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會學教程總結北大考研

2021-03-04 09:56:09 字數 4799 閱讀 7882

第一章:社會學的物件與學科性質

第一節: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p1)《實證哲學教程》: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孔德出版的六卷本名著,該書第一次從哲學的高度系統地論述了作為一種方**的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基礎,確立了實證主義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實證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認為,科學的假說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驗,理論只有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援時才可以接受。

在孔德看來,「實證」一詞有如下含義:現實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無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確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p2)孔德認為,科學任務是發現和描述事物現象之間重複出現的規律,而超出這些可描述現象之外的認識,就失去了科學性。他認為,對於社會的科學研究中應該採用實證方法。

孔德認為,人類精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和科學階段。神學階段是企圖探求事物運動的終極原因的虛構階段。

形上學階段的特徵是人們把那些支配現象的超自然主體替換成一些抽象的實體,並依據對這些抽象實體的認識來解釋各類具體現象。科學階段是把推理和觀察結合起來,從而發現現象的實際運動規律的實證階段。

(p7)2023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裡萬木草堂講學,長興學舍的學科分類有義禮、考據、經世、文章四種,在經世之學中列有「群學」,與「政治原理學」並列。

「群學」這個名詞是借用了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學」即是組織、教育群眾,拯救國家之學,是「經世濟民,治理國家」之學,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社會學的肇始。

(p8)2023年嚴復翻譯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國聞報》上發表,2023年將全書譯出並由上海文明譯書局出版,名為《群學肆言》。後來的學者們認為,2023年嚴復翻譯《社會學研究》是社會學傳入中國的開始,嚴復是引入西方社會學的第一人。

《群學肆言》序中說:「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查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肆言何?發專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第二節:社會學的研究物件

(p10)孔德的社會學物件:社會學要研究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是如何發展的,實質上就是要考察社會文明的歷史程序,包括社會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經濟交往形式和意識形態等;他把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作為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基本分類。

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馬克思認為社會關係不是指個人間的關係,而是指兩種不同屬性的人們之間形成的社會交往的形式,他特別關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生產關係)和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其他社會關係,關注階級之間的關係。齊美爾也注重社會關係,他認為社會學家應該從日常生活的交往關係中提取一般的交往形式,並加以適當歸類,然後再對這些抽象形式作進一步考察。

社會結構時多數社會學家研究的物件,社會結構是他們分析問題的目標或工具。如孔德所說的社會整體的構成(社會構成)指的是社會結構問題,馬克思從經濟基礎出發分析社會的結構是對社會結構的巨集觀分析,如帕森斯的結構——功能分析(agil模型)。

社會關係是從微觀層面上說明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元素,是通過社會行動和社會互動作用而形成的,是人們在某一社會生活(社會活動)領域中進行多次交往,進而形成某種較為固定的交往模式;而社會結構是指社會各群體之間穩定的相互作用的模式,是指社會現象的靜態方面,偏重於巨集觀社會分析,它是在微觀層面上形式的社會關係的積累的結果。

(p11)社會行動和社會過程:社會行動是指人們有意識的、注入了某種社會意義的、並與他人發生關聯的行動。韋伯是第乙個提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動的社會學家,他認為社會學的任務就是理解人們的社會行動,他認為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是社會學所研究物件,並將其分為目的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和傳統行動。

帕森斯則用社會行動來解釋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社會行動不僅要受到環境因素影響,還要受規範價值牽制,反映出其社會性特徵。

(p12)社會制度:孔德認為,對人類社會文明史的考察要通過對社會制度的分析來實現。斯賓塞認為社會是乙個有機體,它的主要器官系統包括家庭制度、禮儀制度、政治制度和教會制度。

美國最早的社會學家薩姆納認為研究民俗社會的入手點就是分析各種制度。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當從功能主義視角去分析社會的分化與整合時,社會制度也是基本的入手點。

(p13)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及其功能、社會過程及其原因和規律的社會科學。

★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1)巨集觀社會與微觀社會:前者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範圍的社會關係,如人口結構、民族結構、階級結構和職業結構等;後者指社會的個體結構,表現為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社會學對於微觀社會的考察側重於社會中個人之間的差異與特性。

(2)個人關係、群體關係和社會制度:個人關係是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絡或互動,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係,常常是不穩定的。群體關係是在社會群體或組織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係,是社會關係的中間層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永續性。

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係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社會活動的規範體系,它是社會關係的最高層次,是一種固定化的較為持久的社會關係,在社會關係中佔據重要地位。

(3)血緣、地緣、業緣:血緣關係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絡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係。地緣關係是指人類社會的區位結構關係或空間與地理位置關係,這種關係也在人類社會之初就已存在。

