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方法技巧

2021-03-03 22:20:53 字數 4938 閱讀 8223

一、要通過提問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從而拉近同被採訪物件的距離。被採訪物件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

二、提出的問題要具體細緻,不要泛泛而談。有的記者在採訪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您遇到了哪些困難?

」「您的感受是什麼?」「您的願望是什麼?」「您的打算是什麼?

」等等。這些問題就像簡單的公式,缺乏個性。泛泛地提問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

那麼,怎樣避免泛泛提問呢?經驗是: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具體。

三、要善於運用層層追問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細節、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採訪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採訪物件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然,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

四、記者在遇到採訪物件隱晦的問題時,可以採取迂迴式提問的辦法,避開正面提問而從側面深入。比如,乙個名模的成功受人注目,她成功的背後更引人關注。但這類問題她們是不會正面回答的。

於是在採訪時我們不去就事問事,而是從側面了解她、觀察她,從她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中看出她的處事之道。

人物採訪中關於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比如採訪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就要比較專業一點,那樣才能和被採訪物件拉近距離;當遇到被採訪物件文化比較低、表達能力比較差時,記者要有耐心;當遇到被採訪物件說話跑題時,記者要想辦法引導他回到正題等等。總而言之,採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素材,記者所有的採訪技巧都應該為這一目的服務。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採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

專訪中少不了採訪物件、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乙個"專"字,重點是乙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

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

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採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採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乙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準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

採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採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準有助於開啟採訪物件的話匣子。

筆者認為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採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採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

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採訪物件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

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乙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

說來說去,不僅把被採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採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

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採訪物件的談話情趣。

被採訪物件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二、消極應付採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採訪物件牽引著記者跑,被採訪者信馬由韁,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採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準備。

記者在採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採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準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

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採訪的大綱和思路。

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採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採訪乙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乙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採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

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採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採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採訪物件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採訪物件的行業話題。

這對於採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採訪物件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隻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效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

如記者採訪下崗再就業典型,採訪物件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採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了解,採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採訪物件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

這次的採訪用了8個小時,採訪物件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鬆話題,安定採訪物件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採訪物件,為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鬆的話題。通過輕鬆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盡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乙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提問的話題。筆者在採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採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

然後就引到了採訪的主線上來。在採訪殘疾**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為反感採訪,加之緊張,採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採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採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採訪。

筆者在採訪乙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採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採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採訪物件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群眾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採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

只有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採訪物件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

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才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採訪物件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

提問方式根據不同物件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採訪物件打交道要時刻記著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

"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乙個農民:

"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偽劣的東西嗎?

""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採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成功的採訪,所提問題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乙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

筆者在採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群眾會告你**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

採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採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

"人們對你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開啟了採訪物件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採訪物件說:

"你是第乙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專訪是採寫者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

採訪是的生命與源泉,沒有採訪,的意義至少失去一半。為了讓進團時間不久的學生記者盡快在人物採訪這方面掌握入門的技巧,2023年12月,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碩士專業、原校廣播台負責人、現就職於校閱江書院的李海中老師,從採訪到寫稿,針對人物採訪技巧,給學生記者上了生動的第一課。

對人物的採訪,資料收集和問題準備是訪前的必備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對採訪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採訪中更有針對性。在確定了受訪物件後,學生記者都各盡其能,或是從校園**、校園雜誌上搜尋個人資料,或是從學院的輔導員老師那兒了解情況,或是從與其共事過的同學那裡詢問資訊,並且在材料收集結束後,針對自己手上的現有資料,各自準備了近十個問題。

進入到現場採訪的階段,學生憑藉著自己對人物採訪已有的理解、手上已準備好的材料和問題,輪流對受訪者進行一對一式的採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乙個人在採訪時,其他人不僅在認真地聽,而且隨時在採訪本上記錄下採訪中出現的亮點。在學生記者採訪的過程中,***用簡短的話語,針對採訪的方式和內容,點撥著大家,並且在採訪結束前,用兩三個問題,在人物採訪上為大家作了一次親身示範。

採訪技巧及採訪稿整理

一 採訪的種類 正式採訪 了解採訪 調查採訪 書面採訪 二 採訪前的準備工作 確定目的 擬定問題 約定訪問物件及訪問的時間 最好以上午為主 個人的準備 三 基本態度及禁忌 基本態度 a.在訪問時對受訪者需絕對的尊重。b.在訪問時不以批判的態度進行。c.問問題時,須主題明確。禁忌 a.說話有禮貌,切忌...

採訪提問技巧分析

採訪是各類 記者幾乎每天都要面對的課題,就某種意義而言,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問的工作,開始時一般少問多記,過一段時間則邊問邊記,最後則又問又記又觀察。傑克 海敦於說 新聞事業是乙個跟人打交道的行業。大約有99 的新聞是部分或全部以訪問 也就是向人提問題為基礎寫成的 可見提問是採訪通向成功的橋與門,是關...

新聞採訪的提問技巧

新聞採訪是新聞工作者為蒐集新聞素材所進行的活動。它在整個新聞採訪 寫作 編輯 刊播等全過程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和決定性的。採訪活動中,報道思想的明確,活動目的的確立,新聞線索的獲取,採訪準備的完成及訪問條件的創造等,只是處於採訪活動的初始階段。採訪活動的實質性階段在採訪活動的中 後期,活動中一系列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