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性心理過程與管理

2021-03-04 09:53:26 字數 4667 閱讀 6438

人的行為既要受到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傾向性的影響,也要受到其心理過程的影響。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我們在這一章中主要**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對行為的影響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還將**職業生涯設計與開發。

第一節認知的差異及其應用

一、感覺與知覺

認識過程首先產生於感覺,由感覺再到知覺、記憶。

1.感覺

感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人時刻都接觸到外界的許多事物,這些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因而在人腦中就產生各種各樣的感覺。

感覺是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覺。如強度太小的聲音人耳感覺不到,落在**上的灰塵對人也是無足輕重的。人對於刺激物變化的感覺能力有一定侷限,微小的長度或重量變化,人往往察覺不出來,這就是感受性的問題。

所謂感受性就是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它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感覺閾限是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大小與感覺閾限成反比。

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覺所需的刺激量越小,即感覺閾限越低。

實踐活動是感受性獲得發展的途徑。實踐給感受性的發展提出要求,實踐也使感覺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

2.知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並不是各自孤立地作用於人,而是總合成乙個整體,同時或相繼地作用於人的感官,於是在大腦中便產生了事物的整體的映像。★例如,當人們拿起乙個廣柑品嚐時,廣柑的顏色、氣味、光滑的表面以及味道等個別屬性,使分別作用於眼、鼻、手、舌等感官,在腦中產生了相應的感覺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完整的廣柑的映像,也就是產生了對廣柑的知覺。

感覺和知覺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所產生的主觀映像都是具體的感性的形象。感覺和知覺又有區別。

感覺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事物的整體屬性。感覺和知覺又有聯絡,感覺是知覺的成分,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

知覺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覺時,人腦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反映。知覺反映了外界現象和內在因素的有機聯絡,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綜合和解釋,具有整體性、理解性、選擇性和恆常性的特徵。

3.錯覺

所謂錯覺,就是對外界事物的不正確的知覺。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在感知事物的時候,會產生各種錯覺現象。東晉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乙個例項。

錯覺的現象十分普遍,比較常則錯覺有: (1)長短錯覺; (2)形重錯覺; (3)大小錯覺;(4)方位錯覺。

錯覺的現象還可列舉很多,如時間錯覺、運動錯覺、溫度錯覺等。引起錯覺的原因很多,其中乙個重要因素是:人們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感知眼前的事物。

在一般情況下,由長期生活實踐所養成的知覺方式和經驗,能幫助我們較完善地反映客觀事物,但有時只根據個別經驗或習慣來知覺眼前事物時,就容易產生錯誤。情感態度也會使人產生錯覺。另外,錯覺條件的變化,周圍環境對知覺物件的影響,也是產生錯覺的重要原因。

通過研究錯覺,可以便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採取措施來識別錯覺、防止錯覺和利用錯覺。

二、社會知覺

1.社會知覺的概念與內容

知覺是對一切客觀事物的反映,而社會知覺則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映。社會知覺就是指人與人的認識和了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通過獲得對方的外部資訊,從而給對方作出各種各樣的判斷和評價的過程。正確地認識他人(即社會知覺)是我們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

社會知覺是主體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它影響著主體的心理活動,調節主體的社會行為。

社會知覺以人為物件,從不同側面來知覺乙個人,因此可以把社會知覺分為對人知覺、人際知覺、角色知覺和因果關係知覺。

(1) 對人知覺。對人知覺是指通過對他人外部形態和行為特徵的知覺,進而藉以了解其心理活動。乙個人的這種特徵包括面貌、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等,它們都是直接的知覺物件,通過大腦得到客觀的映像。

以後,這種映像與當前有關的知覺相結合,從而了解物件的心理活動。

(2)人際知覺。人際知覺是指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知覺。這種知覺主要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以各種交際行為為知覺物件。

交際行為指人們在交往中相互接觸和交換的言語、態度與動作、包括禮節、交談、表情、援助、侵犯等行為。在感知這些行為的基礎上,借助於思維的作用,使人們感知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某種關係:友好的,或一般的,或對立的,並有與此相對應的情感。

管理人員應當與職工進行一定的人際交往,通過良好的人際知覺,建立友好的關係和情感。這是調動職工積極性的乙個重要因素。

(3)角色知覺。角色知覺是指對人們所表現的角色行為的知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充當某些角色,如家庭關係中的角色、性別角色、職業角色、群體角色等。

人們通過人際交往、社會活動和業務活動,不斷產生對他人的各種角色知覺,並借助於思維的作用,掌握各種角色的行為標準,形成角色意識。★例如,一般認為外交**的角色行為是有禮貌,腦子靈活,善於言談,感情豐富,有幽默感等;商人的角色行為主要表現為善於推銷,斤斤計較,以賺錢為目的,其言行虛實相映等;經理人員的角色行為是善於在工作中發揮計畫、組織、指導、控制等作用,任務第一,業務外交能力較強等。主體以有關角色的行為標準要求和評價他人角色,同時也以有關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應當怎樣行動才符合於本人角色。

管理人員應當通過一定方式,特別是以身作則,使職工產生更多的角色知覺,加強角色意識,從而更好地發揮職工角色的作用,以確保生產效率的提高。

(4)因果關係知覺。因果關係知覺是指在有關的一系列社會知覺中對其前後必然聯絡的知覺。這種知覺的形成,借助於抽象思維的作用,分析出知覺間的因果關係。

★乙個車間主任感知到許多職工對某一職工非常敬重的行為時,如果他以此為「果」,那是因為他把過去對該職工經常為他人表現出的許多援助行為的知覺作為「因」。這就是因果關係知覺。為了了解職工及其他問題,管理人員要善於進行因果關係知覺。

