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人物的採訪技巧

2021-03-21 08:23:59 字數 2527 閱讀 4569

新聞界通常有句說法:「七分採訪三分寫作」,足見採訪工作的重要性。而成功的採訪,離不開技巧。

就人物採訪來說,由於被採訪物件的職業、職務、性格、經歷、受教育程度等各有差異,所以,人物採訪更考驗記者的專業素質,更應該講究採訪技巧。

採訪前「功課」很重要

高質量的採訪離不開採訪前的充分準備。所謂的準備分為未見到採訪物件時的準備和見到採訪物件但採訪還未正式開始前的準備。

曾經有位記者採訪葉聖陶先生,一見面就問:「您是**人?多大年紀了?

」八旬老人被問得很煩躁,又感到悲哀,這次採訪當然也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其實這些問題在葉老的任何一篇著作或傳記中都能找到答案,很明顯,這位記者採訪之前沒有做好「功課」。

首先,採訪前要充分掌握好採訪線索,明確採訪物件的身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採訪目的等等,掌握了這些,才能有目的地進行採訪。其次,知道採訪物件基本情況後,就要盡可能地去找與之相關的材料。例如,你要去採訪乙個見義勇為的救人英雄,就盡可能知道見義勇為事件發生的始末,這位英雄的年齡、職業、平時的為人等等。

有了這些材料,採訪時才能做到游刃有餘。再就是最好制定乙個採訪提綱,也就是採訪計畫,包括需要了解什麼情況、提些什麼問題、再找哪些人採訪等等。這些問題盡可以列的詳細一點,採訪時可以隨時調整,隨機應變。

這些「功課」做好了,採訪時就心中有數,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另外人物專訪是最能顯示出記者的功力的,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和掌握人物心理迅速熟悉採訪物件,並讓採訪物件接受自己顯得十分重要。我的體會是,對被訪者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最好能一下子拉近與被訪者之間的距離。今年五月份,我採訪了華茂生態園捨己救人的英雄群體。

首先採訪的人物是這個群體中唯一的女生——李豔雨。剛一接觸我就發現,李豔雨並不是善言辭的人,因為一名同事剛在救人中犧牲,她驚魂未定,也不是太想與人交談。同為女性,見面後我就拉著她的手我們緊挨著坐在了一起。

我首先跟她說,原來你是這麼較小的小女孩,如果我是你,我真沒你那麼勇敢呢。也許是這一句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後面的採訪都進行得很順利。

怎樣採訪有學問

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作為先進人物典型報道的「公尺」,就是記者深入採訪得來的細緻全面的素材。對人物的採訪,有人說是「眼睛的採訪」、「耳朵的採訪」、「口舌的採訪」,因為採訪要用口舌去問,眼睛去看,耳朵去聽。

但怎麼看,怎麼聽,怎麼問大有學問。

人物專訪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徵,採訪者與被採訪者面對面交流增強了解讀人物的貼近性,人物專訪最考驗採訪者的便是用心感受採訪物件,把自己融入其中。首先,採訪中的提問要具體,越是經驗不足的記者,提的問提越容易籠統,含糊不清,而越是籠統的問題就越難回答。例如你有什麼感想?

你當時是怎樣想的?要提有特點的問題,既然泛泛的提問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麼有特點的提問,才能得到充滿個性的材料。其次,採訪中最好是把問答變為交談,一問一答,這種採訪方式容易氣氛緊張。

如果設法把問答變為交談、聊天,使採訪人情味兒、生活味兒更濃,往往效果更好。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適應一般人的談話思路,事先明確要談什麼題目,然後乙個問題接乙個問題依次談下去。這個過程中要學會針對某些主要問題刨根問底,隨機應變。

有人說,記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乙個提問者、聆聽者和記錄者。實際上,乙個稱職的記者還是「眼觀六路」的觀察家。在採訪的過程中不是有了採訪提綱就萬事大吉,還要揣摩採訪物件的心理,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做到「費盡心機提好問」。

同時,觀察中要特別注意那些能反映本質的細節,因為細節描寫能增強現場感。在人物專訪中,把採訪現場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動作、聲音、笑貌等細節加以再現,會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人物的真實性。

如何報道有講究

採訪結束,如何對採訪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然後組合成文,同樣也是考驗乙個記者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通過近幾年的新聞報道實踐工作,我認為在典型人物報道中,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要細心選材,切忌人云亦云。在深入採訪的基礎上,對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要進行細心的辨析、判斷和選擇,被採訪者因其所處的角度不同或是某些認識上的侷限性,他們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再就是有些典型人物經常面對採訪,說一些典型的沒有真正價值的「真話」,記者要有自己的觀察和分析。例如某新記者採訪一名從25歲乾到50歲的環衛工人時寫道:

為啥從那麼年輕幹這項工作這麼多年,因為熱愛。以大多數人的思維來想,二十出頭就幹環衛這項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不得已之處,二十多年工作中肯定有很多矛盾的故事,但是文章隻字未提,過多描述的是這名環衛工作如何熱愛這項工作。後來了解到,這位環衛工人經常作為典型接受採訪,「熱愛」雖確她親口所說,但是記者沒有進一步採訪挖掘細節,這篇文章顯然缺少「實料」。

其次,報道要體現人物個性特徵,忌千人一面。比如表現乙個人敬業奉獻,就會出現此人的孩子或父母生病,而當事人因工作不能盡責。這樣的情節有些也確有其事,但是如果多篇報道中都出現類似的典型事例,不但達不到感動人、教育人的目的,這種模式化的寫作方式反而讓人生厭。

這就要求,要精心選擇那些個性鮮明、情節細膩、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個性化的語言,這樣的報道才能將採訪物件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引起人們發自內心的共鳴。第三,要實事求事,忌隨意拔高、渲染主題。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人物報道也不例外。

然而有的報道卻背離了這一基本要求,在人物寫作中隨意地合理想象,虛構、誇大渲染情節,追求報道效果,這樣不僅降低了報道的可信度,還讓採訪物件陷入尷尬。因此,要全面、立體地看待人物,實事求是地進行報道,這樣的新聞才經得起讀者的檢驗。

新聞採訪的提問技巧

新聞採訪是新聞工作者為蒐集新聞素材所進行的活動。它在整個新聞採訪 寫作 編輯 刊播等全過程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和決定性的。採訪活動中,報道思想的明確,活動目的的確立,新聞線索的獲取,採訪準備的完成及訪問條件的創造等,只是處於採訪活動的初始階段。採訪活動的實質性階段在採訪活動的中 後期,活動中一系列熟練...

新聞記者採訪技巧的研究分析

作者 張先芳 科技傳播 2014年第17期 摘要隨著我國新聞 事業的飛速發展以及採訪事業的不斷進步,對我國的新聞 的採訪效果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對新聞記者的採訪技巧也有了新的要求。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採訪的過程中充分地 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採訪技巧,可以確保新聞採訪的可信性和真實性,提高採訪活動的質量和效率...

第四講認識新聞採訪技巧

採訪現場的合理分配和應變 問答雙方分配應當靈活,一問一答採訪方式容易氣氛緊張。應該設法把問答變為交談 聊天,使採訪人情更濃,生活更濃,效果更好。學會刨根問底,隨機應變。提問要有邏輯性,適應一般人的談話思路,事先明確要談什麼題目,然後乙個問題接乙個問題依次談下去。二 提問的型別 1 正面提問 這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