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發展壯大,不會因缺少相應的法律或法律設立不當而停滯不前或滅亡。

從歷史上看,有許多管理者由於設立了恰當合理的法律而使得組織成功的例子。

例如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通過設立合理恰當的法律造就了秦國的強大,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視法制改革和法律的作用。他即位之初,就讓人修訂當時的《武德律》,並花十年時間制定《貞觀律》。《貞觀律》不僅削繁為簡,變重為輕,廢除肉刑和兄弟連坐等落後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貞觀律》邏輯嚴密體系完善,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法典的高峰,並成為後世法典效法的物件。

唐太宗對判處死刑很重視,每次決定判處死刑,必須由下面主管**連續五次上奏,以避免錯判錯殺。唐太宗還特別強調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嚴格規定了修改法律的程式,很好地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並開創貞觀盛世。現在,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力日益強大,也是通過法律的公平合理,不斷完善造就的。

《史記節選》15條(孝文本紀)主要講去除誹謗之罪的罪名。要求同上。

5、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孝文本紀)

解析:文帝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定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國的途徑,招來進諫的人。

現在法令中有誹謗朝廷妖言惑眾的罪狀,這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了解自己的過失。這還怎麼能招來遠方的賢良之士呢?應當廢除這樣的條文。

百姓中有人一起詛咒皇帝,約定互相隱瞞,後來又負約相互告發,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滿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誹謗朝廷。這些實際上只是小民愚昧無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認為很不可取。

從今以後,再有犯這類罪的,一律不加審理不予治罪。」

從這段的解析中,從管理的角度考慮到乙個國家或組織要想日益強盛,必須廣開言路,使百姓或成員敢於直言納諫,通過反映與傾聽雙向進行溝通,從而才能使管理者真正了解組織中目前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隱患、危機,進而針對相關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取有利於組織建設發展的有效措施,解決內部或外部所面臨的問題,這樣,才是乙個向上、勇於虛心納諫、知錯能改有生命力的組織,提公升組織的競爭力等整體能力,同時,廣泛聽取組織成員的意見、建議等反饋,也為企業日後的管理奠定良好基礎,使組織的管理更具有效性,由組織成員的信任轉化為組織的和諧和穩定這樣,便形成乙個管理的良性迴圈。

而博古通今,善納良諫的管理者比比皆是:一代英主唐太宗廣開言路,納諫愛諍,才開創貞觀盛世。宋太祖言者無罪,方開創宋初之良局。

而相反的,週曆王不准人民批評自己,結果自己被「國人暴動」趕走;秦始皇焚書坑儒、胡亥和趙高指鹿為馬,結果陳勝吳廣揭竿了;隋煬帝割了諍臣的舌頭,自己最後被阿諛之臣勒死在馬上;蔣介石等軍閥槍殺報人不准人民說他們的不是,結果其如朽木倒下了; 蘇聯、東歐易幟就是因為集權**,言路不通,民情不能上達,導致謊言政治、吹捧政治、官僚政治。言路暢是開明民主管理的一大優點,有利於組織的自我認知明確,階段目標清晰,同時更能爭取民心、吸引人才、安定組織的環境,為組織的更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孟子5、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四、公孫丑章句下,1)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乙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

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從這段的解析中,從管理的角度考慮到乙個國家或組織要想日益強盛,必須使得組織內甚至是組織外部都齊心合力,而做到齊心合力的基礎是擁有道義,保持內心的善良來對待自己的員工或下屬是他們真正成為組織的一員,齊心協力的為同乙個目標努力。如果乙個管理者失去道義,通過打壓下屬,以權謀私,即使你的企業或組織再強大,歷史再悠久也會失敗。所以管理者必須按照道義行事,從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企業戰爭中獲取勝利。

而博古通今,管理者失去道義而失敗,擁有道義而獲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對典型的當屬西周的建立於商的滅亡,當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文王姬昌即位後,使周迅速強盛起來,他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

最終武王成功伐紂,建立的西周。在當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解放戰爭也照應了這一點,中國內戰剛開始時的解放軍只有幾萬人,國民黨有幾十萬而且**精良.但由於黨的政策好,深得民心.

解放軍竟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一百多萬,一口氣把國民黨打到台灣。

管理思想史

一單選1管理思想史是關於系統的管理思想或理論的 歷史科學 2管理思想史的學科特徵表現為比較強的 綜合性 3在管理思想史上首先意識到 管理跨度 的實踐者是 古埃及人 4在管理思想史上認為管理具有普遍性的是 蘇格拉底 5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專門論述經濟問題的第一步著作是 家庭管理 6被譽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百...

管理思想史

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意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被譽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百科全書的著作是 a 烏托邦 b 出埃及記 c 君主論 d 神學大全 2 依據教...

地理學思想史

1 的航海切身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窗體頂端 a 哥倫布 b 麥哲倫 c 鄭和 d 巴爾托洛梅烏 迪亞斯 我的答案 b 窗體底端 2通過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以陸上交通的形式進入到中國,歷史上這條路徑被稱為 窗體頂端 a 絲綢之路 b 茶馬古道 c 發現新大陸 d 鄭和下西洋 我的答案 a 窗體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