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社會學教程 三 筆記 1

2023-02-04 04:12:04 字數 6267 閱讀 9338

第七章社會階級與社會階層

第一節社會分化與階級

一、社會分化

1、社會分化的概念

異質性;同質性;分化

社會分化是指原來承擔多種功能的某一社會單位變為承擔單一功能的多個單位,以及諸單位由地位相同變為地位相異的現象

社會單位

社會分化特徵:功能專門化;地位多樣化

2、社會分化的型別

(1)水品分化和垂直分化

前者並非不平等,只是職能差別;後者社會不平等,蘊含張力

(2)基於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於社會因素的分化

前者包括性別和年齡分化;後者往往包括民族和職業等

二、馬克思的階級理論

1、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定義及劃分標準

階級:這樣一些集團,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乙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乙個集團的勞動

劃分階級標準:對生產資料占有多少、在社會勞動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勞動所生產的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第一條是根本

2、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的基本內容

社會歷史現象、生產力、剩餘產品、剝削、私有制;

共同行動:階級意識、組織化程度

階級和階層

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

階級消亡

三、當代社會的階級劃分

1、新中間階級

管理階層

2、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

賴特:生產資料占有、組織資產、資格認定技能

賦予階級以新的含義

韋伯:社會階級與社會階層沒有明確區分

四、等級、身份和種姓

1、等級制度

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

2、身份制度

身份兩種含義;身份制:社會聲望評價

3、種姓制度

先賦性、無流動;族內婚;印度四類身份、南非種族隔離制度

第二節社會分層

一、社會階層的含義和特點

1、社會階層含義

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

馬克思的階級vs韋伯的階層

2、多元特徵

分析視角多元化;任何社會特徵幾乎都可以作為分析視角

3、研究的意義

階級分析的深化;階級分析的必要補充;認識非階級社會社會結構的基本視角

二、社會分層的理論與標準

1、社會分層的理論

(1)韋伯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含義

韋伯三重標準:財富、權力、聲望

身份群體

三位一體、相互聯絡和轉化、相互獨立、重要性不同

(2)其他分層理論

索羅金多元分層論;倫斯基分層理論

2、社會分層的方法與標準

(1)社會分層的方法

客觀法、主觀法、聲望法

(2)社會分層的綜合指標

賴特三要素;社會經濟地位(收入、教育、職業綜合)

(3)職業分層

較高技術水平、教育水平、權力地位的職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3、地位一致與地位相悖

資源集中或多元化

三、社會分層的功能

1、功能論

帕森斯、戴維斯

社會分層的負功能

2、衝突論

馬克思;達倫多夫:有權者和無權者、組織是強制協作聯合體

3、關於社會分層與社會平等問題

(1)社會分層的機制

機會平等

(2)社會分層中的不平等程度

適度不平等

(3)現代社會的理想結構模型

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結構

第三節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的含義與型別

1、社會流動的含義

人們在社會機構空間中從乙個地位向另乙個地位的移動

判斷標準

職業流動

2、社會流動的型別

(1)方向

垂直流動;水平流動

(2)主體

群體流動;個**動

(3)參照基點

代際流動;一生流動

二、社會流動的模式

1、社會流動的模式

(1)開放式流動

(2)封閉式流動

(3)混合式流動

2、精英的流動

(1)什麼是精英

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動領域具有傑出能力的成員

公尺爾斯:權力精英

(2)帕累託的精英迴圈理論

統治者精英、非統治者精英

最大限度的社會流動和職業開放

地位和能力的匹配

3、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1)社會結構的性質

封閉vs開放

先賦地位vs自致地位

(2)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4)家庭背景

布勞;鄧肯;布迪厄(文化資本)

(5)社會網路資源

人們所擁有的社會網路資源影響著他們的地位公升遷和成功

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

三、我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1、我國傳統社會的分層與流動

小農經濟造成社會穩定性

2、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1)改革之前我國的社會分層狀況

四大階層(幹部、知識分子、工人、農民);三個身份系統(戶籍、所有制、單位身份)

(2)改革以來我國的社會分層

複雜化:政治標準、經濟標準、階層分化、新階層

(3)改革以來我國的社會流動

城鄉流動、城市和農村內部流動

3、我國的精英流動

精英迴圈論vs精英再生產論(精英是否連續)

第八章社群

第一節社群概論

一、社群的概念與構成

1、社群概念的**與演變

滕尼斯社群和社會

帕克2、社群的含義

共同體;社群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內的,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共同體

社群與社會

3、社群的構成

(1)以一定社會關係為基礎組織起來的人群

(2)一定地域界限

(3)共同的社會生活

(4)社群文化

(5)居民對社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社群意識

二、社群的型別

1、功能

經濟型、行政型、文化型、宗教型

2、規模

人口、地域分為巨型、中型、微型社群

3、形成方式

自然社群、法定社群

4、綜合標準

農村社群和城市社群

5、虛擬社群

同質性和相互的身份認同

虛擬社群和實在社群

三、社群研究

1、芝加哥學派的社群研究

芝加哥學派;帕克

參與觀察;人文區位學

2、我國的社群研究

吳文藻3、社群研究的角度

社群研究也稱社群分析,是在一定時空坐落中描述該社群居民賴以生活的基礎和社會結構,並發現其內在邏輯或規律的研究工作

(1)人文區位學的研究角度

人類生態學

古典人文區位學:競爭和共生

現代人文區位學:文化、社會因素和次社會因素

人口分析;整體;平衡;環境

(2)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角度

社會人類學

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

(3)社會系統理論

把社群作為社群成員相互作用的系統,認為社群的日常生活總是通過社群中的社會關係網路來進行的,各種社會關係經過長期發展,形成各種組織與制度,並成為社群的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社群的結構