業緣關係是指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複雜的社會關係。

第二章:社會及其構成

第一節:什麼是社會

(p27)社會的涵義:第

一、社會是由有意志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結合體,社會是人的社會。第

二、社會是有意志的個體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社會是乙個互動的體系,共同的興趣和結合在一起帶來的利益是人們結成社會的深層原因。第

三、社會是由相關的社會關係積累、鏈結而成的,社會是社會關係的體系,這些社會關係是在具體情況下人們共同活動的規範。

社會唯名論:認為社會是代表具有同樣特徵的許多人的名稱,是空名而非實體,真實存在的只是個人。

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不僅僅是個人之集合,它是乙個客觀存在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實體。

(p28)社會的型別

巨集觀社會的型別:比如貝爾的「後工業社會」、卡斯特的「網路社會」。我國社會學界對社會的巨集觀分類有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等。

具體社會的型別:以血緣關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家庭、家族;以地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如鄰里、村落、城鎮、社群;以業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社會,如各種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教育衛生組織、宗教組織等;還有因興趣而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等。

社會的特徵: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人是社會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人與人之間多方面的聯絡,形成了整個社會系統;人類社會與動物群體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組織地結合起來的系統,只有人類社會才有文化;社會是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社會系統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聯絡,因此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絡更為豐富多彩;社會系統是乙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

(1)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

(2)從事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特徵。

(3)在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都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最大社會群體。

(4)具體社會有明確的區域界限,存在於一定空間範圍之內。

(5)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是社會的又一特徵。

(6)社會有一套自我調節的機制,它是乙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

★社會的功能: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規範整合、觀念整合和功能整合;交流功能——社會創造了人類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類交往的場所和規範,使得人類互動能夠合理、得體地進行;導向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範,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規定和指導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向;繼承和發展的功能——人類創造的文化通過社會得以積累和發展。

第二節:社會的構成要素

(p31)人的社會性是指個體接受群體和社會的文化而表現為群體和社會成員的特徵,是他遵照社會規範參與群體和社會生活的特性。人的社會性表現: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人有能動性、人類有共同生活的模式。

社會的三要素論:

(1)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提供了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場所,也提供了生活於生產的資源。

(2)人口:人或人口是社會主體的能動要素。人本身的一切要素與現象,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性別、年齡、分布、流動、出生、死亡等均對社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3)文化:塑造著社會中的個人、群體以至整個社會制度。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

(p32)社會行動者,也稱行動者,它是指從事社會行動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價值為基礎,有目的、有意識活動的人。人作為社會行動者反映了他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反映了他的客體性,是人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一。不同理論視角下的,社會學者對社會行動者的理論假設都不同,如在帕森斯的結構功能論視角看來社會行動者是「社會人」,而韋伯則預設為「組織人」,理性行動理論的coleman則認為是「理性人」。

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可以主動地採取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的特徵,即人是從事社會實踐的主體,表現為人是有意志的;人是對一定的行為進行選擇的主體;人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人的客體性是指每乙個人都是他人行為的物件,他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對方的行為並作出反映應。

★(p3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該理論從人本主義的角度闡述了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激勵作用。他認為,一般來說人們都有下述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或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物機體而產生的需要,包括衣、食、住及性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是指個人追求身體安全、免遭威脅的需要、包括防備生理損傷、疾病,希望有安全的生活環境等。歸屬或愛的需要是指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情,渴望被接受,成為群體的一員而有歸屬。

自尊的需要即人們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較高的評價,得到別人的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促使自己的潛力得以發揮、自己的抱負得以實現的希望。

在馬斯洛看來,人的這些需要是按照一定層次排列的,即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較低層次的需要,接著是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需要。人們首先追求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就會去追求較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社會學教程

社會學教程 作業 2 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061 趙雙花 0606012023 一.名詞解釋.1社會化 答 社會學中所講的社會化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乙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 增加自己的社會性 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個體吸收社會經驗,由二者的分離走向二...

社會學總結

一 社會學的知識領域 第1周 複習知識點 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社會學誕生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階段及重要 理論家。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社會學是研究關於社會執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的綜合的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學以綜合性的 整體性的視角來研究現代社會。社會學誕生的歷史條件 來的 1 歷史背景 時代條件 資本主義發展起...

袁方《社會學方法教程》筆記

社會學研究方法教程 第一章 緒論 1 社會研究 為了發現和解答社會領域中的各種問題而去收集資料 並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2 科學研究方法體系三層次 北大2001 簡 簡述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體系 1 方 主要 研究的基本假設 邏輯 原則 規則 程式等問題,它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2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