2.自我知覺

(1)自我知覺的概念。自我知覺是指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狀態的知覺,通過自我知覺發現和了解自己。只要我們處於清醒狀態,無論自己在想什麼或做什麼,我們都能感知到當前自己的存在.自己在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自我角色知覺),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我人際知覺),自己的行為表現,等等。

一般說來,在每一瞬間往往只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一二種狀態(知覺物件),別的一些狀態(知覺背景)則處於模糊的感知中。★幾個工人在車間乙個班組一起勞動時,他們感知到自己在操作機器,自己與他人保持著某種協作關係,自己要達到的生產指標等等。乙個管理人員在與幾個工人談話時,彼此感知到自己所處的角色、彼此的關係、自己的行為表現,一旦覺察到自己的某一行為不對頭時,就感知到內心的不安狀態。

在上述的場合,如果主體的自我感知減弱或失常,那麼他的行為就會發生相應的異常變化。

自我知覺是一種特殊的知覺,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

(2)自我知覺與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自己的行為表現諸方面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思維起作用的一種領悟,即主體對有關自己諸方面的領悟(理解)。

★嬰兒出生後,在七八個月以內,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不了解自己甚至分不清自己與周圍事物的界限。這時,嬰兒連自我感覺都沒有,更談不上自我意識。以後,隨著嬰兒認知、特別是自我知覺的發展,才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識。

在自我知覺的發展中,主體的大腦把來自外界的有關資訊與通過自我知覺獲得的資訊聯絡起來,逐漸形成了自我資訊系統。這是自我意識藉以發生的神經機制。因此,自我知覺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

同時,自我意識又以自我知覺為「視窗」,實現自我意識。我們在工作中通過有關的社會知覺,多次獲得他人肯定自己的角色行為的資訊,並在大腦中通過思維活動與來自自我角色知覺的資訊組成資訊組合(自我資訊系統的一部分),藉以形成自我角色意識,使其能意識到自我的角色行為,覺得自己應當怎樣做。同時,在工作中我們總是首先通過自我角色知覺,引起有關的思維活動,意識到自我的角色行為。

可見,自我知覺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

(3)自我知覺與社會知覺。自我知覺往往是在社會知覺中進行的,而在社會知覺中必然發生自我知覺,可見二者是在心理活動中緊密地相互聯絡著的。

★我們在對人知覺中認識別人,同時也認識到別人如何對待自己。當別人肯定自己的行為時,則產生自我滿意的知覺;如果自己的行為受到指責,就會進入自我羞愧(自我痛恨或自我憤怒的知覺中)。即使在某個時候單獨進行自我知覺,也可能聯絡過去有關的社會知覺。

我們在感知到自己當前出現的某種內疚心情時,可能是由於聯絡過去有關的社會知覺留下的映像——自己曾經對不起朋友而引起的。由於自我知覺是在社會知覺中進行的,有的心理學家也把前者歸人後者範疇。

在自我知覺中,由於從個人角度看自己,難免使自我知覺帶有某種主觀性。所謂「敝帚自珍」就是這種主觀性的體現。但自我知覺又具有客觀性,因為主體總是在社會知覺中進行自我知覺的,對外界物件的反映是無法抹殺的。

即使主觀性特別強烈的主體,也只是在「自欺欺人」的情況下對社會知覺的客觀映像加以掩蓋罷了。應當「以人為鏡」,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和行為作為自我知覺的客觀參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觀性。這樣,通過自我知覺才能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

管理人員應當了解職工的自我意識,並幫助他們確立自我意識積極方面的優勢,以保證自我意識的積極調節。

3.社會知覺的錯覺

做好管理工作,特別忌諱對人的片面認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問題,往往造成對人的認知的偏差,以致作出錯誤的推測、判斷和評價。在社會知覺方面的錯覺包括:

(1)首因效應。它是指人們在交往中的最初的第一印象對他們以後認識的影響。一般來說,人們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首因效應影響作用較大。

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的一系列的話動的評價。如果對某人第一印象好,那麼就對這個人以後的行為表現都會覺得比較順眼;反之亦然。

(2)近因效應。它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最後印象對他們總體認知的影響。一般來說,人們在與所熟悉的人打交道時,近因效應的影響作用較大。

由於近因效應,被認知的物件會變得更持久、更深刻。近因效應常常被人們利用。如有些電影和文藝演出往往把最精彩的情節和節目安排在最後,使人們餘味未盡、回味無窮。

第五章領導心理管理

一 填空題 共10題,每題1分,共10分 1.領導行為三要素 被領導者 領導者 環境。2.領導者的角色知覺成分 角色認知 角色期望 角色行為 角色評價 角色意識 角色確認。3 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影響因素 品格 能力 知識和感情。4 領導者的素質內涵 政治思想素質 道德法律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 身體心理素...

第五章薪酬管理

一 本章教材結構 二 本章鑑定點要求 知識要求佔10 能力要求佔20 合計30 三 本章考情分析 四 本章內容講解 第一節薪酬制度的設計 第一單元薪酬制度的制定依據 知識要求 一 薪酬的內涵 p209 210 一 薪酬的概念 1.薪酬 pensation 泛指員工獲得一切形式的報酬,包括薪資 福利和...

第五章培訓管理

1 企業生命週期表 企業生命週期表 2 培訓基本過程流程圖 培訓基本過程流程圖 3 培訓需求調查分類表 培訓需求調查分類表 4 培訓需求調查方法對比表 培訓需求調查方法對比表 5 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樣例 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樣例 續表續表 6 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樣例二 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樣例二 7 培訓需求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