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的意義及其方法

2021-03-06 19:39:05 字數 3128 閱讀 6500

其次,審美情感的提公升。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一種現實建構,是對現實的一種尊重。歷史從客觀存在的史實出發,結合史學家主體的意識與情感,將日常生活審美化演繹的淋漓盡致。

廣博的歷史作品中翔實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哲理、豐富歷史生活的再現、巧妙的構思、高超的描寫,能使讀者聯想追憶,享受精神之饕餮大餐,精神為之振奮,引起或輕鬆、或愉悅、或超脫、或悲哀、或沉思、或喃喃細語等等的情感反應,感到精神滿足,從而獲得真正的美的享受。歷史審美情感的培養對日常生活審美是一種良好的引導,使美與人的實踐活動和歷史聯絡起來,開拓了深層而豐富的情感美的空間,審美得之昇華。

再次,審美思維的深化。通過歷史進行審美教育,對人思維的深化與發散有著開拓作用。在整個視覺、聽覺文化中,以影象、聲音來表達意義,注重眼睛的「可視」 ,耳朵的「可聽」 ,而忽視人腦的「可思」 。

聲像文化成為當代大眾審美的視聽享受時尚,最大的負面影響則是當代大眾思維方式的退化,成為被動思維和平面思維。義大利歷史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說:「歷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離開了人們的心靈這個「熔爐」,就無法鍛造出歷史的真實。看完電視節目百家講壇《易中天之品三國》,不假思索的認為那就是東漢末期、三國時期的歷史,而不去閱讀靜思《三國志》、《資治通鑑》、《魏書》等史書;看大師《話紅樓》而不去閱讀《紅樓夢》之原著等等。這些不回歸歷史,不運用心靈的「熔爐」去鍛造這段史實,而選擇少思多信,被動的接受,不可能得出真實的歷史。

這些現象恰恰反映了當代人的「淺思維文化」 。而對歷史的接受,卻必須進行梳理、分析、比較,深層領悟,常常會掩卷長思,反覆品味,這是思維的高層次才具有的能力,被動接受的表層思維是無法達到的。

最後,崇高精神的追求。目前大眾審美接受已趨於直觀化、簡單化以至低俗化,審美淪為一種消遣。人的快樂有快感和美感,即感官的快適與精神的愉悅,如果人把自己僅僅定位於前者,這是對人的一種降格。

輕鬆中忘記了做人的追求,陶醉中淡忘了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審美其意義在**呢?這與我們現代國民素質教育的要求極不相稱?人是需要振奮的,是不斷追求希望的。

「紅色經典」塑造的不朽英雄形象和勞苦大眾已成為文化的象徵,他們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嫉惡如仇,堅忍不拔,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他們為人們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艱苦卓絕,悲壯崇高的鬥爭和反抗,表現出了強烈的英雄氣概樂觀精神、集體意識,這是人類崇高精神品質的昇華。

當大眾還沉迷於浮華事物表象而不能迷途知返之時,一定要高揚歷史的大旗多讀歷史,「讀史明智」讓更多的人把審美趣味轉移到歷史的接受上來。當人們思維達到深層和豐厚,當主體意識得到創新性發揮,當崇高的精神追求激起人的責任感時,人們就不滿足於淺層次的審美接受,就會對其提出質量要求,努力追求崇高精神的現實。

中學歷史美育的有效方法

一、 立足教材,進行對話。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教材,歷史教材中有豐厚的美育養分。這些審美教育的內容在歷史教學中俯拾皆是,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想美、藝術美和自然美,並將美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能夠正確的辨別社會上的真善美、假惡醜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現象。有此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並在此過程中獲得美的昇華。

其一,融思想教育與審美教育之中。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我們歌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就是為了通過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的薰陶作用及誘導力量去淨化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確立追求真理的意向。歷史教材中古今中外的風流人物,民族精英,他們所迸發出來的思想之光和煥發出來的精神風采,為我們展示了生動感人的審美物件,他們閃光的心靈,燦爛的人生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美感,猶如涓涓細流潤人心田,像燈塔一樣在他們的心靈中閃光,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

