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感悟

2021-03-09 12:53:54 字數 3304 閱讀 5448

12級藥學一班李智

真的很幸運可以選修此課程,因為一直都對養生健康生活有所憧憬,所以就很希望可以有機會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懂得了很多,下面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養生,亦稱攝生,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而中醫營養學這門課,更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進而啟發人們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一門實用科學。早在孔孟、老莊學說及《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養生之道的記載,論述詳細,歷代名醫著作也有論及。

由此可見我國的養生之道,源遠流長,是我國的文化精華。

在當下的社會,隨著各種疾病的日益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也都在尋求治病養生之道,所以中醫養生學還是非常受歡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漸漸擺脫了貧窮,疾病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所謂的「現代文明病」,主要包括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癌症、中風、糖尿病、痛風、老年性痴呆、骨質疏鬆等等。

其實人們一直追求的健康,我想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身體方面;

二、精神方面;

三、社會生活方面。只有達到這三方面的綜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在身體方面,一般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可以達到。飲食養生,即按照中醫理論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法。食物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飲食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從而使得人體順應四季氣候變化,進行相適應的養生方法。四季飲食養生便是在這種思路下通過四季不同的季節性質,選擇不同的飲食,調理身體機能平衡,適應氣候保持身體健康。通過良好的飲食調節,人的身體機能能夠更好地適應外在的變化,從而很好地做到預防疾病的好處。

總體上飲食的作用主要就是補充營養,人體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預防疾病,**疾病,抗老防衰。比如說,豆製品必須每天都吃,核桃、瓜子之類的堅果不宜吃很多(一天1~2個),人在35歲以後要注意飲食,盡量遵循「寧吃兩條腿的不吃四條腿的,寧吃海浬的不吃河裡的」原則和離生物屬性越遠越好的進食原則·····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養生學為我們提供了乙個很好的指導作用,可以促使我們在這方面合理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強,抵禦疾病的力量強。

飲食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此外,飲食調攝還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利用飲食營養達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壽的目的,一直是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的問題。據研究表明,乙個健康人的壽命可達120歲,由此可知如今的養生之道是極其重要。

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勝,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之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

在傳統的中醫飲食養生法中,有豐富的調養經驗和方法,在食品選擇上,有穀類、肉類、蔬菜等等;在飲食調配上,則有軟食、硬食、飲料、菜餚、點心等,只要調配有方,用之得當,不僅有強身健體之效,而且可以收到**效果。

在精神方面的話,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是養生的根本原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要盡量使自己的心靈摒棄一切雜念,淨化自身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放下所謂的功名利祿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學強調「形神合一」,即人的機體與自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相結合,完善自我,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精神高度,達到真正的養身之道。

然而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競爭不得不促使大多數人拼搏奮鬥,一顆年輕的心最後疲憊不堪,只想著用年輕力盛去換得財富,而不注意養身保健,至老弱病殘之時,又會有些惋惜。有的就會不惜重金想回歸本初。或許他們並不是沒有養生的潛意識,只是生活的促使而已,其也只有養生之表,而無養生之實。

養生者可以分成三個等級:

一、若到病時才養生,

二、為了養生而養生,

三、時時事事思養生。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身體出現症狀的時候才會去注意養生的。像我出生於農村,農村人也很少注重這些的,一般沒什麼大礙都不會去醫院的。除非身體真的難受或是其他什麼的,大家才會去醫院看下。

但是有的老人的壽命還是挺長的,大多都可以活到

七、八十歲,也有環境的因素吧,暫時就不多說了。再乙個就是「為了養生而養生」的。這類人也會為自己進行一些河裡的飲食健康安排,進行所謂的養生。

諸如,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什麼時候做什麼運動,什麼時候做怎樣的休息,甚至對吃的方式,運動的技巧,休息的細節、姿勢都有著嚴格的詳細的規定。他們是將養生的具體方法運用發揮到極致的一類人。然而刻意地為了養生而養身的他們,只是停留在乙個養生的表象,倘若遇到挫折煩勞,也許就會喜怒哀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導致傷心傷肺等一系列的情況。

無論怎樣,他們終究是被被負面情緒多多少少影響到了的,這些影響也許不會對長期的健康狀況產生嚴重的創傷,但是至少,他們沒有解決根本的實質性的問題,沒有在養生上達到完美極致。我想其實這類人在生活中更為常見。最高層次的養生者——「時時事事思養生」。

這種養生者才是具備真正的「形神合一」。當然,這離不開形式上的養生,我們必須要將其建立在良好的身體養身之上,但我並非是與精神健康在兩者之間佔主導地位矛盾,只是更加著重強調了精神健康不容忽視、不可缺失的重要性。所以,養生之實需要通過養生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即養身之表;而養生的具體方法一旦脫離了養生的精神內涵,就顯得徒具形式而無其內在。

因此,區別於另外兩個層次的人群,這一類人更多的有著強大的養生精神,深諳中醫傳統養生哲理,並能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指導養生的作用。

在社會生活方面,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並不可少,有時甚至會產生摩擦。但是只要注重到自我的心態平衡,即所謂的處人心態,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雜念,保持心態的平和,懂得知足常樂,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有充分的滿足感,心胸坦蕩,還有什麼不可以解決呢?我想這樣的人一定是活得最自由自在的人。

「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與社會、自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樂於奉獻自己的乙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更深層次的養生。深入掌握了解,與他人友好相處,積極服務社會,如果每個人的思想道德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我們的社會生活肯定會越來越美好。

養生理論,可以說是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養生實際上是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調控自己的健康的一門學問。上過中醫養生學這門課後,我們應自覺地將養生法作為健康長壽的自我行動之中。

學會擁有良好的心態:飲食心態,菜好菜壞乙個樣;處事心態,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處人心態,人與人不要攀比。恰當正確地處理好人生旅程中遇到的或悲或喜或哀或憂的種種經歷與遭遇,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若到病時才養生、為了養生而養生、時時事事思養生」三個層次的養生者,我們也應積極給自己定位,做到更好的養生者。既然學到了,那就要學以致用,努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標準,成為真正的養生者。

中醫養生學體會

10級七年3班陳小姣 1001096 通過上中醫養生學我收穫了很多,在這裡我就不一一說了,我主要說說我對養神養生和四季養生的體會。先來說說養身養生吧,所謂養神就是養精神,精神養生是在養生學基本觀念和法則指導下,通過主動地調攝 保護和增強人的精神健康,力求達到形神高度統一的養生方法。養神養生有四要素,...

中醫養生心得

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以下是聽課以後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的忠告,也算是學以致用吧。衣 天冷加衣,切不可為所謂的風度不要溫度,天冷寒邪易進入人體,尤其是那些陽氣不足的人...

中醫養生常識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情怒喜思憂恐 五色青赤黃黑白 五味酸苦甘辛鹹 心志為喜,肝誌為怒,脾志為思,肺誌為憂,腎誌為恐。目 肝瞳孔 肝腎眼白 心肺 結膜炎 虹膜炎等實際上是心肺火熱,心火旺 肺火旺 人死沒死看瞳孔 瞳孔散開了,意思就是肝腎衰竭了 肝氣足 眼睛聚光,看東西特別亮,有神 肝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