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醫臨床診療技術操作規範

2021-03-04 00:58:54 字數 5134 閱讀 6388

一、毫針刺法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採用不同型號的金屬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腧穴,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於各種急、慢性疾病。

【用物準備】

**盤,毫針盒(內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棉籤,棉球,鑷子,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

【操作方法】

1. 進針法

1.1 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邊,右手持針,用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近針根處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

1.2 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乾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肌肉豐滿部位及長針的進針。

1.3 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鬆弛或有皺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頂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

2. 進針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表面構成的夾角。

2.1.1 直刺:是針身與**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針身與**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傾斜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橫刺,是針身與**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

2.2 深度:是指標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據患者體質、年齡、病情及針刺部位而定。

2.2.1 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肌肉豐滿者,宜深刺。

2.2.2 年齡:小兒及年老體弱者,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2.2.3 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針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將針身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到深層,以加大刺激量,使區域性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

3.2 捻轉法: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將針身大幅度捻轉,幅度愈大,頻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當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時,術者手下也會有沉、緊、澀的感覺,即為「得氣」,說明針刺起到了作用。

4. 補瀉手法

4.1 補法:進針慢而淺,提插輕,捻轉幅度小,留針後不捻轉,出針後多揉按針孔。多用於虛證。

4.2 瀉法:進針快而深,提插重,捻轉幅度大,留針時間長,並反覆捻轉,出針後不按針孔。多用於實證。

4.3 平補平瀉法:進針深淺適中,刺激強度適宜,提插和捻轉的幅度中等,進針和出針用力均勻。適用於一般患者。

【操作程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 協助患者鬆開衣著,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3. 選好腧穴後,先用拇指按壓穴位,並詢問患者有無感覺。

4. 消毒進針部位後,按腧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時檢查針柄是否鬆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消毒手指。

5. 根據針刺部位,選擇相應進針方法,正確進針。

6. 當刺入一定深度時,患者區域性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或向遠處傳導,即為「得氣」。得氣後調節針感,一般留針10~20分鐘。

7. 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意外,緊急處理。

8. 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乾棉球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後檢查針數,以防遺漏。

9. 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鋪。

10.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 患者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並應盡量選用臥位。

2. 婦女懷孕3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

至於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如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

3. 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4.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 **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 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

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傷性氣胸,輕者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甚則呼吸困難,唇甲發紺、出汗、血壓下降等症。因此,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

選擇適當的體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7. 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8. 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的事故。

二、三稜針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三稜針古稱鋒針,三稜針刺法具有開竅洩熱,活血祛瘀,疏經通絡,**頑固性痺證的作用,既適用於實證和熱證,也可用於寒實證。常用於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中風閉證、急性咽喉腫痛,目赤紅腫,頑癬、癤癰初起、扭挫傷、疳疾、痔瘡、久痺、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準備】

**盤、三稜針、0.5%碘伏、棉籤、彎盤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幾種:

1. 腧穴點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規消毒**、針尖後,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針,輕輕按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然後用消毒乾棉球按壓針孔止血,

2. 刺絡

用三稜針緩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較細的淺靜脈,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乾棉球按壓止血。

3. 散刺

又叫豹紋刺,按不同疾病有兩種不同刺法:

3.1 頑癬、癤腫初起(未化膿),嚴密消毒後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傷、挫傷後區域性瘀腫,在瘀腫區域性消毒後如豹紋般散刺出血。

4. 挑刺

左手按壓施術部位的兩側,或夾起**,使**固定,右手持針,將經過嚴密消毒過的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調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將針身傾斜並使針尖輕輕提高,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後區域性消毒,覆蓋敷料。

【操作程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體位,協助鬆開衣著,暴露施針部位,進行**消毒。

3. 右手拇、食兩指持住針柄,中指扶住針尖部,露出針尖1~2分許,以控制針刺深淺度,針刺時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夾持、舒張**,右手持三稜針針刺,根據病情,選擇相應刺法。