第二節農村社群和城市社群

一、農村社群

1、農村社群的特徵

是主要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聚集起來的人們生活的共同體

(1)農村社群的生存基礎

土地資源耕種

(2)農村社群的居住和群落特徵

自然起源、社會組合、農村建設

以村落為單位的家族聚居方式

(3)生活特徵

自給性強;簡樸;保守;同質性高;生活節奏自然化

2、中國農村社群的社會結構

(1)社會關係結構

血緣關係、地緣關係

費孝通差序格局:基於血緣關係之親疏而形成的,人們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關係有差別的現象

(2)政治結構

無為而治;社群政治;無為政治基礎上的長老統治

(3)職業結構

務農3、農村社群的變遷

政治因素、經濟因素

產業結構、非農化;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城鎮化;價值觀

二、城市社群

1、城市社群的含義與特徵

(1)含義

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大多數從事工商業或其他非農產業的、一定規模的人口組成的人類生活的共同體

城市社群(兩種含義)vs城市

(2)特徵

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異質性高;感**彩淡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區分

2、城市的型別

功能、規模

城鎮vs集鎮

3、城市的區位結構

人們的不同型別的活動空間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即指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和其他活動場所在城市地域中所處的相對位置及空間結構

4、城市社群建設

(1)含義和起因

指**、社會機構和社群居民強化社群要素、發展社群組織、增強社群活力、提高社群居民生活的過程

起源於城市社群本質特徵的弱化和缺失

(2)我國的城市社群建設

20世紀90年代,與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相聯絡

單位制萎縮

**vs學者

三、城鄉關係

1、城鄉關係的歷史演變

(1)城鄉對立

城市的統治階級依靠強力剝削農村勞動者

(2)城鄉差別

城鄉兩類社群的居民在經濟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和發展機會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的現象,未形成對立

(3)城鄉融合

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不是要消滅城市和鄉村兩種具體形態,而是要從本質上消滅城鄉對立,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城鄉平等和協調發展

三種觀點

2、我國的城鄉關係

(1)封建社會中我國的城鄉關係

對立(2)計畫經濟背景下我國的城鄉關係

差別農村人口多、生產率低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城市保障政策;戶籍制度;城鄉兩種所有制並實行城鄉分工

3、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

二元結構

劉易斯二元經濟

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和農村在經濟型別和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享受的社會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機會,乃至在政治和社會權利方面存在著重大差別的現象

城市—小城鎮—農村的三元結構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義和動力

1、城市化的含義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數量不斷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居住地;生活方式

城市人口的增長方式:自然增長;機械增長

城市化外在表現和實質;城市性

2、城市化的動力

(1)工業化

工業化是指由農業佔主導的經濟向商品製造業在總產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長的經濟轉變的過程

大工業發展;剩餘勞動力

推拉理論

(2)社會管理機構的膨脹及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3)城鄉差別

制度化的城鄉差別

(4)城市的中心作用

二、城市化的程序

1、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的發展程序

工業化;城市國家;城市帶;城鎮體系

(2)郊區化和逆城市化

2、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各國發展不平衡

(2)大城市發展迅速

過度城市化;二元城市

(3)城市化發展不平衡

三、我國的城市化

1、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程序和特點

(1)封建社會時期我國城市的發展

政治性;軍事性;城鄉對立

(2)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城市的發展

1949-2023年,城市化正常發展;61-65年受大躍進和自然災害影響,受挫折;66-78年文革、上山下鄉、幹部下放,發展緩慢;改革以來,不斷提高

(3)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

水平低、滯後;受政治因素影響大(戶籍制度、疏散、下放等);不平衡(地區和城市規模)

2、戶籍制度和我國的城市化

(1)戶籍制度對城市化的影響

(2)戶籍制度的鬆動與城市化的發展

自理口糧促進農村小城鎮化

3、當前我國的城市化戰略

(1)我國的城市發展方針

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

(2)農村城市化的策略

費孝通:發展鄉鎮企業為依託、積極發展小城鎮

勞動力蓄水池;帶動農村發展

小城鎮的發展;戶籍制度的改革

城市化和城式化(農村居民就地「城市化」,過上城市式的生活)

大、中、小城市發展並舉,解決好大中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第九章社會制度

第一節社會制度的含義和型別

袁方《社會學方法教程》筆記

社會學研究方法教程 第一章 緒論 1 社會研究 為了發現和解答社會領域中的各種問題而去收集資料 並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2 科學研究方法體系三層次 北大2001 簡 簡述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體系 1 方 主要 研究的基本假設 邏輯 原則 規則 程式等問題,它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2 研究...

社會學教程

社會學教程 作業 2 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061 趙雙花 0606012023 一.名詞解釋.1社會化 答 社會學中所講的社會化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乙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 增加自己的社會性 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個體吸收社會經驗,由二者的分離走向二...

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全

第一章社會研究導論 第一節社會研究的概念與特徵 1.社會研究 通過採用科學的方法,系統地收集和分析關於社會現象的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地社會現象及其本質和規律做出科學認識地活動 2.社會調查 指人們運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社會各有關方面的實際情況,從而把握有關社會現狀的一種社會認識活動 有些學者將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