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複習精簡版

2021-03-04 00:58:53 字數 5274 閱讀 4150

二、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時期(社會經驗論時期)

三、社會心理學的確立時期(社會分析論時期??)

霍蘭德:

社會哲學、社會經驗論、社會分析論

二、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時期(社會經驗論時期):

19世紀下半葉到2023年以前:社會經驗論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標誌: 2023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出版了同名教科書《社會心理學》

4.社會心理學形成的三大理論源泉:

a.德國的民族心理學:黑格爾的民族精神,馮特的民族心理學

b.法國的群眾心理學:塔爾德、黎鵬的群眾心理學

c.英國的本能心理學:麥獨孤

三、社會心理學的確立時期

2023年以後:社會分析論

特徵:從描述到實證;從定性到定量,從理論到應用,從巨集觀到微觀

(一)奧爾波特與實驗社會心理學

奧爾波特的社會促進研究,其2023年出版的著作《社會心理學》被公認為實驗社會心理學誕生的標誌

(二)喬治·公尺德的社會學傳統

(三)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心理學

一、什麼是社會化

乙個人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

二、社會化理論

(一)弗洛伊德與「三個我」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二)華生與環境決定論

1.行為決定環境

(三)皮亞傑與「兒童認知發展」對偶故事(故意打碎乙隻杯子和無意打碎很多杯子)

1.認知結構、同化和順應

2.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1歲半到2歲)有操作階段 (2歲左右到7歲)具體操作階段(7歲到11歲)形式操作階段(12歲到15歲)

(四)柯爾伯格:兩難故事:海因茨偷藥

三、社會化的歷程

威廉·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具體年齡請參照書本):

嬰兒期,童年期,學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

(二)嬰兒期的依戀研究

陌生情景實驗 1.三個型別:安全依戀型,不安全依戀型—迴避型,不安全依戀型—矛盾型

(三)青少年的社會交往研究

從青春期開始,兒童越來越依賴於自己的朋友和小團體。

一、道德社會化

人的道德性的體現(赫什):關心他人;對道德問題作出判斷;行動。

研究: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一)道德認知

指個體對是非、善惡、美醜等行為準則以及執行它的意義的認識。

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論

核心:兒童的社會化(包括道德發展)是與其認知水平的發展並行不悖的過程。兒童的道德判斷會隨兒童智力結構的發展而不斷加以改變和提高。

1.皮亞傑:對偶故事 2.柯爾伯格:兩難故事:海因茨偷藥故事

(二)道德情感

童年期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已經比較豐富。

(三)道德行為

人的品德最終是以道德行為來表現和說明的。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紫格尼克效應」與品德形成的「張力論」

品德形成的「張力論」(斯溫森)

道德品質形成的三個階段:

(1)「我—你」間的張力階段(嬰幼兒期);

(2)「自我—社會」間的張力階段(童年期);

(3)「自我—社會張力內化」階段(青年期)。

一、遺傳因素

是社會化的物質基礎。如:同卵雙生子與異卵雙生子的比較研究

二、社會環境與教育

(一)社會文化:

(二)家庭:個體社會化的起點

(三)學校

(四)同輩群體

(五)大眾傳播媒介

一、什麼是自我意識

1.定義:是對自己身心狀況和與他人、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二、自我意識的結構

自我認識(知):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情):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意志(意):自我檢查、自我監控、自我控制、自我調節

二、自尊:你怎樣評價自己

高自尊,並穩定性好的狀態是健康的

1.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負水平

2.外顯自尊的測量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

pope和mchale(1988):知覺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

3.內隱自尊的測量

內隱自尊量表(kitayama & karasawa,1997)

東西方人的自尊差異研究

4.自尊的穩定性

自尊不穩定的人: 較敏感且具有防衛性

自尊高且不穩定的人:攻擊和憤怒傾向

自尊穩定且高的人:攻擊性低,對自我的威脅具有很大的免疫力

5.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高自尊,並穩定性好的狀態是健康的

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這件事

自我效能感: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不是一般的個性特質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評價

一、自我評價

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

兩種方式:自我估價、社會比較

(一)自我估價

通過完成能提供有關自我能力或品質的準確資訊的任務來檢驗自我觀念的過程。

(二)社會比較(可能考論述,講述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對自尊的影響----書p76)

通過與他人比較以獲取有關自我的重要資訊的過程。

二、自我美化

自我概念(自尊)受威脅→自我美化

方式:1.選擇性遺忘: 人通常會遺忘自己不願保留的記憶。

2.自我照顧歸因:利己歸因偏好

3.自我設障:人們有時會積極主動地預先設定障礙,為以後的失敗找到理由,從而達到保護自尊的目的。

4.向下的自我比較:當既定的自我目標落空時,人們通常會進行向下的社會比較,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