其二,審美教育要從「動之以情」著手。「師道者應以大愛為先」從靈魂深處讓學生真正認識生活,感知生活之美好,激發心靈深處之感悟。「感人心者莫乎於情」 ,教師動情,學生方能動情,觸景生情,用情去感受,撥動學生的心弦,叩開學生的心扉,喚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審美教育正是通過美的事物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它使人們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教師教學中應設身處地進入角色,始終站在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物和事物一邊將喜怒哀樂和愛憎褒貶傾注在歷史之中,用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比如講述「戊戌變法」時可以像譚嗣同一樣,高呼: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滿腔熱血,悲憤激情,毫不畏懼,而又充滿著無奈與期望。用激動的心情,激昂的語調,使人奮進。

學生受到了一次強烈的審美情感體驗。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啟迪了智慧型,喚醒了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另外,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歷史的學習大有裨益。其益處已有很多研究,筆者在此不再闡述。歷史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學科,運用歷史教材開展課外活動,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內容相應的開展。

比如像我們新疆中學歷史課外活動的開展,就可以圍繞《新疆地方史》和《可愛的兵團》開展像「紅色之旅」的活動,了解三區革命;參觀瑤池風景、喀什香妃墓、吐魯番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蘇公塔等遺址遺跡及相關展覽;瞻仰「***紀念館」「**將軍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錫」「參觀軍墾博物館」 ;探訪三區革命時期的一些革命志士先輩,聆聽他們描述所經歷的艱難革命歷程,結合當今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特別是近幾年,新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學生在這些課外活動中切身感悟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通過感性的認識進一步在情感上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教育,這是審美教育深化的必然途徑。

二、 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張揚自身。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達到在歷史教學中的美育目的。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為我們的中學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共享資源,讓我們擁有大量取之不盡的寶貴材料,利用這些材料,借助電腦網路電視機大螢幕等等新教學技術,製作各種豐富多彩的多**課件。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動人。

讓學生有一種切身體會。在歷史的直接「對話」中,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真正的薰陶。進行歷史審美教育,立足於教材,史料的整理,閱讀的同時,應該讓現代化網路技術為其服務,作為接受的輔助工具和手段。

總之,讓我們把歷史與審美融合,把史學與教育互動,進行生命的對話,借助資訊化時代,弘揚歷史本性,努力發掘歷史審美教育的文化價值和意義,讓民族的歷史的到更好的接受與傳承。

參考書目:

1、 孟洪美《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滲透》,《行知報》陶行知研究會 2023年5月出版。

2、 《美學概論》《談美書簡》朱光潛著,北京出版社 2023年1月出版。

3、 《素質教育課堂優化模式》 閆承利教育科學出版社 2023年。

4、 《美學原理》 王旭曉上海人民出版社。

5、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探微》 陳小蘭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鑑賞及其意義

教材版本 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鑑賞 2004年版本 作者單位 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劉鵬 設計背景 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鑑賞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接觸教材後給我的感覺是內容和形式是循序漸進的,課題論述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深度,課題涉及內容廣泛,美術知識與現實生活...

培養審美的眼睛 美術鑑賞及其意義

教材版本 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鑑賞 2004年版本 作者單位 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劉鵬 設計背景 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鑑賞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接觸教材後給我的感覺是內容和形式是循序漸進的,課題論述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深度,課題涉及內容廣泛,美術知識與現實生活...

1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鑑賞及其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現代人的全面發展出發,指出培養審美的眼睛是現代人全面發展的需要,而美術鑑賞則是培養審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徑。第二部分 什麼是美術鑑賞 先從對身處天安門廣場的感受和對天安門的認知中,說明美術鑑賞並不神秘,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由此引出美術鑑賞的問題。然後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