4. 在施針過程中,應觀察患者面色、神情,詢問有無不適反應,預防暈針。

5. 操作完畢後,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

6.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 三稜針刺激頗強,**時須注意患者體位舒適,並須與醫生配合,還須注意預防暈針。

2. 由於三稜針針刺後針孔較大,必須嚴密消毒,防止感染。

3. 點刺、散刺必須做到淺而快,切勿刺傷動脈、出血不宜過多,一般以數滴為宜。

4. 身體虛弱,氣血兩虧,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針治1次,3~5次為一療程。急症也可每日治兩次。如**需出血較多者,每週**1~2次為宜。

三、電針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電針是在針刺腧穴「得氣」後,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種**。適用於**各種痛證、痺證、痿證、中風後遺症、外傷性癱瘓、臟器功能失調以及針刺麻醉等。

【用物準備】

**盤、電針儀、無菌毫針、無菌乾棉球、棉籤、0.5%碘伏、彎盤、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據所選穴位取合適體位,囑病人排盡小便。

3. 選好腧穴後,先用拇指按壓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覺,以校準穴位。

4. 區域性**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針刺法進針。

6. 病人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後,調節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至「零」,再將電針儀的兩根輸出導線分別連線在同側肢體的兩根毫針針柄上。

7. 開啟電針儀的電源開關,選擇適當波型(密波:其脈衝頻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經應激功能;疏波其脈衝頻率常為2~5次/秒,刺激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能提高肌肉、韌帶張力;其它還有疏密波、斷續波、鋸齒波等)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逐漸調節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區域性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

8. 通電過程中應觀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導線有否脫落,有無暈針、彎針、折針等情況。

9. 通電時間視病情及病人體質而定,一般為5~20分鐘。

10. 電針完畢,將電位器撥回至「零」位,關閉電源,拆除輸出導線,將針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無菌乾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11. 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置適當體位,整理床單位。

12.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 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效能是否良好。如電流輸出時斷時續,須注意導線接觸是否良好,應檢修後再用。乾電池使用過一段時間,如電流輸出微弱,就須換新電池。

2. 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控制在1毫安以內,避免發生觸電事故。直流電或脈衝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能作電針儀的輸出電流。

3. 調節電流量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防止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

4. 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迴路通過心臟。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輸出量宜小,切勿通電過大,以免發生意外。孕婦慎用。

5. 經溫灸過的毫針,針柄因燒黑氧化而不導電;有的毫針柄是用鋁絲繞制而成,並經氧化處理鍍成金黃色,氧化鋁絕緣不導電。以上兩種毫針應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針體上。

四、敷藥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敷藥法是將藥物敷布於患處或穴位的**方法,古時又稱貼敷。使用時將所需藥物研成粉加適量賦型劑製成糊狀敷貼患處。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適用於外科的癤、癰、疽、疔瘡、流注、跌打損傷、腸癰等病。內科的哮喘、肺癰、高血壓等病也適用此法。

常用中醫診療技術操作規範2

一 毫針刺法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採用不同型號的金屬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腧穴,以調和氣血 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於各種急 慢性疾病。用物準備 盤,毫針盒 內備各種毫針 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 碘伏,棉籤,棉球,鑷子,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操作方法 1.進針法 1.1 ...

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糧道街彩電社群衛生服務站 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水針法 又稱穴位注射,是將水劑藥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將針刺和藥物結合起來,利用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發揮綜合性能,達到 疾病的目的。適應範圍及用物準備 適應範圍 適應範圍很廣,臨床常用於關節痛 胃痛 高熱 小兒麻痺後遺症 ...

臨床技術操作規範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 腫瘤醫院 基礎生命支援操作規範 適應證 1.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臟停搏應立即開始胸外心臟按壓。2.對心臟停搏的判斷包括病人意識喪失,沒有運動或對刺激無反應。禁忌症 1.相對禁忌證有嚴重的胸廓畸形,張力性氣胸,多發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動脈瘤破裂。2.凡是明確心 肺 腦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