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心理學重點知識總結

2021-03-04 09:48:47 字數 3830 閱讀 4504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領域中心理問題的學科。

現代心理學創始人:馮特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主要包括各類殘疾人及各種慢性病患者。

**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心理行為與病殘的關係;開展臨床諮詢;研究各種心理行為**技術的應用。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實驗法。

老齡化標準:傳統標準是60歲以上達到總人口10%;新標準是65歲以上達到7%。

心理活動:大腦對客觀世界反映的過程。

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形態與狀態。

心理現象的實質:心理是觀念的反映;心理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心理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著。

人的心理包括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及個性心理。

知覺分為三種:1.空間知覺:

指包括物件的大小、形狀、立體和遠近的知覺。2.方位知覺:

包括上下、左右、前後三種。3.時間知覺:

是對客觀事物運動和變化延續和順序性的反映。

記憶的三個基本階段: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

情緒的狀態包括:1.心境:

是一種帶有某種傾向性的、微弱而持續的基礎情緒狀態。2.激情:

是一種猛烈、短暫、爆發的情緒狀態。3.應激:

是機體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軀體壓力所引起的情緒狀態。

意志是個體自覺的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意志的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和堅持性。

乙個行動只有同時具備以下三種特徵時,才稱得上是意志活動:1.自覺的確定行動目的。2.與克服困難相聯絡。3.以隨意動作為基礎。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愛與歸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

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

精神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個層次。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在****過程中,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測試和評定殘疾者或患者的心理活動情況和心理特徵,稱為心理評估,亦稱**心理測驗。

**心理評估的方法:觀察法、會談法、調查法、心理測驗法或臨床評定量表。

人格評估

1.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適用於16歲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

2. 艾森克人格問卷:**問卷適用於測查16歲以上**;兒童問卷適用於7-15歲兒童。判斷人格傾向和特徵。

3. 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適用於16歲以上並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者。

心理教育的核心包括四個因素:教育患者認識自己的疾病、解決問題訓練、溝通訓練、自主訓練。

對物質濫用的有效**方法:簡短干預、社交訓練、動機提公升、社交強化方法。

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工作者需要關注:

1. 患者在殘疾前是否有精神病史;

2. 患者的認知水平;

3. **師對患者的取向。

脊髓損傷(sci):指由於外界直接或間接因素導致脊髓損傷,在損傷的相應節段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張力異常和病理反射等的相應改變。原因多為車禍、高空跌落、外力衝擊等突發性事件。

臥床三大併發症:**感染(即壓瘡)、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

持續超過六個月的幻肢痛常常變為慢性疼痛,難以**。

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腦血管障礙,引起腦組織損傷,出現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徵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致殘率、死亡率高。

認知行為心理**是最適宜腦卒中患者的方法。

腦外傷: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頭部而造成的損傷。

腦外傷高發的兩個年齡段: 15-24歲和超過75歲的人。

重大應激的臨床表現和特徵:

急性應激障礙:是指在遭受軀體或心理嚴重的創傷性應激後,出現的短暫精神障礙。常在幾天至一周內恢復,一般不超過乙個月。

1. 臨床表現和特徵:意識障礙、精神運動性抑制、精神運動性興奮。

2. 心理**方法:藥物**、心理**(**目的是降低情緒反應和幫著患者更有效的應對環境。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個體在遭受異乎尋常的重大應激後延遲性出現並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1. 臨床表現和特徵:創傷性體驗的反覆出現、持續的迴避、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

2. 心理**方法:藥物**、心理**和**。

(最主要的**方法是認知行為**。 心理動力學**的**重點:在於幫助患者理解與患者以前經歷、人格有關的創傷性事件的意義,**目標是解決創傷性事件所激發的無意識的衝突。

適應障礙:是在生活環境改變或重大應激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下,出現的反應性情緒障礙同時伴有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正常的社會功能。 患病的程度一般較輕,不超過六個月。

1. 臨床表現和特徵:以情緒障礙為主。

2. 心理**方法:藥物**、心理**(其重點在於減輕或消除應激源、增強應對能力和建立相應的支援系統,可根據患者的特點和要求選擇相應的**。

消化性潰瘍:一般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總稱為消化性潰瘍,簡稱潰瘍。

主要臨床表現為反**作的規律性上覆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狀、伴脹滿、畏食、噯氣、反酸、胃灼熱等症狀。

一般經胃鏡確診,常見併發症有潰瘍出血、穿孔和幽門梗阻。

影響因素:社會性事件、情緒障礙、性格缺陷、不良生活飲食習慣、職業和環境因素。

精神障礙:是一類具有診斷意義的精神方面的問題,特徵為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改變,可伴有痛苦體驗和功能損害。

神經病:特指具有幻覺、妄想以及明顯的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狀的精神障礙。 最典型的精神病是精神**症、偏執型精神病、重度狂躁症或抑鬱症。

精神**症:多起病於青壯年,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慧型障礙。

主要臨床表現:幻覺、思維障礙(妄想指一種不符合事實,患者卻堅信不疑,不能以其文化水平或社會背景來解釋,無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其放棄的病態信念。)、被動體驗、思維聯想障礙、行為障礙、情感平淡、意志缺失、注意障礙、自知力障礙(自知力是指患者對其自身精神狀態的認識能力)。

自知力喪失是判斷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完整程度與變化,也是判斷精神病惡化、好轉或痊癒的乙個標準。

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

主要臨床表現:躁狂發作、抑鬱發作。

偏執型人格障礙:以猜疑和偏執為特點。

**性人格障礙:以情感淡漠和人際關係缺陷為特點。

社交紊亂性人格障礙,也稱***性人格障礙。

情緒不穩性人格障礙,或爆發性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感情用事、誇張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為特點。

強迫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謹小慎微、嚴格要求與完美主義及內心的不安全感為特點。

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吊膽、不安全及自卑為特徵。

依賴型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害怕被拋棄和決定能力低下為特徵。

心理**的原則:1.充分尊重患者。

2.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同時,揭示患者自身的積極因素。

3. 了解患者與其家庭、社會相處中存在的問題。

4. 引導患者積極介入心理**的全過程。

心理**的程式:評估、診斷、計畫、實施、評價。

1. 了解患者的需要。

2. 分析患者的需要。

3. 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4. 心理**的實施。

5. 心理**的效果評價。

老年期的心理特點:

1. 認知能力的變化。

2. 情緒改變。

3. 人格改變。

4. 睡眠障礙。

5. 反應與動作遲緩,

6. 性活動。

7. 生死觀的變化。

老年人患病的臨床特點:

1. 多病共存。

2. 起病不典型。

3. 病程遷延。

4. 易發生併發症或多臟器衰竭。

5. 容易致殘。

6. 用藥易產生不良反應。

7. 心理行為反應。

《康復心理學》課程標準

3 心理學 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實踐能力 科學精神 協作精神的培養。主張以 研究性學習 基於問題的學習 等方法開展自主學習,使學生不僅學到必備的專業知識,更要學會學習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嚴謹 一絲不苟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4 心理學 課程中...

教育心理學重點知識

第一章心理學概論 1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活動又稱心理現象,簡稱心理。2 個體心理是指個人具有的或在個人身上發生的心理現象。個體心理可以分為心理動力 心理過程 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徵。3 心理動力系統個體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態度和對活動的選擇與偏向。它主要包括動機 需要 興趣和世界觀...

2023年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章節重點知識梳理

第六章知識的學習 複習提要 本章主要介紹了知識學習的基本概念 知識的獲得以及知識的保持。知識點梳理 1.知識的型別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知識就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徵與聯絡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由於反映活動的深度不同,知識可分為感性知識...