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的答題策略》

2021-03-04 09:59:51 字數 1624 閱讀 9274

詩歌鑑賞作為拿分的「冰點」題型,在平時的訓練中,應該從「詩意解讀」、「客觀領會」、「實際運用」、「限時技巧」四個方面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一張試卷中的詩歌鑑賞題,往往是得分率較低的題目。然而在平時的訓練中,老師和學生的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那麼為何仍然無法在考試中取得滿意的分數呢?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並總結了以下幾點內容,希望能夠對詩歌鑑賞的學習有所觸動。

一、 學生沿襲了古文學習中的方法,把詩歌當成了「文言文」進行機械化的「扣字翻譯」。這樣做的後果是,人為割裂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甚至造成文意的「曲解」。

我們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請大家將李商隱的《商山早行》一詩用現代漢語表述出來。最後,學生們的作品分成了鮮明的兩類:一類,逐字逐句的翻譯了這樣一首以「白描」為主要手法的詩歌,文字效果可想而知;一類,不拘泥於雞聲、茅店、月等客觀事物的羅列,加入了合理的主觀想象,使整首詩歌充滿了意境之美,並深入體會到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可見,詩歌是不能靠完全理性的「翻譯」來理解的。

再如,對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可憐」二字的理解,學生機械的把「可憐」翻譯成了表示同情之意的「可憐」。割裂了詞語與句子之間的關係,無視前文「半江瑟瑟半江紅」,後文「露似珍珠月似弓」之中絢麗、柔美、朦朧的景物描寫,將作者離開官場之後輕鬆愉悅,釋放情緒的個性色彩,曲解為被貶之後的失意落寞,可以說一詞之差,謬以千里。

二、理解缺乏「客觀性」,全憑主觀臆斷,亂扣「大帽子」。

只要在注釋中發現作者此時被貶謫,一律認定他此時必會痛不欲生,消極避世。如此這般全憑主觀想象而不顧客觀事實的解讀方法,造成了大量學生錯誤解讀文字,甚至懶於動腦思考。

《人間詞話》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學生們只是用慣常的思維在衡量情緒化的詩人,卻不知,同樣的一場細雨,在頹廢之人眼中,這雨必是淒風苦雨愁煞人;在得意之士心裡,這雨竟可以是「春夜喜雨」。

雨還是那場雨,花還是那朵花,不同的,只是人們的心。

同樣是「詠春」,身任太守的白居易欣賞的是西湖早春,「鶯爭暖樹」、「燕啄新泥」,好一派生機;而生逢亂世的詩人杜甫看到的卻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一片淒涼;南唐後主李煜怕見春色,吟詠出的只能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好一處悲愴!

在詩人的眼中,一切外物都是有情有義的,都是與己休戚相關的,他們可以同萬物交流,更能以其表情達意,並最終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讀者。

因此,解讀詩歌的情感,需要學生緊扣詩句,客觀理解,合理表達。

三、 解題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幾乎全部答題所需知識點,但是卻不會拿來為題所用。以致

答題如沒頭蒼蠅,亂碰亂撞。不講不懂,一講都會。

在訓練過程中,應該教會學生們體會每乙個知識技巧的「感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詩詞當中,如果出現「柳樹」的意象,就必然會跟離別、相送、依依不捨這些內容有關。

這種固定意象跟情感內容之間的關係,就是所謂的「熟悉感」。在教學過程中,一旦遇到這樣的內容,教師就有意識地將其剝開來,講清楚,再通過課後不同詩詞當中,出現的相同題型進行強化訓練,就會在學生心中養成對這兩者的敏感度,學會將內容與技巧準確結合。

四、考場上思維混亂,盲目解題,沒有限時解題的相應技巧。

考試過程不同與平時的訓練,它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有效率的完成解題工作。

人的思維受潛意識的影響,可以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解題過程中,可以採取「有的放矢」的解題方法來縮短解題時間,提高解題效率。比如:

高考詩歌鑑賞答題策略

一 高考詩歌鑑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憂國憂時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別離和戰亂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 2.保家衛國的決心 3.報國無門的悲傷 4.山河淪喪的痛苦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7.理想...

高考詩歌鑑賞題型別及答題策略

高考詩歌鑑賞題型別及答題策略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第一中學周湘林 高考場上,面對詩歌鑑賞題,考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說起,答非所問。在此,筆者根據2008年 考試大綱 對古代詩歌鑑賞的要求進行分類解說,並針對各類題型談談答題策略。第一類題型 評價思想感情 常見設題方式 結合某某句子,分析詩 詞 ...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

一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提問變體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 情 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題步驟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