5.有選擇性地接受反饋:當行為結果的評價性反饋有損於自尊時,個體便可能有選擇地接受反饋資訊。

6.缺陷補償:當自我角色目標失敗時,可對相關的社會角色的重要性重新評價,補償自己的角色缺陷。

三、自我表現

指個體通過自己社會行為的顯示以形成、維持、加強或澄清他人對自己印象的過程。

1.自我表現的表現形式:真實性的自我表現,策略性自我表現

一、社會認知的定義

個體通過人際交往,根據認知物件的外在特徵,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

三個階段:社會知覺,社會印象,歸因

二、社會認知的途徑

(一)面部表情(二)身體語言(三)言語表情

一、認知者因素

(一)價值觀念:錢幣的實驗

(二)原有經驗:圖式的影響

(三)情感狀態

二、認知物件因素

(一)顯著性:注意的中心,影響因素(本身、物件、環境)

(二)知名度:知名度高的人有特殊影響力

(三)自我表演:印象控制,戈夫曼的戲劇理論

三、認知情景因素

(一)空間距離

1.人際空間距離:親暱區,個人區,社會區,公眾區

2.影響因素

民族文化因素:美國人,阿拉伯人

氣質個性因素:多血質與膽汁質、黏液質與抑鬱質,內向與外向

性別因素:男性,女性

(二)背景參考

物件所處的場合背景常常成為知覺判斷的參考系統

經常在舞會上遇見的人,經常在圖書館遇見的人

一、社會印象及其特點

1.間接性

社會知覺:直接

社會印象:間接

2.綜合性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格式塔3.固執性:不易改變

社會刻板印象:社會上對某一類事物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則

(一)資訊加工的主要模式

1.累加模式:各種品質相加,求和。

2.平均模式:各種品質相加求和後平均。大多數人使用平均模式較多

3.加權平均化模型:安德森

人們在平均化所有特質的同時,給他們認為更重要的特質以更重的加權。

(二)好壞評價的重要性

對他人的好壞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其整體印象。

奧斯古德

1.評價的三個維度:評價(好—壞)力量(強—弱)活動(積極—消極)其中評價是最主要的。

2.評價:社會特性(影響「喜歡與否」的判斷)智慧型特性(影響「是否尊敬」的判斷)

(三)熱情的中心性品質作用

阿希的研究:「熱情—冷酷」(中心品質)「禮貌—生硬」(非中心品質)

三、印象形成中的認知偏見

(一)第一印象與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首因效應,盧欽斯的研究

(二)近因效應:與近因效應相反

解釋:1.兩種資訊同時出現時,首因效應明顯;兩種資訊斷續出現時,近因效應明顯;

2.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明顯;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明顯。

(三)光環效應(暈輪效應):由知覺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對人的一種主觀傾向。

博達列夫的研究,戴恩的研究

(四)社會刻板印象:卡茨和布雷利的研究,白人對黑人、德國人的印象

楊國樞等的研究:台灣人對美國人、日本人的印象

1.兩條途徑:直接接觸;間接接觸(主要**)。

2.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對女性

3.作用:積極意義:簡化認知過程

消極意義:產生偏見、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問題等

四、印象管理

試圖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或叫印象控制、印象整飾

(一)印象管理的理論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自我表現

2.美化他人

一、歸因理論

(一)海德的常識心理學:

1.常識心理學:人們理解和推斷周圍事件意義的方法。每個人都是素樸的科學家,擁有自己的一套關於人類行為的一般理論,致力於人們行為的因果性解釋。

2.行為歸因的關鍵:「內因——外因」

原因的內因、外因的區分,行為歸因的乙個基本向度

內在歸因:增加人們**某行為在類似情況下再次出現的可能性;

外在歸因:很難斷定在類似情況下其行為是否會再度出現。

(二)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1.兩種原因向度:內外向度,穩定性向度

穩定性向度:穩定因素:能力,人格,工作難度,職業要求,法律法規;

非穩定因素:情緒,努力程度,機遇,環境,運氣。

2.原因的分類:能力(內在/穩定)努力(內在/不穩定)任務難度(外在/穩定)機遇(外在/不穩定)

(三)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論說

1.對應推論:由外顯行為推論其人格特質。

2.影響對應推論的三個因素:

a.社會讚許性:社會讚許性的行為是社會一般人所希望、期待和接受的;行為的社會讚許性越小,本質歸因的可能性就越大,對應推斷的可靠性就越高。

b.非共同效應:是由某種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產生的效果。容易由非共同效應推斷出行為者的行為的真正原因。

社會心理學複習

1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根據的學科。2 產生階段 霍蘭德四階段說 哲學思辨 孕育階段 經驗描述 形成階段 實證分析 確定階段 迅速發展 3 形成標誌 1908年,羅斯與麥獨孤 社會心理學 4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建立 1924,奧爾波特 5 認知失調理論 費...

社會心理學複習

社會心理學在確立時期的發展特點 學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北美 從經驗描述研究轉變為實證研究 從定性研究轉變為定量研究 從理論研究轉變為應用研究 從大群體研究轉變為小群體和個體研究 學者們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物件的理解形成的共識 1.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社會心理,也要研究社會行為。2.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也...

社會心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下,個體與群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2.參照群體 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並在評價,態度,行為及價值觀形成之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3.社會化 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