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前讀後感

2021-03-03 23:57:07 字數 1136 閱讀 9188

《論語》八佾篇,通篇都與禮儀相關,讀起來似乎與現在相隔甚遠,且以現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禮儀的重要性。雖然隨著時間之變遷很多禮儀已經被忘卻所產生的內涵,而變成形式,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需要禮儀進行規矩,社會才會秩序井然。

創新固然好,所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地創新進行完成的。似乎看來禮儀也就是形式,與創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創新能被社會所認可必須是符合常規,符合道德,也不能違背禮儀之內涵。

在這裡,孔子所指的禮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禮,它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它超越了現在法律所涵蓋的範圍,它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準則,如父子之間,君臣之間,朋友之間,長幼之間等,同時也規範了國家運作的種種制度。。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範圍,如何去做乙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

「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裡,為動詞,居住也。

仁,並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都可以上公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

「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養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型,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

「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是對於違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於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絡到個人修養,對於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澱。

很多人犯罪,並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後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而已。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論語讀後感

篇二 論語讀後感 論語 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 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 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 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 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 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 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

論語讀後感

我讀 論語 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 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乙個迂闊率性 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乙個多才多藝 誨人不倦的孔子,乙個食不厭精 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

《論語》讀後感

看孔子談 仁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 上智 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 一種是 下愚 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麼學習都沒有辦法 一種是 中人 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 學而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